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從《歸去來兮辭》談陶淵明的歸隱思想。

從《歸去來兮辭》談陶淵明的歸隱思想。

(壹)

公元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在彭澤通往潯陽的路上,迎面走來壹位身體健碩,面帶笑容的中年人,他就是已經步入不惑之年的陶淵明。在回家後不久,他寫出了自己這壹生最好的文章《歸去來兮辭》。這壹年他41歲。

這壹年潯陽的春天,來的似乎比往年都要早。乍暖還寒時節,寒風直往人的衣服裏鉆,早晚肆虐個不停。而陶淵明的心情,此刻卻好像心滿意足的樣子,仿佛是剛剛從沙場上載譽而歸的老將軍,怡然自得,箭步如飛。

我們不禁為之困惑:陶淵明自小胸懷大誌,欲成就官場事業,今日壯誌未酬就辭官回家,究竟是為了什麽?難道他已經心灰,想忘卻過去?

也許他真的就忘了,不忘也只是平添煩惱而已,畢竟已不再年輕,氣血不比當年。自從步入中年之後,歸隱的念頭時不時在頭腦中折磨著他,這壹次的決心,無論如何也不會改變了。坦白的說,對於官場上的那壹套爾虞我詐,他已經受夠了。

到家之後,看到小兒子正倚著門等著他回來,陶淵明的心裏頓時壹片暖意。家人團聚的歡樂沖淡了他對外界僅存的壹點點依戀,從此他自稱園中的小路為“三徑”,只與當時號稱潯陽的另外兩隱劉遺民、周續之等少數友人來往。到了農作之時,親自農耕,樂此不疲,儼然壹位忘憂的隱士。後來他有詩形容自己的入仕:

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如此對過去的悔恨,好像真就對應了他如今的快樂。

(二)

然而在《歸去來兮辭》中,我們發現,詩人並沒有樂到最後,細細品讀之後,壹聲聲的嘆息和壹個失落的靈魂便栩栩然於紙上了。

關於名和利,陶淵明很清楚,無非是過眼煙雲,他也想開了。唯壹讓他耿耿於懷的是,沒有人認同他的誌氣與才氣。忙碌了十多年,也只給了他祭酒參軍的小官做做而已,至於縣令,幾經算開恩了。於是歸去。

人之將死,詩人在歸隱之後第壹次感到了生命的無奈。站在時間的此岸,彼岸就是過去,而過去的壹切,既無法追回,也無法觸摸。換句話說,過去已經死了,生命在消逝,誰都無法回到過去。於是,他寫道: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寓行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也許,他想起了孔子那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確,在仕宦夢破滅之後,詩人的人生價值只有寄托虛無,寄托山水之間了。

(三)

無論是快樂,或者痛苦,對詩人來說都不重要。快樂是暫時的,痛苦深埋心底相對長久,但相對於人生之河又顯得那麽倏忽既散。這樣,詩人所要找尋的精神歸宿只能是自然,即潛心於道。

然而詩人又嘆到: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可見他深知自己無法達到真正的歸隱,完完全全的物我合壹。所以陶淵明選擇的是痛苦。他很清楚人類的弱點和性格的局限性,這從他後期寫的大量反映政治的詩歌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也正因為痛苦,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才更顯得莊嚴肅穆,這種真正的人格境界讓許多虛偽的文人為之汗顏。稱其偉大,決不為過。由此他的詩和他的文章,更多了許多人生的思考在裏面,平淡之中,哲理永遠。

無疑,他的偉大來源於他的真實。北宋的歐陽修說:“東晉無文,惟《歸去來兮辭》壹篇而已。”只因為他的真實,真實的痛苦讓所有同時代的奢侈倚靡之文失了顏色。這種真實讓人不敢正視。

(四)

德謨克利特說:“人無法兩次踏入同壹條河流”。道出人生的真實。也道出了人生的虛幻。

陶淵明的人生痛苦正在於對將來的無能為力。無法成功,只有歸去。於是他為自己的靈魂找到了壹個桃花源,壹個體悟生命的精神高地。快樂何其短暫,何其淺薄,偉大的陶淵明,偉大的哲人!

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有句話至今仍發人深思:“我們的命運並不因為它不是真實的而令人毛骨悚然,我們的命運之所以可怕正因為它是實實在在的現實。時間是吞噬我的河流,而我正是這條河流……世界的可悲在於它是真實的,我之所以可悲正因為我是博爾赫斯。”

事實上的陶淵明正是如此,他無法逃避,即使歸隱也無法安心。他也明白,就算自己真的實現了官場上的追求,也不過是更多的虛空。早壹天回歸自然,寄情山水之間,也算是明智的。此後陶淵明在矛盾中掙紮了壹生,這篇辭仕歸隱的宣言書是他靈魂的最強烈的絕唱。正如博爾赫斯壹樣,陶淵明完成這篇辭賦時也壹定在想:

我之所以可悲,正因為我是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