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州橋》宋代:範成大 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皆舊禦路也。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3.《蔔算子·我住長江頭》宋代: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4.《三五七言 / 秋風詞》唐代: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5.《相思》唐代: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1. 《州橋》譯文:州橋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佇足南望,他們年年盼望王師返回。
哭不成聲,強忍淚水詢問使者:什麽時候真有我們朝廷的軍隊過來?賞析:詩歌的創作多用比、興,然而“賦”──直接敘述或描寫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敘述,往往比描寫更難駕禦,這就要求詩人要有敏銳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環境中的典型細節,將感情傾註於其中。
這首詩的特色就在於此。詩中的典型細節在於兩個字──“等”和“詢”。
父老歲歲年年在等著“王師北定中原日”,幾乎到了望穿雙眼,幾乎要化作“望駕石”,其強烈的願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於“等”字中。而含淚失聲的“詢”則惟妙惟肖地描繪出父老的神情,那顫顫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聲調,尤在耳旁,真是“沈痛不可多讀”。
而“幾時真有”更是意味深長,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橋畔,佇立凝眸,企首懸望,父老們的急切心情溢於言表。“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壹年。”
這是他們的弦外之音,因為他們的熱切盼望壹次又壹次地變成失望。而詩人的無言以對,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譯文:暮色蒼茫,更覺前行山路遙遠。天寒地凍,倍覺投宿人家清貧。
忽然聽得柴門狗叫,應是主人風雪夜歸。賞析:這是壹首詩,也象壹幅畫.全詩僅以寥寥二十個字,便勾勒出壹個嚴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壹個逢雪借宿者的形象.詩壹上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漫無邊際的靄暮籠罩著遠處的千嶂萬壑,曠野茅屋在凜冽寒氣的侵淩下顯得是那麽孤零安謐.起聯不寫行人的兼程尋宿,而先寫他已找到安頓處後從遠處看到的山村景象,這在布局上既避免平鋪直敘,又給下聯創造了壹個廣闊的空間和壹種蕭瑟的氣氛.下二句,由遠景逐漸移入近處,寫白屋有人歸來,引起了柴門外的犬吠聲,這聲音來得多麽突然,又是多麽可喜可親!如果說,上聯已構成了壹幅寒寂清冷的風景畫,那麽下聯便是在這幅畫的顯眼處,納入了聲響和人物,添上寒風和飛雪,經這樣的渲染、照應,就把遙見的"蒼山"、"白屋",近聞的"犬吠"和眼下的"風雪"交織成章了.這首詩的遣詞造句頗見功力.用"蒼山"對"白屋",山是蒼色,屋是白色,二者遙相映照,便構成壹個銀白蒼茫的世界.再以"遠"和"貧"真(這裏的"貧"是少、乏的意思)來點出眼前的空曠浩茫,這就準確地表達了從遠處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門"和"犬吠".既照應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別是句中壹"吠"字,響亮有聲,劃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寧靜,喚起了寂寥群山的回響,給沈睡的郊野帶來了生氣. 3.《蔔算子·我住長江頭》譯文:我居住在長江上遊,妳居住在長江尾底。
日日夜夜想妳,卻不能見妳,妳和我啊。同飲壹江綠水,兩情相愛相知。
悠悠不盡的江水什麽時候枯竭,別離的苦恨,什麽時候消止。只願妳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壹番癡戀情意。
賞析:全詞以長江水為貫串始終的抒情線索,以“日日思君不見君”為主幹。分住江頭江尾,是“不見君”的原因;“此恨何時已”,是“不見君”的結果;“君心似我心”“不負相思意”是雖有恨而無恨的交織。
有恨的原因是“不見君”,無恨.的原因是“不相負”。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相隔千裏的天然障礙,又是壹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征,又是雙方永恒相愛與期待的見證。
隨著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這樣新巧的構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凈的語言、復沓的句法的結合,構成了這首詞特有的靈秀雋永、玲瓏晶瑩的風神。
4.《三五七言 / 秋風詞》譯文:秋風淩清,秋月明朗。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
朋友盼著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
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賞析: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壹個舊時的戀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 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淒婉動人。
5.《相思》譯文 鮮紅 *** 的。
2. 終於等到故人歸來用文言文怎麽說1、《約客》[ 宋 ] 趙師秀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譯文梅子黃時,家家都被籠罩在雨中,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陣陣蛙聲。
