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中狹窄陰沈的雨巷,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雨巷》在藝術上壹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征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征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壹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
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征派的影響。
他的創作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註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
詩裏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壹般地飄過有著丁香壹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
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不壹定能夠具體說出,但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
在《雨巷》描寫的形象裏,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眼前。想象創造了象征,象征擴大了想象。
這樣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
擴展資料: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於政治風雲激蕩、詩人內心苦悶仿徨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後差不多壹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
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壹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壹個新的紀元”,並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壹年,作者才22歲。
戴望舒壹生與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緣,他的初戀是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而他的第壹任妻子是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
第二任夫人是楊靜,然而三位女性卻並沒有哪壹位能與他相持壹生,最後只留下令詩人的壹生難以釋懷的愛情悲劇。
1927年,大革命失敗,戴望舒、杜衡到松江縣施蟄存家避難。這個時期,戴望舒愛上了施蟄存的大妹妹施絳年。
施絳年雖然比他年幼5歲,卻因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開朗、活潑、富有個性,不像戴望舒那樣既沖動又憂郁內向。
兩人性格上的差異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上戴望舒童年壹場天花後臉上留下的瘢痕,也使施絳年不悅,這給他們的愛情蒙上了陰影。
1928年,戴望舒以跳樓相逼,施絳年無奈只得接受戴望舒。1931年,兩人訂婚,施絳年此時實已愛上他人,便以希望戴完成學業以保證以後經濟無礙催促他出國讀書。
第二年,戴守約前往法國留學。在法國沒過多久便傳來施絳年移情別戀的消息,戴望舒傷心不已,無心學習。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證實施絳年已移情別戀,他便當眾打了施絳年壹記耳光,然後登報解除婚約,結束了這段長達8年的苦戀。?
沈浸在失戀傷痛中的戴望舒,當時住在劉吶鷗的江灣公園的公寓,與穆時英壹家挨得很近,為了撫慰戴望舒愛情的傷口,穆時英將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戴望舒。
小他12歲的穆麗娟的清純、秀麗壹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從感情的困厄中掙脫出來。1936年,兩人在上海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穆麗娟是仰慕他的才華與他走到壹起的。
兩個人本應該有很好的婚後生活。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樣去愛壹個女人,在家只顧自己讀書寫字,很少與妻子交流,直把壹顆愛著他的心,降到冰點,離開他時,他才後悔。
再次以死相逼,然而這回也沒能把妻子逼回來1940年冬,戴望舒無奈離婚協議上簽字。戴望舒無奈的再次陷入愛情的悲劇之中。?
1942年,戴望舒與同在大同圖書印務局的抄寫員楊靜相識,並很快進入熱戀。盡管楊靜的父母竭力反對,但楊靜是個充滿個性的女孩,她沖破種種阻力,毅然與大她21歲的戴望舒結了婚。
楊靜從小長在香港,嬌小美麗,活潑好動,結婚時才16歲,由於彼此性格和年齡的差異,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後不久便出現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瑣事吵架。
1948年末,楊靜愛上了壹位姓蔡的青年,並向戴望舒提出離婚,戴望舒做出了種種努力希望挽回,然而楊靜心意已決無法挽回,戴望舒只得壹直不在離婚協議上簽字。楊靜無奈之下與姓蔡的青年相偕出走。
百度百科-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