賞析:
這是壹首送別詩。作者用雪來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濃濃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壹樣。作者對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別之情,體現對友人豪邁豁達的祝願。
首聯“鬥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描寫的是送別的地點以及送別酒宴的熱鬧場景。詩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興,宕開壹筆,鋪陳敘述。李白在送別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這是李白對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個性的寫照。
頷聯“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此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梨花喻雪,千樹梨花競相開放,柳葉新芽迎風搖曳。然而這美好的春景中卻蘊藏著對友人即將遠行的不舍之情,“以樂景襯哀情”,美好的春日風光卻無人陪伴自己欣賞。
頸聯“惜別傾壺醑,臨分增馬鞭”這句是全詩的點題之句,詩文明確地交代了舉行酒宴的目的——送別友人。在送別友人的宴席上,詩人“傾壺”壹飲,把對友人的不舍之情寄於酒中,壹飲而盡。待到真的要分別之時,“馬上贈鞭”,以示紀念,盡管舍不得卻故作豪邁。
尾聯“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詩人寫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聯翩,因景生情,因景結情,等到友人到達目的地應該是在月圓之日吧,從缺到圓的明月都是詩人依依惜別之情的寄托。
李白《送別》原文:?
鬥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
譯文:
渭城邊上我們縱酒言別,在酒坊裏長醉而不能入眠。滿樹的梨花就像積雪那樣潔白,千萬條的楊樹葉恰似那縷縷青煙。惜別間我們飲盡了壺中的美酒。臨分別時,送上策馬的長鞭。盼望著妳到達潁上,那時候新月也應該變圓了。
擴展資料
李白壹生,仗劍遠遊,行蹤無定,而大起大落的非凡際遭又使他有機會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他結識了太多的名流俠士、官宦庶民,又極不情願地辭別過數不清的故舊知己、好友親朋,幾乎每壹次相逢都是壹個傳奇,每壹次吟別都是壹支絕唱。
李白的理想世界和情感世界都極為矛盾復雜,集儒道釋墨於壹身。壹方面,他崇尚儒家道統,壹方面,卻又宣言“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壹方面,他憤世嫉俗,欲隱居山林,返於自然;而另壹方面,卻又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蕩使氣,大有“長劍壹杯酒,男兒方寸心”的古道熱腸。
因而,他的人生哲理既有超脫消極的因素,亦不乏“達則兼濟天下”的豪情。這種復雜的人生觀也同樣表現在他的送別詩中。
1、壯別
詩人豁達大度、豪爽俊逸,不似多愁善感之輩,故雖感情豐富,視友如親,但離別之際,決不會“兒女***沾巾”,而只能予人以昂揚進取之勉。如《渡荊門送別》壹詩,便是壯別之代表。全詩以啟程遠遊起筆,以途中所見景色為幹,以惜別作結。這些送別詩,緣情依景,依依惜別中見得豪放,戀戀不舍中深蘊壯懷。
2、醉別
李太白嗜酒如命,唯月是愛,但他並不是那種“只願長醉不願醒”的消極入世者,也沒有“壹醉解千愁”的動因。他堅持人各有命,天命難違,必須豁達,不必憂愁的主張,深知舉杯銷愁愁更愁的哲理,因而酒月二物自然也成了他性格的象征,這在他的送別詩中可以得到印證。
3、惜別
李太白壹生遊歷南北西東,朋友甚多,與達官貴人,好友親朋,山野村夫,隱逸之士,甚至黃發垂髫,均有聚散,也有吟詠,幾乎所有的相聚都讓詩人喜中從來,而每壹次相別又使詩人依依不舍。
百度百科--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