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寨及評分標準
閱讀(80分)
壹、19分
1、從小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給人留下的印記(2分)
2、(1)傳神(生動/鮮活)(2)自然(2分)
3、許多方言都在迅速地退化;各地方言的語音、詞匯或語法都越來越接近普通話。(寫出壹點2分,寫出兩點3分)
4、(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方言能夠體現漢語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發展情況的特點。(2分)
5、各種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能自然地發展;方言和普通話可以雙軌同行。(寫出壹點2分,寫出兩點3分)
6、B(2分)
7、(1)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是寶貴的文化遺產。(2)保護方言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使文化得以良性地發展。(3)保護方言是尊重人的選擇和權利。(4)方言是漢語研究的絕好素材,保護方言有利於語言學的研究。(5分)。
二、l9分
8、在提倡階級鬥爭的年代,人和人之間很難達到這樣無隔閡、無歧別的境界(2分)
9、樹經歷了無數的世事變遷,深藏著歲月的隱秘(2分)
10、B(2分)
11、(1)每個人都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壹名過客,因此做人不妨淡泊處世,不圖虛名。(2)長者不必倚老賣老,要擯棄自私和狹隘,大度寬容。與後輩和諧***處。(3)新陳代謝是壹切事物發展的必然,只有不斷吐故納新才能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寫出兩條即可,4分)
12、作者將樹比作“書”,壹方面因為樹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本身就是壹部無字的歷史;另壹方面,因為從樹的身上可以領悟人生的真諦,樹就如同壹本無言的教科書。作者將樹 當作“人”來寫,是將樹的品格和人的品性作比,同樣也為了表現樹帶給人的人生啟示。所以,把樹比作“書”和把樹比作“人”在文中是相互聯系、相互交融的關系,從第二三段看,也是壹個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4分)
13、原文:人的世界又何嘗不如此呢?看壹看擠在書市裏的人群,年輕人遠遠多於老年人,年輕作家的書遠遠要比老年作家的書賣得好,便知道文學的這種新人輩出的過程和樹木的繁衍壹樣,是壹種事物發展的必然。只有新鮮血液的不停輸入,機體才會不斷更新,煥發青春,才能後浪追逐著前浪,壹浪更高於壹浪,才能生氣勃勃.氣象萬千。(原文僅供參考,補寫只要符合上下文文意即可。5分)
三、5分
14、(1)欲回天地入扁舟 (2)杜鵑聲裏斜陽暮 (3)而智勇多困子所溺 (4)故不為茍得也
(5)落霞與孤鶩齊飛 (6)海上生明月 (7)冷月無聲 (8)人情練達即文章(任選五空,多填不得分)
四、8分
15、長短句(詩余、曲子詞等)。(1分)
16、 B(2分)
17、這二句寫景,比喻奇妙。歷來文人都慣以用水喻眼波、以山喻眉峰(“眼如秋水”、“眉 如青山”);要作者在這裏匠心獨用,把水比作人的眼波橫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緊攢,化無情為有情。山水仿佛也為朋友的離去而動容,作者借此暗示了自己離別友人的不舍。 (5分)
五、l2分
18、杜牧。(1分)
l9、(5分)
(1)怎麽能搜刮時連極細微的東西也全不放過,使用時卻把它們當泥沙壹樣毫不麥惜?
