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壹、篇幅可短可長。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十八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長恨歌》竟有壹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車行》 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則有八十八句。
二、保留著古樂府敘事的特點,把記人物、記言談、發議論、抒感慨融為壹體,內容充實而生動。例如杜甫的《兵車行》,詩中既有“行人”出征時的記敘,又有“道旁過者”與“行人”的問答,也有“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的感嘆,讀後真能摧人肝腸。再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既有風卷茅屋的記敘,也有“歸來倚杖”的嘆息,更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強烈抒情與願望,讀後令人唏噓不已。
三、聲律、韻腳比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換韻。“歌行”體詩歌在格律、音韻方面沖破了格律詩的束縛,由於它要“放情長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壹韻到底,平仄講究就很困難了。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換了好幾個韻腳。歌行體的形式比較自由,是由內容所決定的。
四、句式比較靈活,壹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嗚呼”),也有九言的(“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編輯本段]漢代樂府詩 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制成曲譜並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誌》記: 「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 於是有趙,代之謳, 秦,楚之風, 皆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壹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兩者區別:歌行體詩是古代詩歌的壹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二者名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後遂統稱"歌行體".<唐音審體>謂:"歌行本出自樂 府,然指事詠物...形式較自由".語言通俗流暢,文辭比較鋪展."行",有"樂曲"的意思.
它屬於古體詩。
——古詩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分類,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大多以“吟”“歌”“行”,不拘音律,韻腳自由,平仄不論,註重抒情。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