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張氏家族的故事

張氏家族的故事

第二,出自姬姓。另壹張姓出自姬姓,以黃帝為祖。據《通誌氏族略以字為氏》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個人名叫章傑,名叫張厚。他們的後代以張為姓。三族分入金朝後,其族人在韓國成為公醫,逐漸成為名門望族。第三,改姓。歷史上其他姓氏的人因各種原因改姓張,其後代成為張姓的壹部分。比如三國時期,魏國大將張遼,原名聶,改姓張。再比如三國時諸葛亮給南方土司龍南張。第四,與道教有關。漢代以後,張姓迅速發展,與當時道教的興起和傳播有關。道教自稱源於黃帝,“黃帝賜張姓”之說盛行。因此,道教領袖往往使用張姓。比如張角,張鷺等。歷史上有很多姓張的名門。據《中國姓氏辭典》記載,張姓郡縣有:清河縣、南陽縣、吳軍縣、安定縣、敦煌縣、無為縣、範陽縣、牛建縣、郭培縣、郭亮縣、鐘山縣、薊縣、河內縣、高平縣、向陽縣、洛陽縣、河東縣、始興縣、鳳儀縣、平原縣。清河縣是張最早也是最大的縣,清河是張祖先的居住地。本文介紹的印江張是清河縣人。張茵氏宗室的概況從張輝傳到第五十八任張忠,本名光明,本名仲甫,是進士,輔佐。103010有壹句“誰在等,張忠孝友”,贊美張忠孝友愛的美德。北宋封張忠為“神孝德王”,南宋封張忠為“福元文昌帝君”,俗稱“文昌帝君”,建廟祭祀,與關君列為祭祀之禮,70年代張侯子義趙在周時為晉國大夫。諸侯會鞍前馬後,死戰必勝,排行忠臣。詳見《詩經.小雅.六月》。80世紀,張卵巢封仁壽,輔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封,拜丞相。後人稱他為皇帝,與蕭何、韓信並稱漢朝三大宗師。在86世紀,張明,他的名字是何炅,是普惠。當王莽篡漢時,他的許多家人都被殺害了。為了避免報復,他把500多名家人從帶到了長江,其中壹些人將自己的姓氏改為羅、徐和薛。從此傳說四姓不婚,後他到衢州鶴林寺,成為五代之後的國種。公元103世紀,張煒的字可以上萬。他在晉朝的時候,騎馬隨便,經常服役。隨晉、元帝南遷,居江左。19世紀,張字是邵州人,所以他定居在曲江。張九齡,字子壽,12世紀人,唐開元年間聖人,以剛正不阿著稱,文學最好。唐玄宗五十大壽,群臣都獻上了寶貴的壹課,唯獨時任中***書記(也就是宰相)的張九齡送了《史記》的禮物,受到了唐玄宗的表彰。當它被稱為“曲江公”時,它是壹份遺書,是給司空的遺禮。公元14世紀,宋明理學家張載子,名侯,遷居陜西寶雞眉縣。16世紀,當遊牧民族入侵南方時,張端,名叫陳凱,被任命為寶雞知府。北宋中和年間(1118-1119),從陜西寶雞眉縣遷居敖開集、石壁渡、寧化、汀州,被尊為張入閩始祖。十九世紀的張,河北太守,生下第三子,成了宋的龍,住在寧化;第二任孫松忠縣醫生

民族英雄文天祥與張關系密切。他稱贊張為官、為人,並為張寫下“贊辭”:“風采,眾都,壯麗;公***行為、誠信和尊嚴。詩詞博覽群書,忠孝聞名。作為田園州,縣團李占得則;開航壹,父子壹穆恩光。編家譜,別忘了報紙。鐘靈郁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吉祥。”孫杖死後,葬於上杭縣白沙鎮前洋村吳立背大坪崗。墓地的形狀是壹個承載著珠子的金盤。墓前對聯:“寄盛清河綿石澤,以支閩粵家聲”;變裝:“常可暈倒後”。對聯反映了張壹脈“中原南移,印江開基”的開拓軌跡,體現了張後人“欣欣向榮,奮發向上”的開拓精神。墓前豎立著18個花表,象征著墓前有18個子孫,十分壯觀。任何來這裏參觀的人都會稱贊它:這的確是壹塊風水寶地。