(2)如果秦國又愛護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乃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消滅它
20、以秦的窮奢極欲、肆意揮霍而導致亡國的例子,勸誡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國教訓,勿蹈
21、這段鋪排直瀉而下,盡情誇張。“柱椽”支撐著“棟梁”,如同“農夫”、“工女”也在支撐著國家;“粟粒”、“帛縷”是百姓生活之所需,它們與“城郭”、“市人之言語”都體現了壹個國家的發展狀況。作者將這些關系民生的事物同阿房宮中的事物壹壹作比,揭露出帝王將自己的奢侈享樂建築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質。表達的雖是同壹意思卻不重復,雖用議論卻極形象。(4分)
六、l7分
22、(1)通“猝”,突然(2)挫傷(3)如果,假使(4)使……發怒,激怒(4分)
23、B C(2分)
24、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而不慌亂,遭受無緣由的侮辱而不惱怒/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2分)
25、(以類比)形象地說明張良有蓋世之才,若僅僅因為忍不下壹時之氣而貿然送死,是不值得的。(3分) 26、老人原認為張良盡管有過人的才華,卻缺乏容忍的度量。然而老人在圯上用傲慢無禮的態度對待張良時,張良卻經受住了羞辱。可見,張良也有過人的度量,可以成就大業,因此“可教”。(3分)
27、太史公的猜測之誤說明了張良名顯天下並不是因為魁梧奇偉,而在於賢而能忍。再次說明張良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為他有過人的誌氣和度量。某種意義上說,是強化了全文的主旨。(3分)
作 文(70分)
參照“2007年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評分
2008屆盧灣壹模參考答案
2008屆盧灣區第壹學期期末抽查參考答案
(壹)(20分)
1.(3分)人類所犯下的那些驚心動魄、令人發指的罪行(1分,或:人類犯下的過錯和鑄成的罪惡) 人對這些罪行所做的自我批判、懺悔意識、反省精神(1分,或:人的心靈和意誌上的種種弱點) 人類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1分,或:人類的希望與未來;人的崇高美德和自我完善)(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揭示了但丁通過《神曲》所留給人們的認識和思考。)
2.(4分)個人意誌的內在自由以及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2分,作者引用詩歌中貝亞特麗齊的話強調但丁絕不屈服的個人意誌和對個人對社會的負責精神。) 對那些錯誤做法的批判、規勸和告誡(2分,古代以砭石為針的治療方法,引申為對時弊、過失的批判規戒。)
3.(6分)D F
(D.以培根的話作鋪墊,更強調歷史只對“具有極強的理性和深刻反省精神的人”起作用; F作者指出當代人應該對歷史進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提出什麽是“最應當領悟的教訓”、“最可靠的東西”等疑問,並未作出解答。)
4.(3分)深刻、崇高、鍥而不舍的自我批判、自我仟悔、自我完善的自覺意識以及對全民族、全人類道德進步和文明發展的思慮和關切(或:有高度的人格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深刻的懺悔意識、批判精神和進取意誌)
