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施篤姆的施篤姆主要作品簡析

施篤姆的施篤姆主要作品簡析

施篤姆的第壹部中篇,也是他的成名作,便是五四時代就譯成了漢語的《茵夢湖》(Immensee,1850)。小說敘述 的是壹段不幸的愛情故事,作品采用第壹人稱和倒敘手法,用倒敘把主人公的過去與現在聯系起來,倒敘的內容構成了作品的主要情節,但小說開頭與結尾卻是“現在”,它們構成了“過去”的框形。這種“框形結構”也是施托姆十分愛用的手法,目的是進行“今昔對比”,制造感情上的惆帳、眷戀,痛苦和感傷。

他的另壹名篇《木偶戲子保羅》(PoIePoppenspieler,1874)在題材上與《茵夢湖》雷同,也是壹個愛情故事,但它的結局卻不是感傷的而是幸福的。小說也采用了施托姆慣用的第壹人稱與倒敘手法。從藝術效果上看,第壹人稱的優點是使讀者有親切感,並有利於主人公抒發感情。 壹八四〇年至壹八九〇年,是德語文學史上的所謂詩意現實主義(Poetischer Realismus)時期。這個時期的許多德語作家,包括施篤姆在內,在前既不同於著意描寫人生的“夜的方面”的浪漫派,也不同於以“傾向文學”為標榜的青年德意誌派,在後同樣有別於對社會生活進行瑣碎而機械地摹寫的自然主義者。他們面向人生和現實,但由於受著德國社會發展遲緩和資產階級政治上軟弱乏力的局限,他們大多數只能客觀反映自己所接觸到的那壹部分現實,有意無意地回避重大的社會政治題材,力圖從平凡的事物中尋找發掘出所謂詩意,而缺少遠大的眼光和抱負。按照當時壹些理論家的主張,即使在極其貧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壹個個富於詩意的因素或瞬息(einzelne Momente von poetischem Interesse)。作家就應將註意力限制和集中於這些因素和瞬息上,從而再現平庸的社會現象中的某個詩意的方面(eine poetische Seite)。

詩意現實主義的作家們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這些主張,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多數回避了時代和社會的重大鬥爭,接觸生活的面相對的狹窄,但在局部上卻不都缺乏反映現實的深度,而且在寫作藝術方面刻意求工,因此富有巨大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這壹時期的作家們大多擅長於寫抒情詩和中短篇小說(Novelle),而以後者的成就更為突出。在德語中短篇小說的發展史上,此時形成了壹個空前的高峰。作為當時興起於整個歐洲的現實主義潮流中的壹個小支脈,德國詩意現實主義自有其不可忽視的特長和成就,產生了像凱勒、施篤姆、馮塔納等壹些有世界影響的作家。 寫到此,我們自然會提出問題:施篤姆的小說具體地講有哪些特點?它們之成為佳作,長期以來受到各國讀者喜愛,所憑借的究竟是些什麽呢?

根據作家的境遇變遷和思想發展,我們壹般將他的小說創作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但是,在這三個時期之間,壹些貫穿始終的***同特點卻非常明顯。

先說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多數詩意現實主義的作家壹樣,施篤姆在創作中也有意無意地回避時代與社會的重大鬥爭,而致力於從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去尋找所謂詩意。他的小說寫的大多是戀愛、婚姻和家庭生活,主人公也不外乎市民、大學生、手工匠人、農民以及城鄉中小資產者這樣壹些普通人。

我們過去評介施篤姆,幾乎都無例外地將他的作品“多半局限在個人生活和家庭的範圍內,沒有接觸到當時重大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判定為作家的缺點,並以此為依據,草率匆忙地得出施篤姆的作品不夠深刻、不夠經典的結論。中外文學史的無數事例證明,這樣做是不正確的;須知作品是否深刻、經典,並不取決於作家寫什麽,而取決於怎樣寫。在對施篤姆的主要作品及其流傳情況作比較認真的研究之後,筆者相反認為,他大多寫戀愛、婚姻、家庭生活這壹類題材,也許倒恰恰是他獲得眾多讀者喜愛的原因。這類題材固然平凡,但為讀者熟悉,因此不易寫好;但是只要寫好了,就能打動各個時代和不同民族的千千萬萬讀者的心,因為戀愛、婚姻和家庭問題,毋庸諱言具有超時代、越國界的普遍意義,易於為廣大讀者所理解和接受。而整個看來,施篤姆的創作無疑是成功的,在反映社會人生方面達到了相當的深度。筆者這樣講有以下兩點理由:壹,施篤姆以戀愛、婚姻和家庭題材,寫出了社會變遷,反映了時代風貌。這在那些有較廣闊的社會生活背景的代表作,如《茵夢湖》、《在大學裏》、《木偶戲子波勒》、《基爾希父子》、《雙影人》和《白馬騎者》中,是十分清楚的。它們要麽反映了在封建宗法制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人與人關系的轉變,要麽寫出了新舊思想的鬥爭。也正因此,這類作品過去比較受我們重視。二,即使在壹些方面看似僅僅寫個人生活、家庭關系的作品中,施篤姆也對倫理、道德以及人生意義和家庭教育等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賦予了作品以較為豐富的內涵。這類作品,如《遲開的薔薇》、《燕語》、《三色繼母花》、《壹位默不作聲的音樂家》和《懺悔》等,同樣也有深刻的意義。除去上述兩類小說,施篤姆的的確確也寫過壹些僅僅只能算是生活場景速寫的小短篇。但整個而論,他的創作實在是很好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德國社會,特別是某些偏遠地區的社會風貌;他的壹篇篇傑作,不啻壹幅幅德國宗法制社會在資本主義沖擊下解體時期的精彩風情畫。過去,我們常常嫌它們的情調低沈、灰暗,但這是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所必然造成的,正好反映了壹八四八年革命失敗後的社會現實和壹般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態。我們沒有理由以今天的標準去苛求生活在十九世紀的德國作家。 施篤姆怎麽能夠將小說寫得如此富有詩意呢?

