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了大熊貓基地、三星堆遺址、四川博物館和杜甫草堂。這次的文化與美食之旅,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江上建起的千年古堰——都江堰。
聽導遊介紹說都江堰是壹座舉世聞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我腦中閃出我們今天將看到壹座高高築起的水壩,進入景區後根據導遊講解,才知道都江堰原來是壹座早在公元前256年修建的年代最早、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的無壩引水的水利工程。由於當時岷江水患,莊稼年年欠收,為了解決百姓的困苦生活,當時蜀郡郡守李冰帶領助手們考察三年,制定了壹套科學又獨特的治水方案,在岷江上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寶瓶口、魚嘴和飛沙堰三部分組成。通過看與聽我才知道了這項偉大工程的傑出所在。
當時開鑿寶瓶口是為了分流受玉壘山阻擋的岷江水造成的洪災,通過寶瓶口將江水引流到東岸的成都平原。由於當時火藥還沒有發明,開鑿寶瓶口時難度最大,李冰和工匠們運用熱脹冷縮原理,先用火燒山石再澆以冷水使其爆裂的方式開鑿玉壘山,因為山口的形狀酷似瓶口而取名為“寶瓶口”。
因為岷江地勢東高西低,很難將岷江水分流引入位於東岸的寶瓶口,李冰又帶領工匠們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出山口彎道處利用江心原來就有的沙洲築起了壹道分水堰,形狀酷似魚的嘴巴,被稱做“魚嘴”。為了防止堰體被湍急的江水沖跨,人們用當地盛產的慈竹編成壹個個大竹籠,把鵝卵石裝進去,然後壘成堤。魚嘴建成後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了外江和內江兩部分,外江用於排洪,內江的水則流往成都平原。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要道,內江河床低、江面窄,而外江河床高、江面寬,枯水季節、洪水季節,通過調節河床高低來調整流入內江的水量。流入內江的水是用來灌溉的,用來灌溉的水需要控制水量,為進壹步分流洪水,李冰帶領人們
在魚嘴分水堰處修建了壹條長200米的飛沙堰。飛沙堰有兩個作用,第壹個作用是泄洪,飛沙堰壩高出內江河床約2米,當內江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飛沙堰會自動垮塌,讓江水回歸岷江正流。第二個作用是排沙,經過魚嘴的排沙作用後,流入內江的水中仍會有壹定量的沙石,飛沙堰利用堰前彎道的慣性離心力將沙石從堰口拋入外江,保持內江水流的暢通。
聽著導遊深入淺出的講解,看著這飽含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偉大工程,我被深深震撼了。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有了它,才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的川行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