5.(4分)略(要求:舉例恰當。闡述的重要文化意義正確,可聯系文章對但丁的論述及認識,文意通順。例如巴金:在國家經過了十年巨大災難面臨改革開放的時代,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和自已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以壹個歷史浩劫的見證人身份,寫下《隨想錄》,用高度嚴肅的態度展開對歷史的深入反思。 魯迅:在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時代,把自己同民族大眾的命運結合起來,註重人的精神狀態和社會現象的挖掘與剖析,總結歷史教訓,揭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追求真理.不斷鬥爭,對人類和中國的將來充滿了希望。)
(二)(20分)
.6.(2分)引出文中關於貝多芬為盲女即興彈奏鋼琴曲《月光》的美麗傳說來表達音樂可以帶給人溫暖、渴望和想象的具體感受
.7.(2分)c
.8.(2分)《月光》和《愉快的鐵匠》雖然是兩首不褥的鋼琴曲,但它們的得名都有著美麗想象的傳說,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9.f3分)(1)詩人雷爾斯達布月夜劃船時看到湖上月光的倒影而聯想起貝多芬的樂曲,為之起名《月光》(1分)(2)亨德爾《愉快的鐵匠》(1分)(3)亨德爾在林中鐵匠鋪躲雨由鐵匠的打鐵聲和歌聲受到感染即興創作而成(1分)(要求:筒要而概括)
.10.(2分)人們需要用美麗的想象來慰藉自己的心,來抗衡過於現實的醜陋、殘缺以及對心靈的傷害、汙染(意思差不多即可)
.11.(2分)丹麥(1分) 《皇帝的新裝》(1分,或《賣火柴的小姑娘》等)
.12.(3分)D(通過安徒生的例子來說明真正的愛情同藝術壹樣離不開想象。)
.13.(4分)(提示:僅僅真實,不見得就是藝術,想象可能比真實的存在更具有動人的魅力和長久的價值,如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給人以美好的想象,反映人們的美好理想和願望。舉例1分,說明2分,語言1分)
(三)(5分)
.14.(1)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2)古來萬事東流水 (3)金甌已缺總須補
(4)只有香如故 (5)拔劍捎羅網 (6)暗香浮動月黃昏 (7)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任選5空,每空1分)
(四)(9分)
15.(3分)自己如浮雲般漂泊,為什麽還留滯在蜀中呢(1分) 流寓他鄉、報國無門的痛苦(2分)(詩人借自然現象發問,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16.(3分)C(詩歌的前半部分借野望之景,傳達作者的閑適心情,然而後四句所寫的景物,都浸染了作者哀傷的感情色彩,前四句表現的閑適放達,實在是報國無門的困境中的壹種無奈的超脫。)
17.(3分)略(提示:“這首詩的前四句展現了壹幅江村閑居圖,傳達了詩人陶醉於優美的江邊晚景的閑適心情,然而後四句雖未脫離寫景,但無論是雲彩、城闕,還是秋色、角音,都滲透著詩人哀傷的感情,使讀者感受到他深沈的憂國憂民之心。兩種境界互相映村,更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達,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五)(13分)
18.(2分).明代湯顯祖
19.(3分)(1)形體容貌 (2)極點 (3)推究
20.(4分)從理的角度看不存在的事物,從情的角度看都是存在的(3分,原句直譯為:只是強調從理來看壹定沒有的事,怎麽知道從情來看壹定存在的呀。)
杜麗娘為夢中情人死而復生(1分,呼應前面的“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夢中之惰,何必非真”。)
21.(4分)只看到表面而沒有觸及到實質(2分)塑造了為追求愛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美麗動人形象,以“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壹語,肯定了這種虛構的理想王國以及青年男女對於封建禮教的大膽反抗。(2分)
