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門沿用歷史長達240余年,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是大規模營築大明宮時,於大明宮南墻也即長安城北郭墻東段開辟修建。安史之亂後,唐軍從叛軍手中收復長安,唐肅宗返回都城後不久,於至德三年(758年)正月二十七日,將丹鳳門改稱為明鳳門(也有史籍記作鳴鳳門),大約四年後,唐代宗寶應元年(762)五月,又恢復了丹鳳門的舊稱。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門,關於大明宮的建造時間,史籍有明確記載,然而,有關丹鳳門的建成時間,則在很長時間裏,讓人難以下結論。很多學者推測,丹鳳門建造於唐高宗龍朔年間(661~663)。不過,大明宮遺址保管所原所長高本憲認為,丹鳳門應該建造於唐太宗貞觀末年。《玉海》記載,貞觀二十年(646)十月,司空房玄齡和將作大匠閻立德大營北闕,修建“顯道門觀”。其中,“北闕”指的就是大明宮,而“顯道門觀”是指丹鳳門及其上的樓觀。經過這次修建,大明宮成為李世民晚年的居所。到了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將大明宮改名為蓬萊宮,又將殿堂、門闕等重新命名,顯道門才被稱為丹鳳門。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三月的壹天,李世民不顧病體,來到丹鳳門(當時稱顯道門),面對長安百姓,宣布敕令,大赦天下,這是皇帝第壹次在丹鳳門舉行重大活動。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四月,高宗李治由太極宮遷到大明宮聽政,此後,唐代的政治活動中心,就移到大明宮。作為大明宮正南門的丹鳳門,自然也就成了唐朝人的“國門”。
丹鳳門不僅是天子、朝臣出入大明宮的大門,也是唐代舉行各種活動、儀式的重要場所,性質如同大內太極宮的正門承天門,具有宮城禮儀上的重要性。但是直到唐玄宗以前,還是按照傳統,大赦、改元的敕令多在太極宮承天門頒布。唐玄宗即位後,多居住和聽政於他原來的藩王府邸改建的興慶宮,即所謂“南內”,只是常到“東內”大明宮遊樂、宴飲,但朝廷公務仍使用的是大明宮。
開元七年(719)三月,唐玄宗在丹鳳樓宴請突厥首領。
開元九年(721)四月,唐玄宗在含元殿策試應制舉人,並令有司為考生設食。同年九月,唐玄宗在丹鳳門城樓擺宴,款待突厥首領。
開元十八年(730),西突厥的突騎施蘇祿部落的使節來唐,唐玄宗在丹鳳門城樓設宴款待,並邀請先前抵達長安的東突厥使者***同赴宴,不料,席間卻險些發生了壹次外交沖突。兩位使者在座次上爭執不下,突厥使者認為突騎施是小國,本是突厥之臣,不能坐在上座;而突騎施使者則說,當天的宴會是為他而設,他不能居下。最後,經唐朝官員協商,分設兩席,突厥使者坐東席,突騎施使者坐西席,這才平息了紛爭。
安史之亂以後,唐肅宗駐大明宮聽政,從此大赦、改元的詔令都是在丹鳳門頒布。
至德三年(758)二月,唐肅宗在興慶宮奉冊太上皇“玄宗”徽號之後,在丹鳳門(當時稱明鳳門)的城樓宣召大赦天下,並改至德三年為乾元元年。
丹鳳門最主要的功能之壹,就是宣赦的場所。丹鳳門上築有樓觀,稱丹鳳樓,唐肅宗之後,凡有大赦,多在丹鳳樓舉行隆重的“金雞釋囚”儀式。每到赦日,由尚書省刑部所屬的衛尉,在丹鳳門樓南樹立金雞於高桿之上,壹側置鼓,長安百姓聚集門前廣場,等到皇帝登樓之後,囚犯在鼓聲中被引領到丹鳳門前,宣讀赦令完畢,囚犯當場被釋放。據不完全統計,從唐肅宗到唐僖宗的約130年間,在丹鳳門舉行的宣赦儀式有100余次,這是長安百姓可以親眼目睹皇帝、親身感受皇恩浩蕩的重大儀式,因此,唐詩中有許多描寫這類場景的詩句。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中寫道:“樓前立仗看宣赦,萬歲聲長拜舞齊。日照彩盤高百尺,飛仙爭上取金雞。”