杜簡介賦(公元712-770年),漢族,本名,號少陵夜老、等。中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稱為“詩聖”。我壹生寫了1400多首詩。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今鞏義市)。遠祖是晉代名將杜預,先祖是初唐詩人杜,父親是。唐肅宗,警官留下拾遺。入蜀後,經朋友推薦,他被任命為建南節度使,並在工商部任職。因此,後人又把他稱為杜釋伊和杜工部。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旅行。天寶年間,到了長安,沒有辦法做官。經過十年的艱辛,他得到了帶領曹參軍的小差事。安史之亂初期,他流亡國外,被叛軍俘虜。脫險後,該軍官離開去領取遺物。元二年(759),棄官西去,終於到了四川,定居成都。他曾在嚴武,我們在博南的時間,檢查和教育部的成員,所以他也被稱為杜工部。晚年舉家東遷,在夔州住了兩年,出峽。流浪湖北湖南,貧病交加而死。子美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的詩歌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稱為“詩史”。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譽為“詩人”。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系,並創造性地加以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風的開創者。他的樂府詩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的五七篇古體小說,亦詩亦史,鋪展敘事,註重故事的整體性,標誌著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在節奏、對仗、煉字煉句等方面積累了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壹體裁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有《千秋金鑒錄》傳世。杜甫和李白壹樣有名。

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壹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壹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沈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壹九○。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壹幕幕淒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壹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壹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平江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偉大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長眠之地公元768年(唐大歷三年)冬,攜妻兒乘船離川至嶽陽。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長沙)。770年(唐大歷五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_舉兵為亂。為避戰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崔偉。船至耒陽方田驛,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陽縣令聞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轉船頭返長沙居江閣。暮秋思歸故裏,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復發,費資用盡,只得溯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投友求醫。不幸病逝於縣治寓所,葬於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孫嗣業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壹脈相傳。杜甫生平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壹,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這壹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_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壹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_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_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_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壹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壹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史傳論述《新唐書·杜甫傳》作者:歐陽修宋祁摘自《新唐書藝文傳》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壹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郁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臯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_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_為布衣交,_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_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_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托_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_愛惜人情,壹至玷汙。臣嘆其功名未就,誌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時所在寇奪,甫家寓_,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壹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彜,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彜。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壹昔卒,年五十九。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汙,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_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壹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_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舊唐書·杜甫傳》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註:應為鳳翔),拜右拾遺(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註: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註: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註: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註:此在嚴再鎮後,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裏,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遊東蜀,依高適(註: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註:去蜀後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註: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註: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遊嶽廟,為暴水所阻(註:阻水不在嶽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註:當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壹夕而卒於耒陽(註:此說出於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註: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於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註:唐《本事詩》雲: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國學寶典——杜甫[又名:杜工部,詩聖]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後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_,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薪采_,哺_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於成都浣花裏種竹植樹,枕江結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誌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雲:“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於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壹見之於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杜甫年譜712壬子睿宗太極壹(玄宗先天壹),杜甫生於河南鞏縣。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大字。725乙醜玄宗開元壹三,杜甫十四歲。壯遊詩曰:「習年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註: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726丙寅玄宗開元壹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壹日上樹能千回。」730庚午玄宗開元壹八,杜甫十九歲。遊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遊。731辛未玄宗開元壹九,杜甫二十歲。遊吳越。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壹歲。遊吳越。733癸酉玄宗開元二壹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遊吳越。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遊吳越。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壹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遊齊趙。交蘇源明。737丁醜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遊齊趙。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遊齊趙。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遊齊趙。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遊齊趙。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築陸渾莊,於寒食日祭遠祖當陽君。742壬午玄宗天寶壹,杜甫三十壹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於東京仁風裏。六月,還殯於河南縣,公作墓誌。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範陽太君卒於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誌。是年夏,初遇李白於東都。秋,遊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臺、琴臺。嘗渡河遊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遊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遊,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後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遊,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雲「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遊,城東石門壹別遂無復相見之日矣。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_、駙馬鄭潛耀遊。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此時。749己醜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751辛卯玄宗天寶壹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後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752壬辰玄宗天寶壹壹,杜甫四十壹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別去,公有詩送之。753癸巳玄宗天寶壹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遊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於此年秋。754甲午玄宗天寶壹三閏十壹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封西嶽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度使歌舒翰。歲中,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