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代羅馬文學是什麽?

古代羅馬文學是什麽?

約在公元前2000年,拉丁人部落定居意大利中部拉丁姆地區,其後伊特魯利亞人、希臘人、高盧人陸續移民到意大利,***同構成早期意大利的主要居民。

羅馬歷史壹般分為3個時期。

第1期是王政時期(公元前753~前510),這個時期各拉丁村落結成同盟,又合並其他地區,建立了羅馬城邦。當時羅馬還處在從氏族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已開始出現奴隸,居民分為貴族與平民2個集團。

第2期是***和時期(公元前510~前27),王政被推翻,奴隸制貴族***和國正式建立。***和國初期(公元前510~前264),古典的奴隸制已初步形成。平民為反對債務奴役,爭取政治權利,開始和貴族進行激烈鬥爭。在這階段內,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和國中期(公元前264~前133),社會進壹步分化,豪門貴族和從事商業金融的富裕平民(稱為“騎士”)掌握了政權,形成新貴族的寡頭***和國政體。為了這兩個階級的利益,羅馬開始向地中海地區擴張,經過3次布匿戰爭,3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西部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地區,成為龐大的強國。***和國末期(公元前133~前27),戰爭的結果使奴隸數量激增,出現了大田莊制。對奴隸剝削的加劇引起不斷爆發的大規模奴隸起義,如西西裏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領導的起義。大田莊制使小農經濟破產,農民流入城市,造成失業現象。在反對貴族的鬥爭中,城鄉下層聯合為民主派。騎士階級為爭取政治權利,利用失地農民和城市貧民反對元老貴族。在錯綜的國內階級矛盾、軍權實力派滋長和版圖擴大的情況下,城邦***和制不能維系,讓位於獨裁和帝國制度。

第3期是帝國時期(公元前27~公元476),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初期從屋大維執政到公元193年,是帝國繁榮時期,也稱“羅馬和平”時期。這壹時期生產發達,帝國疆界擴展到最大範圍。皇帝以加強軍事獨裁和官僚機構來維持統治,他和反對帝制、堅持***和的元老院貴族之間展開激烈鬥爭,自由民的民主運動重新興起,皇帝往往以殘酷恐怖手段鎮壓反對派。羅馬對外省,經濟上通過官僚體系進行壓榨,政治上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對人民的反抗實行鎮壓。但各行省經濟迅速發展增強,羅馬本土在帝國中逐漸失去主導作用。奴隸來源削減,越來越多地采用隸農制。帝國後期經濟衰落,奴隸、隸農、貧農起義,外省人民運動不斷發展,蠻族屢次入侵,腐朽的奴隸制帝國在這些力量的沖擊下終於覆滅。

羅馬文學的語言是拉丁族的語言——拉丁語。它包含了伊特魯利亞、希臘、高盧等語言因素。文學語言和日常生活所用的口語相差頗為懸殊,文學語言的特點在於簡練有力,語法結構嚴謹。拉丁語原有輕重音,在希臘詩歌影響下,羅馬詩歌也采用了按長短音為準的“音量制”。隨著帝國的擴張,到了公元4世紀,拉丁語在西方各省代替了當地的土語,最後發展為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等“羅曼斯”語種。東方各省仍以希臘語為主要語言。

羅馬神話可以說並不存在。最早的意大利的神祇是同宗教迷信分不開的。古羅馬人認為每個地方或場所都有它的神祗,例如家神、竈神、囤神、門神。羅馬人從事農牧業,因此認為田地、山林、泉水、河流也都有神祇居住掌管,如作物和羊群之神法烏努斯、林神狄安娜。人們必須向這些神祗祭獻,才能求得安寧和保護。

同希臘文化接觸後,許多原來的羅馬的神便同希臘的神溶合起來,具有了希臘神的特點,即人格化了,並具備了希臘神的壹些屬性。羅馬人信奉的天空之神尤皮特便等同於希臘的宙斯,他的妻子尤諾等同於赫拉,海神奈普圖努斯等同於波塞冬,冥神狄斯等同於普魯托(又稱哈得斯),羅馬人崇奉的春天女神維納斯等同於阿弗洛狄忒,酒神巴庫斯等同於狄俄尼索斯,火神伏爾康等同於赫淮斯托斯,林神狄安娜等同於阿耳忒彌斯,神的信使麥爾庫利等同於赫爾墨斯,如此等等。

這些希臘和羅馬的神到了後代,有些以希臘名稱傳世,這是因為羅馬人沒有類似的神而原封不動地接受了希臘傳統,如阿波羅,文藝女神繆斯;有的恐怕是出於偶然,如希臘冥神普魯托流傳而狄斯不傳。有些以羅馬名稱傳世的,或因是羅馬所獨有,如囤神佩那特斯,或因歷代詩人、藝術家廣泛使用,如戰神瑪爾斯(即希臘的阿瑞斯)、小愛神丘比德(即希臘的埃洛斯)。

羅馬最早的文學是在勞動和舉行宗教儀式時唱的詩歌和原始的、笑劇式的對話,但留傳絕少。留傳下來的最早的文學作品是戲劇。***和國中期,羅馬向外擴張,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掠奪,奴隸主積聚了大量財富,生活日趨奢侈。貴族、騎士和他們所豢養的大批食客需要娛樂。這樣,在早期的節日歌舞、民間戲劇的傳統和希臘戲劇的影響下,羅馬戲劇獲得了壹定的繁榮。由於羅馬元老貴族權力強大,壓制民主,羅馬戲劇很少直接涉及當時重大的政治問題。

早期羅馬戲劇主要有悲劇和喜劇兩種,有的是模仿希臘的,也有以羅馬歷史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悲劇都已失傳,流傳下來的喜劇主要有普勞圖斯和泰倫斯的作品。他們對歐洲文藝復興和以後的戲劇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