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原始社會時,繼顓頊以後,帝嚳為商地的部落聯盟酋長。
帝嚳看到商地 人民沒有火,就讓自己的兒子閼伯到這裏任“火政”。閼伯盡職盡責,辛辛苦苦地為保 存火種做了許多事情。
他死後,人們就在他保存火種的土臺上修了火神廟(或稱閼伯祠) ,後來通稱為火神臺,閼伯是“火政”,為什麽又成了普羅米修斯式的盜火英雄呢?流 傳在當地的另壹則傳說是這樣講的:閼伯原來是天上的“火神”,因偷著向人間投放火 種而違犯了天規,天帝要把他貶到凡間為民。閼伯將要從天上下來的時候,又偷偷將火 種藏在身上,帶到了人間。
時隔不久,閼伯盜火的事讓天帝知道了,於是,天帝發了壹 場洪水,要淹沒人間的火種,懲罰閼伯。 地上的洪水像猛獸壹樣,嚇得人們四處逃散。
閼伯為了保存火種,築起了高臺, 搭起了遮雨水的棚子,獨自壹人留在高臺上看守火種。洪水退後,當人們從四面八方趕 回來的時候,高臺上的火種還燃燒著,閼伯卻餓死在火種旁。
這篇神話中的閼伯可以稱 得上是東方的普羅米修斯式的盜火英雄。 因為火神居住在高臺之上,所以,在豫東地區,人們也將朝拜火神閼伯俗稱為“朝 臺”。
朝拜火神的時間,壹年之中有三次。第壹次是正月初七,傳說這壹天是火神的生日。
實際上,人們正月初壹就開始往火神臺聚集,直到二月二日方散,會期壹個月,是壹年中最 大的朝拜活動。廟會期間,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省的群眾,紛紛湧向火神臺,或帶 著各種社火來這裏表演,以娛悅火神。
第二次是農歷四月四日,這是壹個祭商星的日子, 會期10天。第三次是在農歷六月二十三日,傳說這壹天是火神閼伯死的日子,會期10天。
像這樣隆重,系統的祭祀活動在中國神話信仰民俗中是罕見的。
2.關於商丘火神臺的作文速度商丘城西南三裏,有壹座十來丈高的土臺,人們都叫它“閼伯臺”,臺上有壹座廟,人們叫它“火神廟”。說起閼伯臺和火神廟來,倒有壹個古老的傳說。
古時候,人們都吃生食,後來由於打雷閃電和刮風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樹籽和來不及逃走的野獸等物燒熟了。人們揀了吃,發現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於是慢慢學會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時候沒有現成的取火工具,人們壹見打雷觸電森林起火,就如獲至寶,千方百計想辦法保存火種。
有壹次,帝嚳帶著他的兒子閼伯出外巡察臣民,來到壹個地方,見這裏的人們還拿著生食吃,大都身體虛弱,帶有病態。帝嚳十分可憐他們,問大家為什麽不吃熟食,老百姓回答:“沒有火”。帝嚳問:“怎麽不到別處去找?引來火種,別讓它滅呀!”百姓對他說:“找來幾回了,有時因為柴草供不上,有時因為洪水泛濫,都滅了。”帝嚳四處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濫的河水浸滅火後的灰燼。他不禁長嘆壹聲,心裏想:咋能想個辦法讓火不滅才好。想了壹會,他語重心長地對閼伯說:“妳看,眼下幫助這裏的臣民引來火種,並把火管理好不讓它滅,是關系著這裏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妳是我最有能力的兒子,我想讓妳辦這件事,如何?”閼伯是個忠誠、聽話的人,當即就滿口答應下來。從此,閼伯就成了這裏的“火正”(管理火的官),這片地方就成了帝嚳給閼伯的封地,封號為“商”。
閼伯被封到這裏後,終日為火事操勞,忙得飯也顧不上吃,覺也睡不好。他先帶領百姓從很遠的地方引來火種,並想辦法堆成壹個土丘,把火種置於丘上,上面搭上壹個遮雨的蓬子,這樣,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澆滅,河水泛濫也不能把火浸滅。然後,他又親自帶領人們四處尋找柴草,由於閼伯的聰明智慧和辛勤勞動,“商”的百姓們不但可以到處生火,而且還能讓火經久不息。大家感激閼伯,都說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給百姓造福來了。
閼伯死後,人們懷念他的功德,懷著崇敬的心情,以當時最厚的葬禮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種的土丘上,按照當時的風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墳上添壹包黃土。因而,土丘被堆得越來越大。因為閼伯的封號是“商”,這座土丘從此便被稱為“商丘”。時間長了,“商丘”便成了這兒的地名,直到現在。
3.關於商丘的詩句1、結纜登商丘
唐
儲光羲
《登商丘》
2、商丘試壹望
唐
高適
《宋中別司功叔,各賦壹物得商丘》
3、商丘之木
宋
方嶽
《沁園春·子盍規夫》
4、此行若遇商丘老
元
姬翼
《鷓鴣天·弱喪飄流未肯歸》
5、孤雲抱商丘
宋
蘇軾
《南都妙峰亭》
6、今年見公商丘側
宋
蘇轍
《宣徽使張安道生日》
7、商丘冷坐君知否
宋
蘇轍
《次韻王鞏見寄》
8、令侍商丘白發翁
宋
李新
《送胡運使》
9、歸葬商丘外
宋
梅堯臣
《王侍講原叔挽詞三首》
10、客自商丘至
宋
梅堯臣
《依韻和太祝同諸君遊園湖見寄》
11、今年見公商丘側
宋
蘇轍
《宜徽使張安道生日》
12、載筆商丘粲?
