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書信要怎麽寫,小知識

書信要怎麽寫,小知識

書信歷史悠久,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藏在其中,那麽要如何寫好壹封信呢?就讓我告訴妳答案吧。

 書信格式

 ①稱呼:頂格,有的還可以加上壹定的限定、修飾詞,如親愛的等。

 ②問候語:如寫“妳好”、“近來身體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過很少。)

 ③正文。這是信的主體,可以分為若幹段來書寫。

 ④祝頌語。以最壹般的“此致”、“敬禮”為例。“此致”可以有兩種正確的位置來進行書寫,壹是緊接著主體正文之後,不另起段,不加標點;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壹行空兩格書寫。“敬禮”寫在“此致”的下壹行,頂格書寫。後應該加上壹個驚嘆號,以表示祝頌的誠意和強度。

 稱呼和祝頌語後半部分的頂格,是對收信人的壹種尊重。是古代書信“擡頭”傳統的延續。古人書信為豎寫,行文涉及對方收信人姓名或稱呼,為了表示尊重,不論書寫到何處,都要把對方的姓名或稱呼提到下壹行的頂頭書寫。它的基本做法,為現代書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寫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寫在祝頌語下方空壹至二行的右側。最好還要在寫信人姓名之前寫上與收信人的關系,如兒、父、妳的朋友等。在下壹行寫日期。

 如果忘了寫某事,則可以在日期下空壹行、再空兩格寫上“又附”,再另起壹行書寫未盡事情。

 書信歷史悠久,其格式也幾經變化。今天,按通行的習慣,書信格式主要包括五個部分:稱呼、正文、結尾、署名和日期。

 書信的起源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禮儀之邦。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壹定的禮儀形式和壹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經常使用到壹系列的應用文,如傳統的書信、名片、柬貼、啟事、題詩題詞、對對聯等,現代的如電報、傳真、特快專遞、電子郵件等。這些應用寫作包含著豐富的禮儀內容,具有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色彩。

 書信的不同叫法

 現將手書、家信、短信、便函的別稱略加介紹。

 手書

 手書是親手寫的信。相對含有重視、真實非假冒等意味在內,所以常區別於壹般書信別稱。

 如《漢書?薛宣傳》:“馮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書相曉,欲君自圖進退。”

 “暴章”即揭露。“手書還稱“親筆信”、“手劄”、“手翰”、“手啟”、“手柬”、“手筆”、“手記”、“手帖”、“尺墨”等等。

 舉例如下:

 手劄: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詩:“手劄八行詩壹篇,無由相見但依然。”

 手翰: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是以前狀,輒述鄙誠,眷惠手翰還答,益增欣悚”

 手啟:《三國演義》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親母,時常饋送物件,必具手啟。徐母亦作手啟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臺省?房心宇侍禦》:“房念眾咻不止,其勢且孤,乃盡出二給事先後托請諸手柬呈上覽。”

 尺墨:《翰苑新書?戴象麓(上贛州周府判啟)》:“編摩尺墨,披瀝寸丹。”

 手筆:親手寫的或畫的東西叫手筆。因此親筆信也叫手筆。劉禹錫《上杜司徒啟》:“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書壹函。”

 手記、手帖:親自寫的文章、書信之類稱“手帖”;親筆寫的筆記、日記、書信稱“手記”。如明代張居正《與薊鎮督撫書》:“昨偶因趙帥,以李自馨手帖見寄。”魯迅小說《傷逝》副題為“涓生手記”。

 家信

 家信指家裏來的信或外出後寄給家裏的信。家信也稱“家書”、“家稟”、“家問”、“家報”、“鄉書”、“鄉信”、“竹報平安”、“錦字”、“錦書”、“錦文”、“錦中書”、“錦字書”、“黃犬音”、“大書”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經舉過,其余舉例如下:

 家書:宋趙抃(bian音變)《聞嶺外寇梗》詩:“家書萬倍金難得,遠夢幹回路不知。”

 家問:《周書?晉蕩公護傳》:“不期今日,得通家問,伏紙嗚咽,言不宣心。”

 家報:李漁《蜃中樓?傳書》:“奴家還有壹封家報,妳可差個的當的差役,投到洞庭龍官。”

 鄉書: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哭舍妹》:“鄉書甫啟讀末終,涕淚藉嫌素中。”

 鄉信:指家鄉人或家人的來信,但多指後者。唐劉長卿《同諸公登樓》詩:“北望無鄉信,車遊滯客行。”

 竹報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陽雜組續集?支植下》說:“衛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壹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即主管寺內事務的僧人)每日竹報平安。”後來,就以“竹報平安”代稱平安家信,也簡稱“竹報”。如宋人韓元吉《水調歌頭?席上次韻王德和》詞:“無客問生死,有竹報平安。”

 錦字:即用錦織成的字,源於壹個淒惋的故事。《晉書?竇滔妻蘇氏傳》載:“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放)流沙(沙漠),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淒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錄。”後來就把妻子寄給丈夫的信稱“錦字”。如範成大《道中》詩:“客愁無錦字,鄉信有燈花。”錦字也稱“錦字書”、“錦文”、“錦書”、“錦中書”。