2007學年第壹學期閔行區高三質量監控考試
語文試卷
答案要點及評分標準
壹、80分
(壹)(16分)
1.(1分)⑴柏拉圖 ⑵(長篇)小說(答對1空得1分,兩空都答的取前者)
2.(2分)文化歧視,(1分)社會黑暗(1分)
3.(2分)D
4.(3分)藝術作品中使畫面突出且引人註目的部分(1分),它可以引發讀者的聯想、想象與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寓意(2分)。
5.(3分)D
6. (5分) 觀點1分,能比較畫作的寓意與《蒹葭》詩篇的主旨(1分),能就“精神的期許”、“理想的向往”、“生命的等待”等內涵予以揭示評價(2分),語言表達(1分)。
參考:同意。因為《秋江待渡圖》所表現的是人生對無限的可能性、渺不可及的世界的理想世界的的向往和等待;而《詩經?蒹葭》中人物所追尋的“在水壹方”或者“伊人”,也是壹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
不同意。因為《秋江待渡圖》所表現的是人生對無限的可能性、渺不可及的世界的理想世界的的向往和等待;而《詩經?蒹葭》純粹是壹首思念情人的戀歌,詩中“在水壹方”的“伊人”,就是指意中人。//而《詩經?蒹葭》是壹首招賢詩,詩中“伊人”,指隱居的賢人。
(二)(22分)
7.(2分)引出關於“眸子”的討論(1分),然後在比較分析中得出“小孩子的眼睛是壹種完全的真,因而讓人喜愛”的結論(1分)。
8.(3分)認識到自身的虛妄與平凡(2分),恢復人性最初的純真(1分)。
9.(4分)⑴異:後壹句語氣較第壹句更為強烈,所強調的小孩子討人喜歡的理由也更為明確(2分)。⑵同:都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均強調了“人們喜歡小孩子”的事實(2分)。
10.(3分)觀點符合文意,語勢得以順承、完結(3分);觀點基本明確,語意相對完整(2分);觀點模糊,語句淩亂(0-1分)。
評分要點:形式上,與“若要”相搭配的關聯詞語,如“得”、“就要”等(1分);內容上,我們要向小孩子學習,學著返樸歸真,從而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改變我們人生的態度(2分)。(附原文:“得搭著小孩子的肩,他引導妳看引導妳走。”)
11.(6分)C、E(答對壹項得3分)
12.(4分)要點:梳理:第⑤段寫的是小孩子眼睛的真,第⑦段寫的是小孩子身不懷力的善,第⑧段寫的是心中沒有心機的善,第⑨段寫的是小孩字的嶄新生命的自然之美(3分)。說明:因此作者基本是按照真、善、美的順序來逐層推展,論說“小孩子”給人美感的四個“基礎”(1分)。
全文思路的提示:作者觀察人生百態,體悟出惟有小孩子是徹底的成功者,進而思索他們受人喜愛的原因。本文將孩子的真、善、美的本質推崇到極至。文中隱約將小孩子視為未經破壞的大自然,而大人則是已受汙染的世界。小孩子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最初,小孩子的真,亦是人人心中最初的本真,大人對小孩子的喜愛源自於此,而大人也應回歸小孩子般的純真無邪,方能走進真實的世界。全篇就“小孩子”這個論述對象,提煉出部分特點,作強化的推展,藉由設問、具象化比喻、多項事例等,架構出嚴密的理路,展現足夠的說服力。
(三)(5分)
13.(5分)⑴民為貴 ⑵為萬世開太平 ⑶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⑷人生代代無窮已⑸壹壹風荷舉 ⑹千巖萬轉路不定 ⑺夢回吹角連營(5分,對1空得1分,多選的取前5句)
(四)(9分)
14.(2分)衰草、紅葉、西風、黃花等。(***2空,答對壹個給1分)
15.(4分)要點:景物特征的描摹(2分);情感氛圍的渲染(1分);修辭或表現手法的運用(1分)。例:遼闊的草原已不再翠綠,焦黃的衰草延伸向遠方,與天相接。破曉的太陽緩緩升起,照亮了近處的草原和遠處的山嵐。滿山的紅葉,在陽光的照射下,映紅了半個天空。
16.(3分)要點:遠在外地的遊子(征人)對家人的思念之愁。(2分)悲苦家人的孤苦無依(1分)