宋
王禹偁
《殘句:年來復有事堪嗟》
13、雖白馬之見廟兮聊血食於商丘
宋
鮮於侁
《九誦·微子》
14、商丘不唱采芝歌
宋
陽枋
《少年看花行寄示誼儒侄》
15、相彼商丘
隋
佚名
《出火祀大辰十二首》
16、邑於商丘
隋
佚名
《納火禮祀大辰十二首》
17、相彼商丘
隋
佚名
《出火祀大辰十二首》
18、邑於商丘
隋
佚名
《納火禮祀大辰十二首》
19、商丘大夏三十魄
宋
張埴
《此心過酬韻》
20、商丘本意得珍珠
宋
周必大
《臨川梁譯投冰溪救母謝昌國作孝德記楊廷秀有》
21、牧豬江揖商丘子
明
卞榮
《述懷效生肖體》
22、豈必商丘開
明
祝允明
《述行言情詩(六首)》
4.商丘火神臺介紹火神臺亦稱閼伯臺、火星臺,位於商丘古城西南 1.5 公裏火星臺村。是距今4000多年的觀星臺的遺址。它比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洛陽建的靈臺,還早220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觀星臺。火神臺形如墓,高35米,火神臺臺上建有閼伯廟,大殿、拜廳、鐘鼓樓等俱全。臺下有戲樓、大禪門等建築。
傳說五帝之壹的唐堯封他的哥哥閼伯於商丘負責管理火種,壹是管理火種,以便人們可以隨時取到火 閼伯(因此後人又稱他為火神)。二是祭祀火星並觀察火星的運行,以便及時地告知人們防災避禍並適時地播種收割。太歲星如果在卯時出現,叫“單閼”,在甲午出現,叫“閼逢”。卯時是早晨,甲年是年幹之首,所以“單閼”和“閼逢”比較引人註意。久而久之,觀察火星與太歲之間的關系、位置的火正契就被稱為“閼伯”。契死後,人們就在他生前觀察火星的高地上葬之,後人稱之為閼伯臺或火星臺或火神臺。 此臺經史學家論證會論證,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天文臺。火神臺為圓形夯土築成,臺高 35 米,臺基周長 270 米, 元代在臺上建大殿、拜廳、禪門、鐘鼓樓,臺前建山門、戲樓。每年正月初四至初八有古廟會,謂之朝臺,方圓數百裏之內的百姓前來趕廟會,香火鼎盛,十分熱鬧。
5.關於商丘的詩詞《登商丘》
年代: 唐 作者: 儲光羲
河水日夜流,客心多殷憂。維梢歷宋國,結纜登商丘。
漢皇封子弟,周室命諸侯。搖搖世祀怨,傷古復兼秋。
鳴鴻念極浦,征旅慕前儔。太息梁王苑,時非牧馬遊。
《宋中別司功叔,各賦壹物得商丘》
年代: 唐 作者: 高適
商丘試壹望,隱隱帶秋天。地與辰星在,城將大路遷。
幹戈悲昔事,墟落對窮年。即此傷離緒,淒淒賦酒筵。
《由商丘入永城途中作》
年代: 明 作者: 李先芳
三月輕風麥浪生,黃河岸上晚波平。村原處處垂楊柳,壹路青青到永城。
6.商丘火神臺廟會的簡介火神臺亦稱閼伯臺、火星臺,位於商丘古城西南 1.5 公裏火星臺村。臺高35米,周長270米,為夯土堆積而成。
會期:春節過後即開始,正月初七是火神的生日,此天人最多,也是正會,延續到整個正月裏。
地址:商丘市睢陽古城南門外,火神臺景區和遂皇陵景區內 。
景點:睢陽古城(城門城墻城樓),候方域故居,候詢故居,文廟,南湖,應天書院,張巡祠,八關齋,火神臺,隧皇陵等。
7.求 描寫商丘的古詩句,或者商丘名人的詩句木 蘭 廟
杜 牧
原 詩 譯 文
彎弓征戰作男兒, 雖然是女扮男裝拉弓殺敵征戰沙場,
夢裏曾經與畫眉。 睡夢裏青春年少原本應該塗脂描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 有幾次手持酒杯想回家看望父老鄉親,
拂雲堆上祝明妃。 轉念為拂雲堆上賀明妃為國建立功勛。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852年。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市)人。詩長於近體,七絕清新俊邁,尤為後人所推崇。文章奇警縱橫,皆有為而發。為有別於杜甫,人稱小杜。
註釋
木蘭廟:即木蘭祠,在虞城縣營廓鎮北大周莊村前。
