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尾芭蕉·俳句》經典詩文賞析
壹、古池無味境,無欲老蛙投。
閑寂壹時破,水音優雅流。
二、烈日無風處,壹蟬忍苦吟。
如祈又如訴,響入石心深。
三、國破山河在,春過夏草堆。
霸圖縱似夢, 自決將兵哀。
(玄鳥弘 譯)
以上三首俳句的漢譯選自日本著名漢學家玄鳥弘所著《芭蕉句漢詩譯》壹書。俳句舊稱俳諧,明治二十年代(1890年前後)日本俳諧革新運動後改稱俳句,是日本傳統定型古詩的壹種,產生於江戶時期(1603—1867)。它由上句(五個音,又稱發句)中句(七個音)和下句(五個音,亦稱結句)構成。全詩***十七個音,堪稱世界上最短的詩。它文字洗練,象征性強,註重意象,修辭嚴謹,要求在短短十七個音中必須出現“季題”(季語),即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的詞。如象征春的有如“殘雪”、“野火”、“黃鶯”、 “青蛙”等;象征夏的有如“五月雨”、“甘泉”、“瀑布”等;象征秋的有如“夜寒”、“明月”、“蜻蜓”、“蟋蟀”等;象征冬的有如“除夜”、“雪”、“枯野”、 “寒菊”等。此外,俳句中往往還有“斷句詞”,即借日語中某些動詞或助動詞的語法功能,使俳句在上、中、下句式的某處從意思上斷開, 以形成俳句的段落,有“二句斷”、 “中間斷”等。俳句中也有無斷句詞,讀來意思首尾連貫的句子。
由於日本俳句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如今英、美、加拿大等國家相繼出現了用英文模仿俳句形式的“英俳”。早在本世紀初,我國就有人寫過俳句。現今詩人林林、趙樸初先生創作的“漢俳”在日本享有盛名。 “漢俳”也追術“五、七、五”的表現形式,當然這是指由“五、七、五”***十七個漢字構成。如趙樸初先生的俳句:
幽谷發蘭馨,
上有黃鸝深樹鳴,
喜氣迎俳人。
即采取了這種形式。
第壹首是松尾芭蕉最著名的俳句。據日本學者考證,推測它為松尾芭蕉1682至1686年間的作品。句中“蛙”是象征春的季語。句中提到的“池”,是指當時松尾芭蕉獨居山凹深居簡出的茅屋邊上的壹泓古池。松尾芭蕉深受日本佛教“出世”哲學的影響,憤世嫉俗,時而漂泊浪跡,時而隱居獨處。這首俳句,正是他那種閑寂淡泊的心態的寫照。
這首俳句如果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那再簡單不過了。幽靜的古池,壹只青蛙跳入水中,撲通壹聲響。它到底是寫古池的蒼寂幽靜,還是寫青蛙不甘寂寞呢?人們往往會這樣理解。其實,如果對俳句望文生義,往往會對俳句的真正深邃的內涵產生誤解。俳句是壹種彈性極強的超短型詩歌,它只靠意象而決不渲染鋪陳,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講,它猶若大海中的冰山。俳句的文字充其量不過是浮在水面的極小壹部分冰塊,而更大的更蔚為壯觀的冰山場面則潛藏在水裏。俳句非常註重弦外之首,余韻無窮。作者寫下壹首俳句,從接受美學的意義上講,並沒有完成這首詩。它必須要讀者去想象,去琢磨,去體味其中的三昧和無窮的裊裊余韻。這是壹個不可缺少的審美步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俳句所塑造所表現的美,是作者和讀者***同完成的。譬如這首名句,句中古池是靜態,青蛙入水則是動態; 環境場景是無聲的,青蛙入水的結果則是有聲的。松尾芭蕉究竟想表現什麽?想借動態反襯靜謐?想假有聲強調無聲?其實這兩者都不是。只要我們不囿於這首詩字面的圈子,就不難窺出其中深奧的蘊義。此句真正的含義已超越文字。