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千百次尋找她,都沒找到她,不經意間壹回頭,卻看見了她站立在燈火零落之處。
出處: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白話譯文:
夜晚的東風將元宵的燈火吹得如千樹花開,更讓煙火看來是被吹落的萬點流星。華麗的馬車香氣洋溢在行駛的路上。鳳簫吹奏的樂曲飄動,與流轉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錯。整個晚上,此起彼伏的魚龍花燈在飛舞著。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身上穿著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帶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我千百次尋找她,都沒找到她,不經意間壹回頭,卻看見了她站立在燈火零落之處。
擴展資料此詞從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壹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孤高品格。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片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片著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雲之中尋覓壹位立於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精致,含蓄婉轉,余味無窮。
這首詞是詞人剛從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臨安所作,即宋淳熙元年或二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沈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