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林徽因《深笑》原文賞析

林徽因《深笑》原文賞析

 林徽因是中華人民***和國國徽設計者之壹。她是建築師梁思成的妻子。是中國現代壹個世紀的才女代表。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林徽因《深笑》原文賞析,歡迎參考~

 深笑

 是誰笑得那樣甜,那樣深,

 那樣圓轉?壹串壹串明珠,

 大小閃著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動,泛流到水面上,

 燦爛,

 分散!

 是誰笑得好花兒開了壹朵?

 那樣輕盈,不驚起誰。

 細香無意中,隨著風過,

 拂在短墻,絲絲在斜陽前,

 掛著,

 留戀。

 是誰笑成這百層塔高聳,

 讓不知名鳥雀來盤旋?是誰?

 笑成這萬千個風鈴的轉動,

 從每壹層琉璃的檐邊,

 搖上,

 雲天?

 賞析:

 似沁甜的泉水,似悠淡的蓮花,在自然空靈中洋溢著孩子般天真的笑,繚繞著生命之美的純潔與絢爛;詩的意境,人的意境,愛的意境,生命的意境......瞬間的笑創造無限的美麗。林徽因用女性獨有的柔情、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心思,抒寫《深笑》這首小詩,彰顯現代詩歌的無盡魅力。

 《深笑》是壹首六行節詩,全詩由問句"是誰......"領起,層層深入,復沓疊唱,充滿回環之美。四個問句卻只形成三個小節,在整飭中又有變化。每節六行,前四句是長句,字數從8字到11字,工整中略有參差;後兩句是短句,均是2字,精短幹練。每壹小節,詩句都是由長到短,形成倒金字塔形,玲瓏剔透,與柔美的內容相得益彰。平仄相諧,音調和美,韻角"散""戀""天"押an韻,輕盈靈動,富有音樂般的旋律感。

 詩歌的形象純真文雅。首節的"清泉",湧出水面,像串串明珠般閃著光亮,燦爛而分散;次節"花兒",輕盈中透著細香,隨風拂過,散發著生命的光芒;尾節"百層高聳的古塔""萬千轉動的風鈴",向空間無限拓展。這些形象都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經典的意象,清新明快,古拙靈動,聲色俱全,使詩歌充滿古典蘊味。

 《深笑》高度展現了這種人性的純美。第壹層,笑甜,深,圓轉而又天真;第二層,笑輕盈,無意;第三層,笑清脆悅耳,直上雲天。詩人輕輕地吟唱,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讓笑遍布人間的'每壹個角落。這是壹種柔美,壹種淡淡的卻又能牽動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愫。純美的笑,純美的意境,層層遞進,凝聚著生命的和諧。

 林徽因的感情故事片段:

 說起林徽因,人們更容易想起的是她的戀情。林徽音壹生有三個知名男子愛過她:徐誌摩、梁思成、金嶽霖。可以說三名男子都是人中豪傑,不管選了誰,她都會過得很幸福。而林最終狠狠心選了梁思成,不知是何原因。

 也許當時梁家的名頭太響亮了,對壹位女子來說那絕對是個誘惑也是壓力。梁啟超老爺子也是極其看重林徽因的,否則他不至於為了壹個女子而罵自己的得意門生,他看重的兒媳婦,豈能讓別人搶走搶了去?其實在爭奪林徽因的這場感情糾葛上,明明是徐誌摩占了上風的,徐因為林都已經離了婚,可是最後還是敗給了梁思成,在這壹點上,梁啟超肯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但最愛林徽因的,還是金嶽霖。自從認識這個女子,金嶽霖的壹生沒有離開過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都曾留學美國,加之家學淵源,他們中西文化造詣都很深,在知識界交遊也廣,家裏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而金嶽霖孑然壹身,無牽無掛,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誌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壹直是毗鄰而居,常常是各踞壹幢房子的前後進。偶而不在壹地,例如抗戰時在昆明、重慶,金嶽霖每有休假,總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嶽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壹般。看了梁思成的續弦林洙先生的文章,更增添了具體了解。據她說,壹次林徽因哭喪著臉對梁思成說,她苦惱極了,因為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對梁思成毫不隱諱,坦誠得如同小妹求兄長指點迷津壹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極,苦思壹夜,比較了金嶽霖優於自己的地方,他終於告訴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金嶽霖,祝他們永遠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壹切告訴了金嶽霖。金嶽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誠得令凡人驚異:"看來思成是真正愛妳的。我不能去傷害壹個真正愛妳的人。我應該退出。"金嶽霖對林徽因的至情深藏於壹生。林徽因死後多年,壹天金嶽霖鄭重其事地邀請壹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眾人大惑不解。開席前他宣布說:"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頓使舉座感嘆唏噓。