讀者的想象應該從“水聲”開始,青蛙入水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寂靜,壹聲水響之後,四周又恢復了寧靜。但這裏重新恢復的寧靜再也不是青蛙入水前的寧靜,而是詩人達到的壹種新的境界。這種被詩人賦予了新的含義的寧靜及射擊四鄰闃寂之外的俗世凡塵之車馬紛擾、人語喧囂。它是詩人經過壹連串復雜思維活動、並排除塵世幹擾後重新獲得的安寧和恬適。這就是松尾芭蕉俳句中所謂“借不描寫的描寫”達到的壹種“不言之言”、 “不射之射”的禪宗,似更高層次的哲學觀照效果,無不使人倍覺天地之宏大廣博, 自然之神秘幽玄。這首姿情兼備的俳句,以壹泓古池宏觀自然界和人的內心世界,可謂把握住了存在於壹剎那之中的永恒閑寂,表現了松尾芭蕉所謂“無味”、 “無欲”的出世哲學觀和理想境界。
第二首,季題是“蟬吟”,象征仲夏。這首俳句選自松尾芭蕉最有影響的俳諧文集《奧州小路》,是芭蕉於1689年5月27日參拜立石寺時吟作。立石寺是古代慈覺大師開基的壹座天臺寺,方圓約壹百萬坪(壹坪約3.3平方米),整座山由凝焦灰形成。芭蕉登山朝覲,滿目巉巖、空山無人。空曠之中,仲夏幹燥的空氣中,不知從何處傳來吱——吱——的蟬鳴。先是感覺到蟬鳴打破了空山的沈寂,後又感到蟬鳴聲在萬簌俱寂的石山回蕩, 聲聲蟬吟如泣如訴,似乎滲透了滿山的巉巖頑石,重新和空山的靜寂融為壹體。蟬吟聲宛如投石入潭圈圈擴展開來的漣漪,往巖石裏滲透,和安謐的山寺融合構成壹個更廣大無邊的,永恒的閑寂氛圍。此時此刻的朝山人松尾芭蕉不禁浮想聯翩:天下紛亂,世事滄海桑田,而禪宗的仙教境界,以不變應俗世之萬變;以達觀的泰然安寧應凡塵之繁雜喧闐。他的思緒,已隨如訴如泣的蟬吟,深深浸透於佛門聖地的閑寂氛圍之中,從而,對夏日的煩燥和蟬鳴從聞有所感達到排除壹切雜念,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和大徹大悟的禪宗境界。
仔細考證起來, 松尾芭蕉的這首名句與我國唐代僧人寒山的三字詩不無關連。詩中“寒山道,無人到……有蟬鳴,無鴉噪……石磊磊,山隩隩……”所表現的意境,和芭蕉這首俳句的意境多處重合,這決非偶然。說不定,南北朝詩人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對松尾芭蕉產生過壹定的影響。
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古代日本詩人,可以說無壹不具有相當的漢詩修養和造詣,中國古典文化的寶藏,給日本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第三首,季題為夏草,整句大意如下:五百年前,驍勇善戰的名將源義經圖霸天下, 曾率將士同藤原氏鏖戰於此地。幾百年前殺聲震天,塵土飛揚的沙場,如今已時過境遷,變成了荒蕪的廢墟,雜草叢生,蓬蒿滿目。昔日武士顯赫壹時,其稱雄圖霸的野心不啻壹夢黃粱。而戰地上蔓延叢生的野草,卻枯枯榮榮,周而復始,至今依然如故。自然的永恒和強大的生命力正好與人世的枯榮興衰形成鮮明的對照。
如果要追溯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這首俳句可謂壹個顯而易見的佐證。松尾芭蕉在這首俳句前面的紀行文中寫道:“昔日有源義經率正義之士浴血奮戰於此。壹時功名,今已化做荒草遍地。正所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萋萋。草笠席地坐,感時淚沾襟。”壹目了然,這是仿唐代大詩人杜少陵的五言律詩《春望》。杜甫感嘆長安淪陷時的心境與情感,無疑深深感染了松尾芭蕉,他於類似場景抒發類似的情愫時,也只能沿用大詩人杜甫的千古名句了。
(武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