畫 眉:用黛色描飾眉毛。
把 酒:手持酒盅。
拂雲堆:唐明朔方軍北接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雲堆神祠,地址在今內蒙古吳元縣。
明 妃:即王昭君。晉人避司馬昭(文帝)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在內蒙呼和浩特市南有昭君墓,世稱青冢。
對 雪 憶 虞 城 宰
李 白
原 詩 譯 文
昨夜梁園雪, 昨天夜裏梁園下了壹場大雪,
弟寒兄不知。 弟弟受凍啊哥哥妳尚且不知。
庭前看玉樹, 庭院裏看著白雪覆蓋的大樹,
腸斷憶連枝。 肝腸寸斷啊,思念著虞城縣衙裏的親人。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唐朝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生於碎葉(今前蘇聯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壹生長期在各地漫遊。這位“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仙”,在其堂兄李錫任虞城縣令的唐天寶年間曾客居梁園十年之久。
註釋
玉樹:白雪覆蓋之樹。
連枝:枝葉相連,同出壹本。常用以喻兄弟關系。
唐玄宗赦虞城令長新戒
原 詩 譯 文
我求令長,保刈下人。 我要求做地方官的關心下民,
人之不安,必有所因。 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必有原因。
侵漁浸廣,賦役不均。 侵奪財物屢有發生稅役不均,
使之離散,莫保其身。 致使百姓四處離散難保自身。
征茲善理,寄而良臣。 征兆治理社會人才寄望良臣,
與之革故,政在維新。 與民壹起改革陋習政治維新。
諷風變俗,背偽存真。 破除舊的風俗,堅持去偽存真。
教先於富,惠恤於貧。 教化施予富人,恩惠周濟貧民。
無大無小,以躬以親。 無論大事小事,事必躬親。
青旌勸農,其惟在勤。 手舉青雀旗子,勸農勤謹。
墨綬令行,孰不攸遵。 縣官壹聲令下,百姓都會遵循。
曷雲效之,我澤如春。 如能照此辦理,我將恩澤如春。
題解
唐玄宗(685—762)即李隆基,壹稱唐明皇,唐代皇帝,公元712—756年在位。天寶四載即公元745年李錫調任虞城縣令時,唐玄宗寫了這篇赦文賜他。赦文短短十二句,九十六個字,怎樣當個好縣令,講得清楚明白。
註釋
保刈:撫育。
人 :民,避唐太宗李世民諱。
侵漁浸廣:侵漁,侵奪財物;浸廣,愈益普遍。指社會混亂。
青旌:青雀旌,繪有青雀圖案的旗子。
墨綬:系在縣印上的黑色絲帶,代指縣官。
8.關於商丘的詩句1、結纜登商丘唐儲光羲 《登商丘》2、商丘試壹望唐高適 《宋中別司功叔,各賦壹物得商丘》3、商丘之木宋方嶽 《沁園春·子盍規夫》4、此行若遇商丘老元姬翼 《鷓鴣天·弱喪飄流未肯歸》5、孤雲抱商丘宋蘇軾 《南都妙峰亭》6、今年見公商丘側宋蘇轍 《宣徽使張安道生日》7、商丘冷坐君知否宋蘇轍 《次韻王鞏見寄》8、令侍商丘白發翁宋李新 《送胡運使》9、歸葬商丘外宋梅堯臣 《王侍講原叔挽詞三首》10、客自商丘至宋梅堯臣 《依韻和太祝同諸君遊園湖見寄》11、今年見公商丘側宋蘇轍 《宜徽使張安道生日》12、載筆商丘粲?宋王禹偁 《殘句:年來復有事堪嗟》13、雖白馬之見廟兮聊血食於商丘宋鮮於侁 《九誦·微子》14、商丘不唱采芝歌宋陽枋 《少年看花行寄示誼儒侄》15、相彼商丘隋佚名 《出火祀大辰十二首》16、邑於商丘隋佚名 《納火禮祀大辰十二首》17、相彼商丘隋佚名 《出火祀大辰十二首》18、邑於商丘隋佚名 《納火禮祀大辰十二首》19、商丘大夏三十魄宋張埴 《此心過酬韻》20、商丘本意得珍珠宋周必大 《臨川梁譯投冰溪救母謝昌國作孝德記楊廷秀有》21、牧豬江揖商丘子明卞榮 《述懷效生肖體》22、豈必商丘開明祝允明 《述行言情詩(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