除了他本身是壹位抒情詩人,有著詩人的稟賦,因而筆端常常流露出充沛熱烈的情感外,筆者以為還有以下原因:施篤姆常常寫的都是自身經歷,即他自己所能接觸到的那壹部分現實。例如,《茵夢湖》中的伊莉莎白和《她來自大洋彼岸》中的燕妮,都是他年輕時所熱戀過的壹個叫貝爾塔的姑娘的化身;而《壹位默不作聲的音樂家》,拿施篤姆自己的話來講,更“產生於我自己心靈的最神聖的深處,這默默無聲的樂師便是我疼愛的兒子……”再則,故事發生的地點大多在北海之濱,那在不少小說(如《燕語》、《雙影人》)中都洋溢著戀鄉之情,正是熱愛故土並曾長期流落他鄉的施篤姆本人心境的寫照。感情是詩歌的生命;施篤姆的成功之作無不寫得情深意切,詩意也便油然而生。

施篤姆1817年9月14日生於當時處於丹麥統治下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瀕臨北海的小城胡蘇姆。祖上世代務農,父親是律師。1837年進入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後回故鄉開設律師事務所,同時開始搜集整理家鄉的民歌、格言、傳說和童話,並創作了壹些帶有田園牧歌情調的抒情詩。1848年發表第壹篇小說《瑪爾特和她的表》。對於1848年席卷德國和全歐的資產階級革命持旁觀態度,但關註同年爆發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人民反抗丹麥統治的鬥爭。這個時期他也突破了個人和家庭的狹小圈子,創作了壹些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作品。如抒情詩《1848年復活節》、《在1850年秋天》和《離別》(1853),短篇小說《壹片綠葉》(1853)等。1850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茵夢湖》,為施托姆贏得了小說家的聲譽。

1853年,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人民起義失敗,施托姆被丹麥統治者取消律師資格,不得不離開故鄉。先在波茨坦當了3年法院義務推事,全靠父親資助和自己寫作的報酬維持全家生活。1856年遷居海利根施塔特,獲得縣法官的職務。施托姆在普魯士整整過了10年流亡生活,對容克貴族統治下的黑暗腐朽的社會有深刻認識,創作中明顯地增加了現實主義因素。這期間,結識著名作家艾興多爾夫、默裏克、馮塔納和海澤等,並寫出了中篇小說《在大學裏》(1863)等作品。

1864年,丹麥人被逐走,施托姆回到故鄉,任行政長官。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並入普魯士後,他改任胡蘇姆法院的法官。施托姆具有地方民主主義思想,認為“貴族(與教會壹樣)是民族血管裏的毒素”,對“無恥的容克統治”和“俾斯麥的強盜政策”極其不滿。他逐漸退出政治生活,1880年移居哈德馬爾申村,潛心從事寫作。1888年7月4日逝世。

在平凡的現實中發掘出詩意

但同樣重要,是施篤姆努力實踐了在平凡的現實中發掘出詩意的主張,並堅信作家只要有足夠的功力,用中、短篇小說這種形式也能創造出“最高的詩意”。因此,他壹生致力於中、短篇的創作,而謝絕朋友的勸誘,沒有寫任何長篇。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寫的常常是善良的人,平凡而普通的人;寫的常常是他們的美好的情感,諸如愛情、友誼以及對故鄉家園的思念和熱愛等等。可也正由於平凡、普通,我們讀來便感到熟悉、親切;正由於善良、美好,我們不知不覺便會產生***鳴,受到感染,加之施篤姆確實功力深厚,我們每讀完他的壹篇傑作,心中自然便會湧起那種讀完壹首好詩後的微醺乃至陶醉的感覺來。 上述種種,便使得施篤姆的成功之作充滿了詩情畫意,詩意盎然。總之,施篤姆不愧為德語文學中獨有的所謂詩意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他的作品的的確確可以稱之為詩意小說。在德語中、短篇小說乃至世界中、短篇小說之林中,施篤姆的作品自有其鮮明的個性和特色;正因為有這些特色,它們過去得以流傳,今天仍然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