除了宣赦,唐代宗寶應元年(762)九月二十六日,即位不久的代宗還在丹鳳門舉行了壹次“大閱兵馬”的大型閱兵儀式。
從唐肅宗起,唐帝國改在丹鳳門進行改元、大赦等重大儀式,直到壹百多年後唐朝尾聲的唐僖宗,壹次次的戰火破壞,使大明宮破敗不堪,唐僖宗成為了禦丹鳳門樓頒布大赦及改元的最後壹位皇帝。鹹通十四年(873)七月,唐懿宗死後,唐僖宗即位。翌年十壹月,他按照定制,於南郊祭天後,登丹鳳樓大赦天下及宣布改元“乾符”。 史籍上沒有明確記載丹鳳門的被毀年代,推測應與大明宮的最後廢棄時間壹致,2005~2006年的丹鳳門遺址的考古發掘也證明了丹鳳門毀於大火。
唐末,宣武節度使朱溫意圖篡位,將整個長安城拆毀,丹鳳門也壹同被毀。
唐帝國滅亡之後,長安城縮建,大明宮淪為壹片廢墟,丹鳳門遺址長期暴露郊野。長安城因戰亂遭受了很大的破壞,駐防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因原來長安城過大不易防守,對城池進行了改築。改築時放棄了長安城的外郭城和宮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閉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門,北開玄武門,以便防守。從此丹鳳門徹底被遺棄。 1949年西安解放後,位於丹鳳門遺址上的診所被收歸國有,逐漸發展成西安市第六醫院,在醫院和文物部門的***同管理下,這處重要遺址得以保存下來。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10月丹鳳門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內部設置為壹樓是多媒體展示大明宮與丹鳳門,二樓東邊是大明宮文物展示區,西邊是丹鳳門遺址參觀平臺。 丹鳳門是唐大明宮的正南門,為中國古代都城城門建制的最高制度的五門道宮門。
城門墩臺臺基東西總長74.50米,南北寬33米,由黃土夯築而成,外表包磚。沿兩側城墻築有長達54米的馬道。
在墩臺之上有木構城樓,位於墩臺臺頂的城樓基座東西長70.82米。 丹鳳門既是大明宮正南門,也是長安外郭城的北門。丹鳳門北面正對含元殿,兩者之間為長600余米的禦道。《長安誌》卷六記載:“含元殿南去丹鳳門四百余步,中無間隔。”
東西連接大明宮南宮墻(長安城北城墻),西有建福門,東有望仙門。
南側除了沿長安城北城墻的東西向大街外,還有壹條隨丹鳳門建設壹同開辟的南北大街,寬“壹百二十步”,折合為176米,比長安城的中軸幹道——寬150米的朱雀大街還要寬出許多,而成為長安城裏最寬的道路。
丹鳳門外本有翊善、永昌兩個坊,唐高宗龍朔年間,為了擴展丹鳳門外的大街,將兩個大坊辟成了4個小坊,形成了光宅、永昌、翊善、來庭4個坊。西北叫光宅坊,西南叫永昌坊,東北叫翊善坊,東南叫來庭坊。由於丹鳳門大街穿過原來的光宅永昌二坊的位置不在坊的中街而是偏東,所以改造後的四個小坊,其中西北、西南二坊稍大,東北、東南二坊稍小。由此,在丹鳳門外,形成了壹個“丁”字形的廣場。 丹鳳門原貌復原方案出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築考古學專家楊鴻勛所著,科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大明宮》。
夯土墩臺
丹鳳門的城門墩臺,外輪廓,包磚後的完整尺寸是:東西總長74.50米,南北寬33米。折合唐尺,按壹尺=0.294米,其長度為唐尺二十五丈三尺、寬度為十壹丈二尺墩臺中包含五個門道,每個門道的凈寬為8.50米,即唐二丈九尺;門道間的隔墻,加上兩壁的排叉柱,總厚度為3.80米,即壹丈三尺。