 他為了她,終身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無人可取代她。

 林徽因與徐誌摩

 1921年,16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誌摩。當時徐誌摩已是壹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林徽因被徐誌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誌摩也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對她評價甚高,為林徽因寫過很多情詩。在後來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歲以前,與詩“完全沒有相幹”,是與林徽因的相遇,激發了他的新詩創作。同年3月與發妻張幼儀提出離婚。

 之後,他們壹起組織新月社活動,壹起演戲,並常有書信來往。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誌摩和林徽因***同擔任翻譯,之後徐誌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誌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後。這期間,林徽因已嫁給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準備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誌摩遭遇墜機事故遇難。

 徐誌摩對林徽因的影響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學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後,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誌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林徽因 與金嶽霖

 梁家當年住北京東城北總布胡同的壹個四合院,金嶽霖就住林徽因家後院;林徽因搬到新林院8號後,金嶽霖又住對門的新林院9號;搬到勝因院後,依然比鄰而居。他來時無需通報,自己到沙發上坐下,搖頭晃腦地看遠方,擺弄太陽鏡,喝茶翻書,林徽因也不壹定出來相見。有時出來,他就手持壹本洋書,為林徽因誦讀。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裏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嶽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誌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壹直是毗鄰而居。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金嶽霖仲裁。

 五十年代後期,林徽因已經去世,追悼會上,他為她寫“壹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著名挽聯。

 林徽因 與蕭乾

 1933年11月,蕭乾在《大公報》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蠶》,引起了林徽因的關註。她通過《大公報》副刊主編沈從文,邀請蕭乾來家做客。因為文字,蕭乾和林徽因逐漸熟悉起來,並成為常客。

 1935年7月起,蕭乾擔任《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其間,林徽因壹直是他的“啦啦隊”。每個月蕭乾都會到北平,在來今雨軒舉行茶會。林徽因幾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間必有壹番宏論。1936年,蕭乾調到上海,同時編輯滬津兩地的《大公報》文藝副刊。為了活躍版面,他不斷開辟各種“專欄”。蕭乾搞的那些嘗試,林徽因都熱烈支持,並且積極參加。1938年夏,蕭乾去香港繼續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留在內地的林徽因仍然給他指點和支持。

 1953年9月,全國第二次文代會在北京召開。在會場上,林徽因老遠就向蕭乾招手。蕭乾坐到她身邊,握握她的手,叫了壹聲:“小姐。”林徽因說:“哎呀,還小姐哪,都老成什麽樣子啦。”蕭乾說:“精神不老,就永遠也不會老。”隨即,兩人又談論起文字和作品來。這是兩人最後壹次見面。

 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聞聽這壹噩耗,蕭乾立即給梁思成去了壹封吊唁信。1998年12月,蕭乾重病住在北京醫院。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林徽因文集》,蕭乾應邀為文集寫序。他口述,由別人整理。蕭乾仔細過目後,稍有改動,最後在文章的尾部工工整整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該序成為蕭乾文壇的絕筆之作。

 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漢族,祖籍福建閩侯(今福建福州),出生於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華大學教授,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作家,中國第壹位女性建築學家,“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傑出女性”。

 民國九年(1920年)隨父林長民赴歐洲遊歷。民國十二年(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民國十三年(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獲美術學士學位。後就讀於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民國十七年(1928年)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與梁思成圈閱批註中國營造學社藏本《大唐西域記》(數百處唐代建築及地名),發現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解放後,林徽因在中華人民***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貢獻,著有《林徽因詩集》《林徽因文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與世長辭,享年51歲。

 人物生平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族叔林覺民是民主的先驅。父親林長民是在政治上較為活躍的人物。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長民的大女兒。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民國三年(1914年),林徽因與祖父來京,與父親同住在前王公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