時間已過午夜,已約請好的客人還沒有來,我無聊地輕輕敲著棋子,震落了點油燈時燈芯結出的疙瘩。2、《夜雨寄北》[ 唐 ]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譯文您問歸期,歸期實難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5653934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3、《逢入京使》[ 唐 ] 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譯文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妳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4、《人日思歸》[ 南北朝 ] 薛道衡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譯文入春已經七天了,離開家已經有兩年了。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群之後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5、《秋風詞》[ 唐 ] 李白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譯文秋風淩清,秋月明朗。
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朋友盼著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
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
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3. “歸”在古文中的翻譯◎ 歸歸 guī〈動〉(1) (會意。
從止,從婦省。本義:女子出嫁)(2) 同本義 [(of a woman) get married]歸,女嫁也。
——《說文》帝乙歸妹。——《易·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之子:這個女子)女有歸。
——《禮記·禮運》婦人謂嫁曰歸。——《公羊傳·隱公二年》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杜甫《新婚別》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明· 歸有光《項脊軒誌》(3) 又如:歸適(出嫁);歸女(嫁女);歸妹(嫁妹)。
又指出嫁女兒返回娘家害瀚害否,歸寧父母。——《詩·周南·葛覃》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大歸曰來歸。——《公羊傳》(4) 又如:歸安(舊時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視父母);歸宗(出嫁女子回歸娘家)。
又特指女子被婆家休棄回家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5) 返回,回來 [go back;return]歸,返也。——《廣雅》明公歸自王。
——西周金文《矢( zhé)令彜》分兵斷其歸津。——《資治通鑒》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先進》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樂府詩集·木蘭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史記·高祖本紀》主人忘歸客不發。——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6) 又如:歸槽(回家);歸升(回歸天界);歸朝(回朝);歸本(返回農耕);歸沐(回家洗沐)(7) 歸還 [return sth. to;give sth. back to;restore sth. to]久假而不歸。
——《孟子·盡心上》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8) 又如:歸事(交還政權);歸元(歸還人頭);歸俗(還俗);歸業(回復原來的正業)(9) 辭官回家 [resign]開荒田野際,守拙歸園田。——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10) 又如:歸耕(辭官歸裏);歸老(辭官返回故裏養老);歸休(辭官退休);歸臥(歸林。
辭官還鄉);歸道(辭謝師職)(11) 死 [pass away]汝生於浙而葬於斯,離吾鄉七百裏矣,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12) 又如:歸道山(死亡);歸陰(死);歸土(埋死人於土中);歸休(死去);歸神(歸天。舊指離開人世,回歸神位)(13) 投案自首 [surrender]。
如:歸誠(歸服投誠);歸首(歸降,自首投案);歸命(歸順,順從);歸奉王朔(歸順朝廷)(14) 合並;歸依;歸屬;歸到壹處 [put together]微斯人,吾誰與歸?——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樊將軍以貧困來歸 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戰國策·燕策》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
——清· 黃宗羲《原君》(15) 又如:歸註(匯合)(16) 趨向;歸向 [tend]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資治通鑒》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
——漢· 賈誼《論積貯疏》(17) 又如:歸止(歸著,歸宿);歸壹(壹樣);歸市(湧向集市);殊途同歸(18) 用在重疊動詞間,表示不相幹或無結果。如:玩笑歸玩笑,事情可得認真去辦(19) 結算 [settle accounts]到晚,牛浦回家,問著他,總歸不出壹個清賬。
——《儒林外史》(20) 通“饋”( kuì)。餉,贈送 [give as a gift]歸公乘馬,祭服五稱。
——《左傳·閔公二年》(21) 又如:歸衣(贈送衣服)詞性變化◎ 歸歸 guī〈名〉珠算中稱壹位除數的除法 [division on the abacus with a one-digit divisor]。如:九歸◎ 歸歸 guī〈形〉羞慚 [ashamed;abashed]面目犂黑,狀有歸色。
——《戰國策·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