墩臺高度:近衛本《大唐六典》記載長安羅城高度為壹丈八尺,即5.3米許,從唐石窟寺壁畫所提供的材料得知,城門墩臺高度等於城垣加上雉堞的高度。雉堞是戰爭時士兵射箭的掩體,需要高出或略等於人體高度,城制規定雉堞高七尺,即2米稍多,則城墻高度為唐二丈五尺,即7.35米許,這也就是明德門墩臺的高度,以上就是木結構的平座了。大明宮的宮墻高於郭城,連同雉堞的高度是9米許,這也便是丹鳳門墩臺的高度。敦煌唐石窟寺壁畫所示雉堞多為“凸”字形或作兩級的“凸”字形。城門墩臺壁面收分與城墻相同,先秦至宋、元時期城垣基本上是土築無磚面(個別地區有用石砌的),所以比明代以後的磚城收分為大。宋《營造法式》總結城制,城壁收分是高四收壹。城門墩臺盡管包磚,收分仍與城墻相同。丹鳳門和明德門等城門遺址都出土有斜面城磚,用它砌築墩臺,具有收分的壁面形成很講究的壹個平面(沒有錯磚的小階級),這種斜面磚的每塊磚上的壹個斜面也證明了城壁收分是高四收壹。
門道是由木結構做成,在門道的兩側壁上立排叉柱,明德門的排叉柱是每面十五根,丹鳳門的門道較長,為33米,遺跡表明每面原有二十根排叉柱,其下有70~75厘米 X 60~65厘米的方形石礎,排叉柱為方形截面。每個門道的中間偏南兩米處,相對南數第九根排叉柱有50厘米高的門檻遺跡,反應門檻是木質,高50厘米,寬24厘米;在木門檻的兩端有立頰石和門砧石,都是青石做成,素面光滑。立頰石上面刻有插入木門檻的槽。
門道兩壁的排叉柱坑反映,原來的石礎約為65~70厘米見方,則柱應為60厘米左右見方。門道的構造是:排叉柱頂架設橫梁,梁上假設密排的楞木,即大梁。原始城門的做法,應該是大梁上即填土夯實,以達到要求高度。後來城門做法改進,為了減少夯土的荷載,就改為在梁上立短柱,並以斜撐支護,短柱上再架短梁,短梁上再架秘排楞木,其兩側斜撐上蓋厚板,做成梯形的板架,上面夯土。梯形的構造可以增加其承重性能;這樣形成下面的梯形空間,也減少了夯土的體量。在城門立面看來,門道口的上部就是梯形的輪廓。這樣的城門墩臺頂上,砌壹層壓欄石,再做木結構的平座和以上的樓觀。隋唐城門的做法,凡是講究的規格,都已是這樣的形制了。唐宋形制基本相同,只是建築風格的些微差異。所以宋朝城門的形象材料,可以作為復原研究的參考。
敦煌石窟有晚唐138窟北壁所畫五門道的宮城正門形象。此圖特別值得註意到是,除墩臺表現包磚外,兩側的城墻畫上菱格紋樣。筆者楊洪勛先生認為,這不是為了圖面美觀而任意作的裝飾圖案,而是為了夯土壁防雨而采取的壹種措施——用花紋方磚貼面的寫照。敦煌唐壁畫中有多處這樣的寫照:如盛唐第171窟北壁、中唐第159窟東壁、晚唐第9窟北壁、晚唐第138窟北壁、晚唐第85窟西坡上,都有城門墩臺或城墻上貼花紋方磚的描寫。
這五個門道的使用情況和三個門道的城門壹樣,中間門道直通天子馳道,專供皇帝通行,平時是關閉的。現有文獻可考的,至少漢朝就是這樣的制度了。天子馳道任何人不準通行,甚至有交叉的橫路也不可橫越。如果要從馳道的壹邊到另壹邊去,必須沿旁邊的路從三個門道的壹側門道出城,再從中間馳道的另壹邊的門道進入,即使太子也是壹樣。五門道的兩邊門道是如何用法,在繁華的大唐都城是有交通規則的,凡屬都城門和宮門都是“左入右出”,類似現代“右側通行”的交通規則。
木構樓觀
丹鳳門的樓觀——丹鳳樓,其木結構樓觀是這座宮城大門的精華所在。由於這座宮門太大,墩臺東西長達74.50米,按高四收壹計算,臺頂東西長也有70.82米,約唐尺二十四丈。這大約就是丹鳳樓基座的東西長度。正衙含元殿夯土正階東西長約60米,加上木構副階也不過67.64米。丹鳳樓的基座的東西長度是70.82米,上面略挑出木結構平座,則門樓的通面闊仍然基本上還是70.82米,比正殿含元殿還大,這就違反宮廷規制了。所以丹鳳樓體必須化整為零,做成壹座短於含元殿的殿堂,再加左右夾庇(挾屋),這樣組合體形達到70.82米也是可以的。這種建築組合,敦煌壁畫為我們提供了佐證。諸如:盛唐第172窟南壁《未生怨》的城觀、晚唐第9窟南壁《勞度叉鬥聖變》的城觀、晚唐第138窟壁畫與晚唐第196窟壁畫的城觀。晚唐第85窟壁畫的城觀等,都描繪了壹種在城門墩臺之上,用木構懸挑出壹圈平座,平座上建造兩端附夾庇的組合體城觀形式。特別是第138窟所描繪的兜率天宮的宮城正門形象尤其值得註意,為表達天宮城闕的莊嚴偉大繪作五個門道的形制。尤其寫照所依據宮城正門的生活原型,應該是來自大明宮的五個門道的丹鳳門。
