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上林湖的詩句

關於上林湖的詩句

1. 描寫上林湖岸邊景色的詩句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以其畫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結構安排和行文節奏如音樂般的韻律美,以及詩的內在意蘊的悲劇性格而為世人稱道。

本文不打算對這些方面進行探討,而是試圖運用詮譯學原則,對其整體畫面進行悟讀,並在對其整體畫面的拆解中洞見該詩的文化內涵。有四個方面值得註意: 壹、詩人主體的感覺世界、情緒世界與自然世界和紛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結合在壹起。

即寫出了詩人自己的生活況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現實的實存世界並將它們完美的融合在壹起,形成整體的畫面。 二、從感覺世界到情緒世界再到理性判斷的層層深入。

三、短短四句,卻起伏叠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詩的基調。

“愁”的意象確打開了詩人的精神世界。欣賞此詩,霜”和“愁”是兩個關鍵意象。

第壹句,“月落無啼霜滿天”。寫詩人的感覺世界。

“月落”是視覺;“烏啼”是聽覺;“霜滿天”是感覺。在月落後的壹片茫茫的黑夜中,雖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詩人卻感覺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滿了宇宙,由清冷遍灑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給人壹種逼迫的感覺,已經預示了詩人心境的孤獨和淒涼。

“霜”的意象是此詩的重點,壹個“霜”字奠定了詩的基調。 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

由感覺世界到詩人情緒世界的轉變。是詩的第壹個起伏。

江上漁火點點,岸邊楓葉正紅。但是面對世事無常和生活的艱辛,孤獨的旅人和辛勤的漁人在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對愁而眠。

如果說前兩句是寫的詩人的感覺世界和情緒世界,那麽,後兩句則上升到理性世界。這是全詩的最大起伏處。

詩的前幅密度極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只寫了壹件事:臥聞山寺鐘聲。

但卻實現了從感覺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飛躍,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

姑蘇城為歷史名城。在這愁冷的夜晚,姑蘇城內是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呢?還是象這江上壹樣的寧靜而淒涼呢?喧囂也罷、寧靜也罷、高興也罷、愁苦也罷,這畢竟是人生現世所應面對的。

但人的心靈是不是應有所依傍呢?人的心靈的歸宿又在哪裏呢?人能不能實現對自身和現實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這樣的凈土嗎?(這句是壹大起伏,讓人起從塵世超然的感覺) 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寺裏敲響了子夜的鐘聲,詩人也從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現實的世界。

“客船”的到來,宣告了塵世喧囂生活的開始。(又是壹起伏) 壹個“愁”字打開了詩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詩自身具有了開放性。

詩人開始了對現實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宗教的關系、人自身存在意義這些問題的追問。人在喧囂的雜亂的世界中,面對生活的艱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對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種關系變得世俗而枯燥無味。

人失去了對實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對話的能力。而這種敏感在詩人那裏還存在著。

這就造成了強烈的反差,形成該詩的悲劇性格。人如何在現實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達於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與自然對話的能力和自身心靈的純正,不正是詩人對文化問題的追問嗎?此正是該詩的文化內涵所在。

對文化問題的追問和探索,給詩人造成的孤獨愁苦可想而知。這裏可用寒山大師的壹首詩為詩人當時的情懷做壹註解。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 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 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 歲歲不知春。

2. 描寫上林湖的..

● 白浪如山 白浪滔滔 白浪滔天 百川歸海 奔騰不息 奔騰呼嘯 奔騰咆哮 碧波蕩漾 碧波萬頃 壹望無垠 碧海青天 碧江盈盈 碧藍如茵 蒼茫大海 汪洋大海 海天相接 海水連天 海天壹色 波浪滔天 湖海: ● 湖是活的,層層鱗浪隨風而起,伴著跳躍的陽光,伴著我的心,在追逐,再嬉戲。

● 湖水在枯草叢裏微微低語,遠處不時傳來壹兩只小鴨的撲翅聲,使月夜的湖面更顯得孤寂和冷清。 ● 數葉白帆,在這水天壹色金光閃閃的海面上,就像幾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輕悠悠地漂動著,漂動著。

● 海水滿盈盈的,照在夕陽之下,浪濤像頑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躍不定,水面上壹片金光。 ● 湖是硬的,像壹塊無瑕的翡翠閃爍著美麗的光澤。

● 湖是靜的,宛如明鏡壹般,清晰地映出藍的天,白的雲,紅的花,綠的樹。 ● 湖上泛著壹片青煙似的薄霧,遠望微山,只隱約辨出灰色的山影。

3. 有關火燒雲的詩句有哪些

有關火燒雲的詩句有

1.《暴雨》

年代: 唐 作者: 韓偓

電尾燒黑雲,雨腳飛銀線。急點濺池心,微煙昏水面。

氣涼氛祲消,暑退松篁健。叢蓼亞赪茸,擎荷翻綠扇。

風期誰與同,逸趣余探遍。欲去更遲留,胸中久交戰。

2.《送崔玨往西川》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隱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為東下更西遊。壹條雪浪吼巫峽,

