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君心碎逝壹生癡緾
傾盡韶華惋惜
貴在堅持
貴在知心
壹簾文字傾心相惜
凝香冥想
豈有真妄
真妄相依
不依不饒濃郁難舍
究竟誰是誰的誰
《遠方的寂靜》林海
快要失傳的中國傳統手工藝
來源:設計邦 id:shejizone(版權歸原創所有)
《尋找手藝》的紀錄片導演張景,
為了拍下中國快要消失的手藝,
不惜賣掉北漂20年才買下的房子,
帶著團隊去全國各地尋訪手藝人......
沒想到,這部記錄下144項傳統手藝,
花費兩年沒日沒夜剪成的片子,
居然被定義為壹部“非典型”的紀錄片,
壹經完成就被二十多家電視臺拒播。
原因很簡單:片子太土了!
攝影、錄音、音樂、整體風格等
都缺乏壹定的經驗和技巧,
難以切合“正規”的紀錄片操作模式。
然而,
令張景自己都沒有預想過的是,
這部片子會意外地在B站爆紅。
10天裏點擊量超過7萬,
在豆瓣也得到了8.7的高分。
如今,這些數字還在瘋狂增長,
很多觀眾刷了壹遍又壹遍,
只為鏡頭下的人物太過樸實和溫暖,
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匠心傳承,
帶著滿滿的誠意,甚至穿透人心。
時代的變遷讓我們急著去追尋新的事物,
卻忘記老祖宗的手藝有多麽震撼和神奇,
這些默默無聞的民間手藝人,
不甘心不朽的文化從此就這麽沒落,
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傳承之路上,
既讓人敬佩,又讓人難過。
編制腰帶40余年的石大姐
信仰的力量是偉大的,
他們用壹輩子的時間,
來傳承壹門慢節奏的民間手藝,
每個觀眾都能在他們的影像背後,
看到壹種難以磨滅的匠人精神。
在拍攝傣族油紙傘的時候,
壹位80歲的坎溫老人,
讓導演張景瞬間淚目:
老人用線固定傘骨架時
線斷了8次,
他也就用幹癟的手與傘架搏鬥了8次。
每失敗壹次,
老人就在搓線、系線、斷線,
再搓線的過程中循環往復著,
攝影師何思庚說,
他想起了《老人與海》。
壹把紙傘的制作過程,
要經過十幾道工序,
老人雖然早就熟稔於心,
但他的手腳終究不聽使喚了。
令人惋惜的是,
就在今年2月份,片子還未上傳到B站之前,
老人就撒手人寰了,
從此再也沒有人靠著墻,
日復壹日地做油紙傘了。
貴州麻江縣白興村,
張蠟四老大姐是楓香染的手藝人。
拍攝團隊想買她的楓香染,
她拿出壹大疊作品,
如數家珍地在客人面前介紹,
但最後還是因為舍不得,
壹件也沒有賣成。
貴州省的小黃村,
有兩位擅長傳統手藝造紙的侗族老人,
由於銷路不暢,
他們決定把剩下的原料全部用完,
這項造紙術也就徹底失傳了。
當她們得知導演要將這門手藝記錄下來,
兩位老人像個孩子般樂不可支:
“就算人去不了北京,
名字到了北京也很好啊!”
網友看了深為感動,
紛紛在B站發起彈幕,“告訴”她們,
全國人民都收到了!
新疆喀什有壹位制作土陶的吐爾遜江大叔,
開放商要征地,
願意以12套單元房來換取
他家擁有40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
但他不同意,為什麽呢?
因為他不想讓祖輩留下的房子和手藝,
在自己手裏毀於壹旦。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
他仍然要守住自己的底線,
成為新疆喀什制作土陶最後的守望者。
在山東泗水,
還有壹位土陶的傳承者劉新文,
他是泗水陶器的“末代傳人”,
在周圍幾百戶人家陸續放棄制作土陶後,
只剩下他壹人還在繼續。
導演說:
“ 他幾乎是中國傳統手藝和手藝人的壹個縮影,
可是太悲涼了,看到他,
心裏總會有壹些沒落的寒意。”
所以到了後期剪輯的時候,
他壹直在猶豫著要不要把他的故事剪掉。
四川喜德縣原來有壹家當地最的漆器廠,
曾以制作色彩明麗彜族漆器而聞名,
但現在已經遺憾倒閉。
吉伍家族漆器的唯壹女繼承人——吉伍五各,
從小就對漆器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漆器廠倒閉後,
意味著她的漆器之路也被迫終止,
吉伍五各只好在父親的建議下當了老師,
但是只要有節假日,
她還是會把閑暇時間花在最愛的漆器上。
戈壁荒灘上,
壹位名叫胡大拜爾地的老人,
只是壹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放羊倌”,
但他擅長各種民族樂器,
會制作、演奏巴拉曼、熱爾普、都塔爾等,
稱得上是壹位不折不扣的民間藝術家。
“ 向北90公裏無人,
向南8公裏無人,
向西11公裏無人,
嗩吶的聲音以胡大拜爾地為中心,
撫平整個戈壁灘。”
然而,因為他的兒子不願意學做樂器,
他的音樂恐怕再無傳人。
13歲開始刻經的江雍次仁,
已經刻了8年,
他來自西藏,如今才21歲。
他對攝制組說:
“刻的時候好好刻,慢慢刻,
對這個板子好壹點嘛,
否則死的時候會害怕,
良心過意不去。”
很多手藝人的作品談不上精致,
甚至有些古板和落後了,
但它們曾經是生活的必需,
手藝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讓工匠精神代代相傳,薪火不滅。
在這之前,張景覺得自己賣掉房子,
破釜沈舟的勇氣很不壹般,
但看到這些手工藝人後,
所有的虛榮心都粉碎了。
他覺得很慚愧,
“ 再也不好意思提夢想這個詞了。”
壹開始,因為預算有限,
張景把原來搞IT的何思庚拉來做攝像,
連拍攝設備都是二手買來的。
喻攀原是壹家客棧的經理,
但因為有“壹顆狂野的心”,
主動來當錄音師,
順便還兼職尋找手藝人的任務。
壹支如此“非專業”的團隊,
就這樣壹路拍拍停停,
在126天裏跨越23個省份,
尋訪到199位手藝人,
記錄了144項傳統手藝。
喻攀在錄麥穗的聲音
4個月後,素材是有了,
可是剪輯工作從預想的三個月,
變成了兩年,
光改稿子就近50遍,
後期配音達到10多遍。
“半路出家”的攝影師何思庚(左)與麥麥提克日木
成片出來後,因為沒錢推廣,
張景把片子送往各個電視臺都慘遭拒絕,
他不禁開始反思,
自己所做的壹切,不過是徒勞而已。
《尋找手藝》紀錄片導演張景
4月29日,《尋找手藝》終於被搬上B站,
想不到網友反響異常熱烈,
壹天之內就達到了壹萬多的點擊量,
張景面對這壹傲人的成績,
終於釋懷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
手藝人身上具備的傳承精神,
是可以帶給整個中國人的。
他們不以獲取豐厚的利益為目的,
也從來不談工匠精神,
真正推動他們走下去的,
是來自心底的那份熱愛與信仰。
在手藝人漸漸雕零的時代大背景下,
希望我們都能重視傳統手工藝,
讓它退出歷史舞臺的腳步慢壹些,
再慢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