(五)(17分)
17.(4分)(1)延:引進、迎接、邀請 (2)殊:很,非常 (3)祈:懇求,乞求 (4)厭:滿足,通“饜”(每詞1分)。
18. (2分)A
19.(6分)⑴(3分)(秀才)聽見有人敲門,開門壹看,原來是個須發雪白的老頭。(補出省略的主語1分,“啟示”1分,句義基本通順1分)
⑵(3分)只是我窮到這樣的地步,您只要壹舉手,變點小法術,金錢應當可以馬上弄到。(“顧”1分,“立致”1分,句義基本通順1分)
20.(3分)要點:閉門苦讀,知書達禮(如“延之入”、“請問”、“留之甚久”)、曠達不俗(如不排斥異類,與狐仙評古論今,發覺對方才學非凡,警服之余,也願意與之“***晨夕”)(答到壹點得2分,答到兩點得3分)。
21.(2分)起初翁對秀才失望、不滿,因此沈默以對(1分);進而,翁心生作弄之意,就表面上欣然同意了秀才的請求(1分)。
(六)(11分)
22.(1分)紹興
23.(2分)進德修業(答“比德自勵”、“懲誌自警”得1分)
24.(2分)A
25.(3分)能篩選並依據文中的有關信息予以推斷,如正面推斷的有:①“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②“中立抱材,未用”;反面推斷的有:③“淡乎無營乎外之心也”、或“進德自警”④“臨大節而不可”、或“以節立誌”、“以節立身”等。言之成理即可(答到上述的任壹點得2分,答到兩點得3分)
26.(3分)要求:能列舉教材中的所學文言篇名(如《阿房宮賦》、《嶽陽樓記》、《項脊軒誌》、《病梅館記》、《愛蓮說》等)(1分);能回憶課文中相關的描寫或記述的內容(1分);能說出作者所寄寓的情感或闡發的義理(1分)
例:《病梅館記》是壹篇針砭時弊而又寓意隱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寫梅為名,以喻人為實,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偏愛病態的梅,致使梅花受到嚴重摧殘為例,影射滿清王朝施行嚴酷的思想禁錮,摧殘人才的罪惡行徑。作者決心療梅、救梅,表現了他對於被侮辱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種正視現實、渴望沖破黑暗時代的戰鬥情緒。
二、70分
27.作文參照高考評分標準(略)
附宋詞《十二時》賞析:
蒼涼之景以疊筆盡其致。“征人”十字,亦是人同有之,意卻未有道過者,大抵多就寄衣壹邊著意也。(陳廷焯《詞則?別調集》卷二)
所謂疊筆,是指以局部形式相同但內容並不重復的語詞意象反復刻畫同壹景象,達到曲盡其致的藝術效果。此詞發端三句,以“連”字領起的“連雲衰草、連天晚照(壹些版本為“曉照”)、連山紅葉”三重意象,疊筆刻畫鋪天蓋地而來的秋聲秋色秋景秋情,蒼涼之極。衰草本是秋天最常見的物象,然而在詞人筆下這連雲之衰草,則以其壹望無際,遠接雲天的衰颯搖落、冷寂頹敗之勢,將蒼涼的秋色秋景渲染至極,並與連天晚照,連山紅葉形成強烈反差與對比。晚照與紅葉,本亦為秋天尋常之物,只不過秋之夕陽更容易給人去日不多的悲涼之感。當將盡的夕陽映就的連天晚照紫霞,與連山紅葉相灼照相輝映之時,那如血的殘陽與如火如荼的紅葉,在這悲壯的輝映與燃燒中漸漸回紅轉灰,最後與連雲衰草的寥落淒迷融合為壹。詞人正是以這三組意象,以疊筆將秋色秋聲秋情的蒼涼韻致,以線的延展,點的輻射,面的回環起伏,曲盡其致,渲染至極,獲得這三個意象中任何壹個單壹意象所無法獲得的綜合藝術效應,為征人的意態,造就壹個恰如其分的背景。“西風正搖落”,染後復點,“更前溪嗚咽”,以層進之辭“更”領起,從對面寫來,想象當時西風搖落的暮秋之際,前溪之畔的思婦當比征人更悲傷多感,嗚咽念離。表現出空閨思婦的柔婉多感,過片兩句,承前仍舊從對面揣摩思婦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意態。征人久無消息,值此深秋時節,閨中思婦又將與誰***賞菊花?是對閨中人孤苦情境的深切體會與理解。結句由妻子轉而寫自己:“征人最愁處,送寒衣時節”,直接點明征人不是不想回家,值此送寒衣時節,亦是征人最為愁苦的時候,既思念家鄉親人,又為他們孤苦無依的情境和癡情所感嘆所負疚。
