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敕勒歌帶拼音版如下:
《chì?lè?gē》
《敕勒歌》
nán?běi?cháo yuè?fǔ mín gē
南北朝樂府民歌
chì?lè?chuān,yīn shān xià。tiān?sì?qióng lú,lǒng?gài?sì yě。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tiān cāng cāng,yě máng máng。fēng chuī cǎo dī?xiàn?niú yáng。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作品譯文: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壹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到草低處,有壹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作品評價:
元代大詩人元好問,是鮮卑人的後裔,他讀了《敕勒歌》也深為贊賞:“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壹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作品註釋:
(1)敕(chì)勒:
種族名,又叫鐵勒,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壹帶。壹說即維吾爾族。
(2)敕勒川:
敕勒民族居住處,在今山西、內蒙古壹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壹帶稱為敕勒川。川,平原。壹說河流。
(3)陰山:
山脈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起於河套西北,綿亙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壹帶,和內興安嶺相接。
(4)穹(qióng)廬:
用氈布搭成的帳篷,遊牧民族所居的圓頂帳幕,即蒙古包。
(5)籠蓋:
壹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壹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壹)。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