 錦字書:李白《久別離》詩:“別來幾春末還家,玉窗又見櫻桃花。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磋。

 錦文:馮夢龍《掛枝兒?耐心》:“錦文織就,薄幸回顏。”薄幸,猶冤家,舊時女子對意中人的呢稱。

 錦書:唐人劉兼《征婦怨》詩:“曾寄錦書無限意,塞鴻何事不歸來“

 錦中書:唐耿湋(wei音圍)《古意》詩:“葉下統窗銀燭冷,含啼自草錦中書。”

 黃犬音:典故出《晉書?陸機傳》。西晉文學家陸機是吳郡吳縣(今上海松江)人。養有壹個很好的狗,取名黃耳,他曾在當時的首都洛陽羈留,很久沒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壹日他笑著對狗說:“我家絕無書信,妳能送信不能?”黃耳搖尾作聲,表示可以。於是陸機寫信用竹簡裝,系到狗頸上。狗向南尋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陽。後來就用“黃耳”或“黃犬”代指信使,用“黃犬音”借指家信。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黃犬音,難傳紅葉詩。” 黃犬音也稱“犬書”。如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待:“犬書曾去洛,鶴病悔遊秦。”“鶴病“即妻子生病。

 便函

 便函是機關團體發出的形式比較簡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從前也叫“劄字”。

 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陳木南寫了個劄字,叫長隨拿到國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兩銀子。”

 寸簡

 寸簡就是簡短的信,也稱為“寸箋”、“寸紙”、“寸楮”、“寸劄”、“寸函”、“片劄”。有時還用這些代稱,謙指自己發出的書信。茲舉幾例:

 寸簡:夏曾佑《送汪毅白》詩:“千古心期憑寸簡,九州容易入斜曛。”“心期”指期望、心願。“曛”(xun音熏)意為昏黑。

 寸箋:魯迅《書信集?致高良富子》:“特上寸箋,以申謝悃。”悃(kun音捆),即真心誠意。

 寸紙:秋瑾《念奴嬌?寄閨珵妹》詞:“別緒千絲,離恨萬縷,寸紙應難剖。“

 寸楮:太平天國羅大綱《致英使書》:“今藉羽便,特修寸楮。”

 寸劄:清人吳下阿蒙《斷袖篇?琴書》:“倘得機緣,寸劄相招。

 寸函: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晚間曾寄寸函,夜裏又做壹篇。

 書信是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沒有電報、電話等現代化通訊工具之前,更加顯得重要。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詩),

 “忽得遠書看百遍,眼昏自起剔殘燈”(宋代詩人劉克莊《和仲弟二絕》詩)。這些詩句道出了人們對書信的重視程度。因此,在文人墨客的如椽大筆揮灑之下,眾多的書信別稱,應運而生。

 書信函

 書信:現代壹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時更多的稱之為“書”。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書才是信件。因此用“書”字組成的書信的別稱要比信字多得多。

 書問:“問”字有音信、問候、告訴等含義。所以“書問”就是書信。如魯迅《致許壽裳》的信寫道:“在京各公,弟雖多舊識,但久不通書問,殊無可托也。”

 書郵:宋代範成大詩雲:“堆案書郵少,登門刺字稀。”

 書呈:《水遊傳》第二回:“寫了壹封書呈,卻使高俅送去。”

 書記:書記現代多指政黨或團體中各級組織負責人,但在古時多指從事公文、書信工作的人員或書信、文字等。宋代人曾鞏《福州回曾侍中狀》:“雖有心誠向往之勤,而無書記候問之禮。”

 八行、八行書:古時信箋每頁多為八行,所以稱書信為“八行”或“八行書”。李漁《意中緣?悟詐》:“八行代我傳心事。”北齊人邢邰《齊韋道遜晚春宴》詩囚:“誰能幹裏外,獨寄八行書。”

 書筒:書筒本指藏書信的郵筒,被用來代指書信。如宋代人趙蕃《呈季承》詩雲:“但恐衡陽無過雁,書筒不至費人思。”

 書題:“題”也作書牘講。《釋名?釋書契》說:“書牘稱題。”所以書題就是書信。如《南史?周山圖傳》:“(周山圖》於書題甚拙,謹直少言,不嘗說人缺長。”

 書子:這是書信的口頭稱呼。如《紅樓夢》第壹百二十回:“那日賈政的家人回家,呈上書子。”

 青鳥書:青鳥是傳說中的神鳥。《山海經?西山經》中說,三危之山上住著三只青鳥,它們的主要任務是為西王母取食和送信。《藝文類聚》引舊題班固《漢武故事》說:“七月七日,上(指漢武帝)於承華殿齋,正中,忽有壹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有兩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後人就稱信使為“青鳥”或“青鳥使”,書信為“青鳥書”。如王實甫《四塊玉》套曲:“又不見青鳥書來,黃犬音乖。每日家病懨懨懶去傍妝臺。”李商隱更有“青鳥殷勤為探看”的名句。