疊筆寫蒼涼之景,亦是詞人常用的藝術手法之壹,思筆相洽處,最能獲得綜合的藝術效應。如南宋詞人王沂孫《醉蓬萊?歸故鄉》下片:“壹室秋燈,壹庭秋雨,更壹聲秋雁”,俞陛雲先生謂其:“‘秋燈’三句清愁重疊而來,句法如明珠壹串。”
楊浦區參考答案
1.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造成情感缺失。人們需要情感,這種情感需求在消費中體現,於是
情感訴求廣告應運而生。(2分)
2. ①以親切、柔和的廣告語言讓妳有所感觸
②善於挖掘人性的深處,滿足人們心靈深處的渴求與期盼,對人的價值肯定、對和平安寧和幸福美滿的憧憬。
③廣告與大自然相結合。
④廣告強調情調設計。
⑤廣告註重藝術表現力。(5點答出3點即可)(3分)
3. B、E(6分)
4. 為感覺而消費(2分)
5. (指出其廣告特性1分,分析3分。分析必須聯系該廣告的典型特征,聯系文章有關觀點,稍能展開,具有壹定說服力,而不是僅僅貼標簽似的)(4分)
6. 《故郁的秋》(1分)
7. 白居易通過寫棗樹的忍辱負重、木質堅硬,喻外貌不起眼,但能擔當重任的人。表達了他的人格理想。(2分)如果直接引用“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再作分析也對;引錯則錯。
8. C、F(6分)
9. 羨慕青春年華,為自己夭折的青春痛心。(2分)(為應有而沒有的青春或者短暫倉促的青春而痛心也可以)
10.不同意。看起來前面寫棗都從正面展開,而牛漢那顆“早熟的棗子”卻是苦澀的,但是全文寫棗樹都是突出它的磨難、孤寂和滄桑,基調的是沈重的、壓抑的。所以二者是吻合的。這樣處理把“文人與棗”的話題引入到令人深思的哲理層面,豐富了“文人與棗”的內涵。(3分)
11.通過對比,反映了當代人追逐繁華高貴,而對質樸而內涵豐富的事物卻很淡漠的社會現實。結尾處壹筆,看似突兀,卻在情理之中。引發人們對現實的思考。(3分)
12.(詩或詩句1分,分析3分。要求能聯系具體詩句,展開分析。扣住“悲憫情懷”。)
13.①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則勝負之數(5分)
②腳著謝公屐
③占盡風情向小園
④榆柳蔭後檐
⑤九州生氣恃風雷
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⑦窮則獨善其身
14.宋(或北宋);婉約(2分)
15.D(3分)
16.什麽典故,什麽情感,表達效果。(各1分)
寫嚴光釣魚處,(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或王粲《從軍行》,表達詞人渴望歸隱,向往和諧寧靜的生活理想。運用典故,不僅含蓄,而且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3分)
17.①造訪 ②確實 ③像雲壹樣 ④提拔(4分)
18.A(2分)
19.B(2分)
20.(張綱)被舉孝廉,他卻不赴命(得分點:被動“舉”;省略“就”赴命,就任。句子翻譯意思通順)(3分)(皇上)想用爵祿使妳們榮耀(得分點:“以”、“相”、使動用法。句子翻譯意思通順。)(3分)
21.B(3分)
22.時間;在菊花生長的每壹段時段都傾註了種菊人辛勤的勞動,說明了“菊花之美,則全仗人力”。(2分)
23.豐麗美觀的養殖菊花與婆婆野菊;高人逸士的飲水忘本與“予”的飲水思源;
士人的愛身愛名之心與老圃之愛菊之情(寫出兩名即可)(2分)
24.B(3分)
25.①予創是說,為秋花報本;②以種菊之無逸者礪其身心,以種菊之有恒者攻吾舉業。(2分)
26.此文閑情並不閑。文章看似寫菊花,其實要贊頌卻是種菊人的“無逸”和“有恒”並批評了世人對此的無視和漠然,進而指出“修士”、“儒者”當以種菊人的“無逸”和“有恒”之心來自勉,就這樣,文章的立意逐步深入。主題無疑具有教化的意義。所以說。閑情並不閑。(3分)
浦東新區2007學年度第壹學期期末質量檢測高三語文評分標準和參考答案(200801)
壹、第1-5題(17分)