推測丹鳳樓城觀主體九間,兩側夾庇各二間,***計十三間。敦煌晚唐第138窟壁畫所示的城門樓觀,主樓觀屋蓋與夾庇屋蓋都是四註式;唐朝建築明間不加大,設定每間為5.20米,則十三間約為68米,就是唐尺二十三丈壹尺。進深間寬設定為4.50米,五間為22.50米,和七丈六尺五寸。
參考敦煌唐造第9窟、第172窟、第196窟等表現得更為明確的屋蓋組織關系,夾庇屋脊在主體屋檐下。樓觀的具體情況參考同期的大雁塔門楣石刻殿堂形象級日本法隆寺金堂以及宋式城樓復原。按照敦煌第138窟壁畫,主觀正脊中央設寶瓶、火珠裝飾。
按照唐佛光寺大殿,當心間柱高等於面闊,應為5.45米。柱有生起,次、梢間柱高按等比級數依次遞增。梭柱下部1/3處的最大柱徑可能達到60厘米。柱礎按照隋仁壽宮遺址出土的寶裝蓮花石礎圈,覆蓮高12厘米。鋪作參考日本法隆寺金堂及五臺山佛光寺大殿,設定為雙抄單下昂、六鋪作偷心造。檐出設定為420厘米,生起、生出各為50厘米。主樓觀的大木結構用材,應該是宋《營造法式》所謂的“壹等材”:以2厘米為1分,單材20厘米X30厘米,足材20厘米X42厘米。樓層的平座無雁翅板遮擋,在立面上暴露加厚的地板橫斷面,轉角45°拼接。
城門墩臺上設置木構平座、欄桿,再於臺頂另設主樓觀的平座式的木構階級和夾庇的磚石階基。主樓觀的階級高起約壹丈二尺,即3.50米左右;夾庇階基較低,盡可壹尺,即0.294米左右。由於樓觀豬蹄南北和城臺欄桿之間只有1米左右的寬度,所以南北兩面不設踏道。東西夾庇兩側有踏道;進夾庇後,有直對登上主城觀的木構踏道。
以上,根據敦煌138窟壁畫的五門道宮門形象做出的原狀推測。
兩側闕樓
敦煌第138窟壁畫的城門兩側城垣上並連接有對峙的闕樓作為陪襯,這是南北朝“城闕”的遺風。隋朝大興城是在北朝末期,明德門(太陽門)也應該是這樣的形制。1997年~1999年隋唐東都洛陽城中軸南門——定鼎門遺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進行了考古發掘。隋朝門址仍殘存城門墩臺西側闕樓墩臺遺跡,東側也依稀可辨,闕臺東西16米,拿唄12米,距城門墩臺28米。這隋唐“東都”的正門形制,提供了作為首都的宮城正門——丹鳳門,也必定具備雙闕的有力佐證。
隋朝東西二都的規劃、設計,都是宇文愷具體主持的,兩都的城垣、城門形制基本相同,只是洛陽城作為陪都,其地位比首都大興略低壹等而已。洛陽城中軸前沿的定鼎門,地位相當於隋大興的明德門,但是降低壹等而做成三門道。值得註意的是,是配有對峙兩闕的,則規格高於它的明德門,就更需要有兩闕的陪襯了。盡管明德門沒有繼續發掘,但敦煌第138窟壁畫所示的五門道城門的形象,而且有了定鼎門遺址的實證,可以肯定地說:明德門壹定是有雙闕的。丹鳳門作為宮城大明宮的正門,參照都城正門明德門形制,應該也是有兩側陪襯闕樓的。
至於丹鳳門雙闕的位置,可以參考定鼎門加以推測:
定鼎門闕臺距門臺28米,即九丈五尺,鑒於丹鳳門遠大於定鼎門,暫按略大於64米能容納丹鳳門長達54米馬道長度的距離。
關於闕樓的形制,按照壁畫所示為南北長復原。壁畫表現主樓觀和雙闕的墩臺都是包磚的。設定丹鳳門闕臺南北的長邊為19.50米,約六丈六尺;闕臺東西寬度設定為13.50米,即四丈六尺。闕臺也按照高四收壹的收分,臺頂平面約為15米X9米。則樓觀平面可為三間X五間,間寬3米,即9米X15米。壁畫描繪五門道的城門闕樓是三間面闊、兩間進深,這只是示意它是長方形,不代表實際情況。其屋蓋為四註式、側面朝前,這應是反映實際的,即兩觀對峙而面向主體樓觀。闕樓面向主樓觀壹面為五間面闊,柱高與面闊的間寬相等;鋪作減主體樓觀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