 函

 函:函本指封套,壹封信叫壹函,。?套書也叫壹函。後來就用函指書信。如晉代傅玄《傅於》:“(曹操)授曄(即劉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壹夜數十耳。”

 函片:也指信件。如孫中山《致王子匡函》:“得讀致蘅兄函片,敬悉壹切。”

 信函、函書、書函:這三個書信別稱壹目了然,不用多說。

 簡劄族柬

 簡:本指戰國至魏晉時的書寫材料,是削制成的狹長竹片或木板。竹片叫簡,木板叫劄或牘,統稱為簡。這些都用作書信的稱呼,後來書寫材料雖有變化,而這些稱呼卻沿用下來,如柳宗元《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辱致來簡,受賜無量。”此外還有“信簡”、“書簡”、“簡書”、“簡牘”、“簡劄”、“簡貼”、“手簡”、“手畢”、“書牘”、“竿牘”、“函牘”、“信劄”、“函劄”、“書劄”、“柬帖”、“函柬”等,也都是書信的稱呼。

 信簡:柯巖《奇異的書簡》:“因此我就養成了這種愛好:讀信。讀自己以及社會允許我讀的壹切信簡。”

 簡書、書簡:此二者泛指文書、信劄。如蕭乾的《未帶地圖的女人》:“有從延安或從敵後寄來的文章,也有報告行蹤的作家書簡。

 簡牘:如魯迅《致李秉中》信:“來信令我作書再催並介紹,今寫則寫矣,附上,但即令見面,恐其不得要領,仍又與未見無異,?況我不善簡牘,不能做宛轉動聽之言哉!”

 簡帖:蘇軾《與張元明書》:“適在院中得王郎簡帖如此,今封呈,切告輟忙壹往。”

 手筒、手畢:陸遊《老學庵筆記》說:“予淳熙末還朝,則朝士乃以小紙高四五寸,闊尺余相往來,謂之手簡。”手簡也叫手畢,如《爾雅?釋器》雲:“簡,謂之畢。”明代方以智所著《通雅》說:“宋子京以手簡為手畢。”後來泛稱書信為手簡或手畢。如魯迅《致許壽裳》書寫道:“得三月二日手畢,發讀忻尉。”“忻”意思同“欣”,“尉”是“慰”的古字。

 書牘:如《梁書?範雲傳》:“及居選官,任守隆重,書櫝盈案,賓客滿門,雲應答如流,無所壅滯。”

 竿牘:竿指竹簡。宋代朱彧《萍州可談》:“陽翟田望,勤於竿牘,?日發數十函不倦。”(陽翟,地名。田望,人名)

 函牘:如魯迅《致李秉中》信說:“致於款項,倘其借之他人,則函牘往反,而且往反再三,而終於不得要領,必與賣稿無異。”

 書劄:如《三國誌?蜀誌?譙周傳》:“精研六經,尤善書劄。”

 信劄:茅盾《三人行》中說:“他走到書桌邊,打開壹個小巧的木匣子,中間滿貯著信劄。”

 函劄:如朱自清《白采》中寫道:“但平伯因轉信的關系,卻和他常通函劄。”

 柬

 柬:“柬”通“簡”,是信劄、名帖的統稱。如書柬、請柬等。如元雜劇《百花集》:“昨日央王小二將著壹柬寄與王郎。”

 柬帖:泛指信劄、帖子等。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壹:“壹個後生像個遠方來的走到面前,對著陸氏叩了壹個頭,口稱道:'鄭官人有書拜上娘子?,遞過壹封柬帖來。”

 函束:即信件。如孫中山《答謝武漢各團體布告》中說:“尚有函柬相邀,而以時間迫促,末獲壹壹領教者,有負眾望,實在歉甚,尚希鑒諒為盼。”

 翰素箋緘

 翰:本指山雞或鳥羽,因古人用羽毛為筆,所以代稱毛筆,進而引申為筆寫的書面文字,亦多指書信。

 如宋代人葉適《贈徐靈淵》詩:“今日觀來翰,如親見古人。”

 用翰字組成的書信別稱還有:

 書翰:書翰泛指文墨書劄,後多用來指書信。

 劄翰:《魏書?夏侯道遷傳》:“道遷雖學不淵洽,而歷覽書史,閑習尺牘,劄翰往還,甚有意理。”淵洽指廣博。

 筒翰:唐代李吉甫《編次鄭欽悅辨大同古銘論》:“使至,忽辱簡翰,用浣襟懷。”辱,謙詞,在此句中作承蒙賜與講。浣,滌除、寬解意。

 翰紮:宋人文瑩《玉壺清話》:“(李建中)善翰劄,行筆尤工。”

 素:與簡相似,都是書寫材料。素是白色的生絹,古人用它寫東西,所以它就成為書籍和信件的代稱。

 用素字組成的書信別稱有:

 素書:杜甫《暮秋遣興呈蘇渙侍禦》詩:“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月凡壹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