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詩句如下:
1、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賞析:“長安”借代朝廷。“浮雲”和“日”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分別指奸佞小人和君王。“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沈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
2、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
賞析:以船的壹部分“帆”借代船。“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這兩句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壹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壹片孤帆”。
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孤帆壹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3、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賞析:“吳鉤”借代武器,“帶吳鉤”借代從軍出征壹事。是反問,也是自問,含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男兒何不帶吳鉤”,起句峻急,緊連次句“收取關山五十州”,猶如懸流飛瀑,從高處跌落而下,顯得氣勢磅礴。
“帶吳鉤”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氣概多麽豪邁!“收復關山”是從軍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詩人怎甘蟄居鄉間,無所作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