1.(1)海頓對交響樂的特殊貢獻(2)交響樂在西方音樂中的重要地位(2分) 2.音樂有助於彌補藝術想象力和創意思維能力的不足(或:開發藝術想象力和創意思維能力)(2分,意思對即可) 3.(1)交響樂更高雅更復雜,不易理解和欣賞;(2)學校缺少交響樂方面的訓練;(3)交響樂有助於全面提高整體素養。(6分,每項答案2分,如照抄原文只得1分) 4.普及(推介)交響樂 其他藝術(文藝、音樂)教育 使說理辯證(或表達更嚴謹)(3分) 5.舉例貼切1分,對己影響2分,語言通順1分。(4分)
二、第6-12題(21分)
6.用敦煌石窟遺址(遺跡、文物)呈現歷史(2分,回答“壹段最鮮活的歷史就住在這貧瘠的表皮下”給1分) 7.(1)對靈魂自由、生命狂歡的贊美;(2)對後世自由精神缺失的遺憾(惋惜,不滿,批評)(4分) 8.壁畫(的部分內容)已經損壞,不能為今人所見。(2分) 9.鮮活(或逼真,生動,活潑)(2分) 10.A、C(4分) 11.“敦哉煌也!”是對敦煌藝術盛大輝煌的熱情贊美,也是對敦煌藝術創造者(在貧瘠環境下專註於事業,關註於靈魂和生命,追求精神的永恒)偉大精神的由衷贊嘆。(3分) 12.(4分,能指出表達特點1分,聯系文本內容進行賞析或評價2分,語言通順1分) [例壹]作者在第⑥段充分調動了藝術想象:“馬的前半身已經跑進過去的時光裏,連同……胃,連同……草地”,使殘存的壁畫得以“復原”。通過對“奔逐的後腿”和“臀尾”略帶誇張的描繪,化靜為動,將奔馬不可阻遏的生命力呈現在讀者面前。 [例二]第⒂段作者運用整散結合的句式,使用排比、比擬和反復等修辭手法,賦予敦煌和鳴沙山以生命,用敦煌對顏色、聲音、底氣的“等待”和鳴沙山的“召喚”,表現了作者對現代人精神回歸的強烈呼喚和殷切期待。
(三)(任選5空,每空1分)。(5分)
13.(1)靡不有初 (2)山氣日夕佳 (3)俯不怍於人 (4)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5)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6)淩萬頃之茫然 (7)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四)第14-16題(8分)
14.今(近)(1分);首(1分) 15.D(2分) 16.要點:作者采用了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觸景生情)的手法,以“濕竹”“暗煙”營造淒迷的意境,以“孤燈”“寒雨”襯托詩人孤苦的心境。(4分)
(五)第17-21題(16分)
17.沈括(1分) 18.(1)另外 (2)明白,知道 (3)到處,處處 (4)器重、垂愛(4分) 19.B(2分) 20.(1)皇帝當面把授予他東宮官官職的意圖告訴他。(3分) (2)當時天下太平,(皇上)容許百官各自選擇風景好的地方設宴歡飲。(3分) 21.做人誠實(2分);讀書專心(1分)
(六)第22-25題(13分)
22.精神(心理);生理(身體)(意思對即可,每空1分,***2分) 23.對比(1分) 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性(2分) 24.D、E(每空2分,***4分) 25.疾(病)、神(各1分,***2分) 精神(心理)因素對於治病養生有著巨大的作用。(或:如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無懷無惟”,不以病為意,反而有助於把病治好。 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難,也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態。)(2分)
二、70分
26.評分參照“全國高考上海卷作文評分細則”
建議:本次寫作以“材料”與“命題”相結合的形式出現,意在保證大多數學生能順利“上手”的前提下,促使壹部分優秀作文脫穎而出。只要學生能扣住“書寫”來寫,基本可以進入三類卷;但若文章未對“材料”做出應有的回應,看不出“這幾句詩帶給妳怎樣的思考”,則不宜進入二類卷。
我壹***找到7套,還有兩套,太多了,發不上來,如果妳要的話,留壹下妳的郵箱,我發給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