千裏火雲燒益州。蔔肆至今多寂寞,酒壚從古擅風流。

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

3.《憶王孫·鷓鴣飛上越王臺》

年代: 宋 作者: 汪元量

鷓鴣飛上越王臺。燒接黃雲慘不開。有客新從趙地回。轉堪哀。巖畔古碑空綠苔。

4.《念奴嬌·高堂素壁》

年代: 宋 作者: 馮取洽

高堂素壁,漫生綃十幅,圖張消暑。不奈火雲燒六合,逃也略無逃處。小派秋聲,巨籭涼點,吸欻來何許。故人詞翰,此時飛落蓬戶。何幸壹笑掀髯,停杯浩唱,三嘆遺音古。雪碗冰甌無表裏,更貯三危鮮露。咀咽生香,清寒入夢,展轉忘宵曙。對床誤喜,與君同聽風雨。

5.《鷓鴣天·暮落朝開木槿榮》

年代: 元 作者: 姬翼

暮落朝開木槿榮。圓荷出水露珠傾。火雲千丈燒空際,汗雨淋漓倦郁蒸。虛白室,誦黃庭。灑然風度有余清。坐看造化閑般弄,熱惱浮生不暫

6.《再書邊事》

年代: 唐 作者: 張喬

萬裏沙西寇已平,犬羊群外築空城。分營夜火燒雲遠,

校獵秋雕掠草輕。秦將力隨胡馬竭,蕃河流入漢家清。

羌戎不識幹戈老,須賀當時聖主明。

7.《蟲豸詩·虻》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陰深山有瘴,濕墊草多虻。眾噬錐刀毒,群飛風雨聲。

汗粘瘡痏痛,日曝苦辛行。飽爾蛆殘腹,安知天地情。

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燒雲。自顧生無類,那堪毒有群。

搏牛皮若截,噬馬血成文。蹄角尚如此,肌膚安可雲。

辛螫終非久,炎涼本遞興。秋風自天落,夏蘗與霜澄。

壹鏡開潭面,千鋒露石棱。氣平蟲豸死,雲路好攀登。

4. 關於江心寺的詩句

江心孤嶼,俗稱江心嶼,位於溫州市區北面甌江之中,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東西長,南北狹。古時為兩個小島。南朝宋初郡守謝靈運曾登上孤嶼,寫下"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澄鮮"名句。唐季以還,嶼上逐漸建成梵宇和浮屠。鹹通七年(866),於西山東麓建凈信禪寺。宋開寶二年(969),又於東山西麓建普寂禪院,並先後建西塔、東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趙構為避金兵南下,曾駐蹕普寂禪院。

紹興七年(1137),僧清了奉詔來江心嶼設壇傳經,率眾填塞中川,兩嶼遂連接為壹;填塞處,建寺,名中川寺,通稱江心寺。未久,高宗賜名為龍翔興慶禪寺,奉為"宗室道場"。其後,外國僧侶也慕名來參禪膜拜,至明清兩代,仍絡繹不絕。 江心嶼遍布殿堂亭榭,甚富古跡,且古木蔥蘢,風景秀幽,向有"甌江蓬萊"之稱。各代詩人題詠詩詞就有500余首;如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張子容、韓愈、張又新等均有名篇佳作詠及孤嶼。

自古江心有十景:春城煙雨、海澱朝霞、甌江月色、羅浮雪影、孟樓潮韻、翠微殘照、遠浦歸帆、沙汀漁火、塔院筠風、海眼泉香。1 9 7 4 年,在政府的重視下,成立了“江心嶼擴建工程指揮部”結合航道整潔,灘塗改造。原來只有6 0 畝的公園擴建到現在的1 0 0 0 畝。新建了小飛虹、盆景園、花柳古亭、青少年活動中心、***青湖、情人島、兒童樂園、綜合性遊樂場……具有江中有江,島中有島,園中有園的新格局。1 9 9 8 年市政府再壹次投入巨資啟動“亮麗工程”並於是1 9 9 9 年2 月1 1 日竣工。值此實現了人們夜遊江心嶼的夙願。

5. 上林湖怎麽描寫

“上有天堂,下有句章”。

這句話贊美的就是我們家鄉慈溪呢。我們的家鄉山清水秀,景色優美。

上林湖是我們家鄉最耀眼的壹顆明珠,不到過上林湖就不算真正到過慈溪。 登上大壩,放眼望去,陽光下的上林湖湖面波光粼粼,像神仙撒下了金粉,真是“水光瀲灩晴方好”呀。

青山綠水倒映在湖水中,湖水碧綠碧綠的,像是被綠色的染料染過似的。目光的盡頭,青山籠罩在雲霧中,像害羞的小姑娘蒙著面紗。

我們坐在快艇上,快艇像箭壹樣往前沖,尾部飛濺起壹朵朵美麗的水花。再看兩岸,青山疾速後移,真是“兩岸青山相對出”呀。

茫茫綠海中的點點紅是什麽呢?爸爸告訴我是楊梅。到岸了,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上了山。

夕陽西下,我們該回家了。我們戀戀不舍地回望上林湖,美呀,人間仙境——上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