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瘦骨嶙峋的羅漢》解讀

《瘦骨嶙峋的羅漢》解讀

瘦骨嶙峋的羅漢,又名雪山大師、雪山少年、雪山婆羅門。其故事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翻譯到中國的佛教經典《大乘經》中: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國凈米王的太子,但因目睹眾生疾苦,棄權而去雪山苦行,“只吃果子...不觸人間,草作庵,身披鹿皮”,而他坐著不動思索,不避風雨,堅持著。這個故事隨佛教傳入中國。隋唐以後,逐漸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世俗之身若經得住苦行的考驗,便可修成正果,常被用來贊美人們對貧窮和快樂的興趣。

這座雕像是由紫檀制成的。遵循經典造型,瘦骨嶙峋,雙肩挺立,曲左膝,曲右腿,左手疊於左膝之上,右手掛左腳踝腳。用料上乘,木質光滑柔軟,質地細膩,顏色由淺入深,逐漸轉為棕紫色,給人壹種古樸典雅、自然高貴的美感。歷經百年滄桑,彰顯禪修禪定的無私精神。

當年造此像者,必是深諳佛法,發揚梵文奇果,以刻刀刻羅漢無數脊,努力表現苦修無我,羅漢清瘦,面龐慈柔,雙目半閉,唇角上揚,禪定證菩提。這座雕像將“駐足專註壹境”的佛教無上禪定氛圍展現得淋漓盡致;把過去傳說中神秘的佛金身變成和藹可親的老人形象,既散發著宗教的莊嚴,又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