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格裏·但丁(1265—1321年)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壹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壹位詩人”①。
他的代表作《神曲》,標誌著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始。
但丁出生在佛羅倫薩沒落貴族家庭,受過良好教育,從小熟讀古希臘羅馬作品。青年時曾在帕多瓦、博洛尼亞和巴黎等大學深造,對美術、音樂、詩歌、修辭、文學、哲學、神學、天文、歷史、地理都有很深研究,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1300年當選佛羅倫薩的執政官,1302年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而被流放,此後近二十年壹直流落他鄉,最後病逝於拉溫納。
但丁壹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新生》是1291—1292年但丁為紀念女友貝德麗采而寫的第壹部詩歌集,包括31首抒情短詩。這些短詩以他對貝德麗采的愛戀為題材,表達了詩人對戀人的追求和對美好愛情的向往,雖有強烈的神秘色彩,卻反映了市民階級擺脫禁欲主義的強烈願望。這是歐洲文學史上第壹部向讀者剖露作者隱秘思想感情的作品,具有人文主義和現實主義傾向。《神曲》是但丁在流放期間創作的不朽詩篇,***壹百曲,分《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篇。主要情節是描寫詩人在維吉爾和貝德麗采的引導下,夢遊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界的經過。作者以隱喻象征的手法,描寫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政治、思想、意識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深刻揭露了教會的黑暗腐敗及教皇統治的罪惡,抨擊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專橫以及封建割據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同時也嚴厲遣責某些人的貪婪自私、高利盤剝和追逐金錢。作者還提出政教分離和實行君主專制統壹意大利的政治主張,提出人應該充分享受現實生活,追求理性、自由和知識等具有人文主義傾向的主張。因此,《神曲》是壹部具有深刻社會意義和強烈政治傾向的偉大詩篇。《神曲》用托斯坎尼方言寫成,開創了用民族語言寫作的先河。
但丁是跨時代的詩人,思想具有明顯的新舊兩種傾向,因而《神曲》既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又沒有完全擺脫中世紀宗教觀的束縛。它壹面贊揚現實生活,同時又宣揚靈魂不滅和來世觀念;壹面抨擊教皇和教會的罪惡,又未完全否定教皇和教會;既批判禁欲主義,又把殉情者打入地獄等等。
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年)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出身於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小時候隨父遷居阿維農,後在阿維農教廷長期任職,擔任教皇秘書,目睹教會的黑暗腐敗。他大量閱讀古典著作,漫遊歐洲許多國家,逐漸形成人文主義世界觀。他第壹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因而是第壹位人文主義學者。40年代初,他創作長篇敘事史詩《阿非利加》,榮獲“桂冠詩人”稱號。50年代初,他應邀到佛羅倫薩大學講學,壹直定居意大利。
彼特拉克壹生的主要成就是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詩集《歌集》。《歌集》用意大利文寫成,***有366首抒情詩,其中多數是愛情詩,歌頌詩人對女友勞拉的愛慕。彼特拉克的愛情詩沖破禁欲主義的羈絆,突破中世紀詩歌中隱晦寓意、神秘象征的手法,直接描寫愛情,贊美人生,歌頌自然,刻畫人物的美麗形象,格調清新,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歌集》中也有政治諷刺詩和愛國主義詩篇,抨擊天主教會和羅馬教廷,表達自己痛恨封建割據,渴望意大利和平統壹的愛國主義思想。彼特拉克的抒情詩,創立了十四行詩這壹歐洲詩歌中的重要詩體,為歐洲抒情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被後人尊稱為“詩聖”。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年)是意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他出生於佛羅倫薩的商人家庭,少年時曾隨父經商,遍遊法國和意大利,後到那不勒斯大學學習法律和文學,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從1350年起在佛羅倫薩政府任職,多次銜命出使意大利各邦和法國。晚年到佛羅倫薩大學主講《神曲》,著有研究但丁的最初學術著作《但丁傳》。
薄伽丘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歌和小說,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該書用托斯坎尼方言寫成,描寫1348年佛羅倫薩鼠疫流行時,有10名男女青年為躲避瘟疫,結伴來到鄉村壹所別墅。他們為消磨時光,每人每天輪流講壹個故事,10天***講100個故事。這些故事取材十分廣泛,有民間傳說、歷史事件、宮廷傳聞,也有真人真事。薄伽丘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註入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壹部反映意大利現實生活的傑作。《十日談》首先把矛頭指向羅馬教廷和天主教會,大膽地揭露教會的腐化和貪婪,抨擊教士的偽善和醜行,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鞭撻統治階級的昏庸和殘暴。作者熱情地稱贊市民和下層群眾的機智勇敢,贊美男女青年的愛情,歌頌現實生活,肯定人生、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十日談》完全描寫世俗生活,因而有《人曲》之稱。它是歐洲文學史上第壹部現實主義文學巨著,對後世歐洲現實主義文學有很大影響,在體裁上也開創了歐洲近代短篇小說的先河。《十日談》中也有許多消極和不健康的因素,如歌頌資產階級個人主義,過分宣揚放縱情欲,有些描寫流於低級和庸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