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迢迢牽牛星
兩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
2.七夕
唐代:徐凝
壹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3.七夕
唐代: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4.七夕
宋代: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迢迢牽牛星
1.譯文:
那遙遠而亮潔的牽牛星,那皎潔而遙遠的織女星。
織女正擺動柔長潔白的雙手,織布機劄劄不停地響個不停。
因為相思而整天也織不出什麽花樣,她哭泣的淚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淺淺的銀河,他倆相界離也沒有多遠。
相隔在清清淺淺的銀河兩邊,含情脈脈相視無言地癡癡凝望。
2.賞析
這首詩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相隔而不得相見的故事,抒發了因愛情遭受挫折而痛苦憂傷的心情。
七夕 ?唐代:徐凝
1.譯文:
壹道仙鵲架起的小橋橫臥在那茫茫的銀河上。
聽著織女的配環叮咚,看她款款地過橋而來。
我和伊人的離別是不會停息地壹年復壹年。
悵然間擡頭望去只見到牛郎星依舊閃爍,亙古光華不變;我的哀愁啊,就漸漸的不那麽明顯。
3.七夕 ?唐代:白居易
1.譯文:
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來到人間,自嫁與河西牛郎後,織造乃斷。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準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會壹次。
4.七夕 ?宋代:楊樸
1.譯文:
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麽樣?我願意與織女***同弄梭織布。
期盼年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2.賞析
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宋的這種主理的詩,對那些喜好唐詩的人來說,常有味同嚼蠟之感。但詩如能用簡捷的句子,深刻地表達壹種哲理,也不能不說有其特殊的妙趣。楊樸的這首《七夕》,就是具有這種妙趣的哲理詩。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踏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作者獨到而又深刻的見解。“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前兩句設問: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麽主意,是怎麽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繡雲霞。這裏的“須”字,是壹種懷疑和否定,從正面來解釋,就是沒有必要來邀請織女作這壹切。這兩句來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為很多人把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未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壹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前兩句的這種懷疑只涉及到神話故事本身,但這已足以造成懸念。這兩句為詩的末聯所發的奇論,做了有力的鋪墊。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己多”。這兩句是說:每年人們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織女乞求賜予刺繡、紡織等的聰慧、智巧,但實際上,人間的智巧己經是很多了,多得有點可怕。詩人在這裏並非是在贊揚人間的機巧,而是來了壹個大轉彎,詩人此時想起的不僅僅是人間創造幸福的巧智,還有行惡的智巧:有巧取牽奪,互相傾軋,以及繁復、雜多而又絞盡腦汁的勾心鬥角。詩人賦予末壹行詩中的“巧”的含義已經不同於第三行詩中“巧”的含義。恰是這種新的含義,不無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寬了詩思的領域,這就便詩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處開掘,壹使詩具有了橫空出世、奇崛詭辯之美。當人間充分運用他的機巧來進行勾心鬥角的時候,要邀織女來已無意義。從四句詩的整體和詩情的深入來看,詩人的憤世嫉俗之情表現得很是恰當、巧妙、深刻。
楊樸在那樣壹個時代有這樣壹種思想和見識是很深刻的,加之詩語簡練、曉白、樸實,就使詩思凝重、洗練,富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