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詞的最高境界是以情打動人心
時下有許多格律詩詞作者,他們在創作格律詩詞時,或過分追求高雅、新奇、大氣,或故作高深、隱晦、冷僻,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造成無病呻吟、詞不達意或矯揉造作、虛情假意。使讀者拜讀其作品後無所適從或不知所雲,殊不知格律詩詞的最高境界是以情打動人心,用真情實感讓讀者心中產生***鳴,陶冶情操。
雖然當前全國詩社林立,創作格律詩詞的作者群體也比較龐大,每年創作發表的格律詩詞,在數量上足以超過唐詩宋詞總和的數倍。可是,由於人們對格律詩詞藝術的深入理解不夠透徹,對古典文學知識的學習不夠系統,加之現代文壇多年來推行白話的自由體詩歌,以及受到西方現代派文學藝術沖擊,格律詩詞的生存空間已經到了邊沿化程度。此外,格律詩詞讀者群的缺失,也是導致格律詩詞已成為“高處不勝寒”的被動局面。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人們在欣賞格律詩詞的方法上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已將欣賞格律詩詞的形式,從過去的人們有聲吟唱、歌詠到如今的讀者無聲閱讀、瀏覽而轉變。故此,作為壹首被讀者無聲閱讀欣賞的格律詩詞作品,這就要求格律詩詞的意境和語言表現力必須花樣翻新、別具壹格,以真情實感來打動人心,吸引讀者的眼球。的確,現今的格律詩詞作品,它只是寂寞無聲地躺在書本上或者網頁裏,它沒有表情、沒有聲音、沒有色彩,也形單影只、曲高和寡、無依無靠,它只有發揮格律詩詞自身的藝術魅力來達到打動讀者心靈的目的。
我有壹位忘年之交的詩友,不止壹次地向我談起,他在創作格律詩詞時的切身體會。他說:自己創作的格律詩詞,無壹不是真實情感的流露,有時候因為寫壹件真實感人的事件,不知不覺會被個中的情節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但不知為什麽就是不能吊起讀者的胃口,令讀者的心靈產生***振。其實,創作格律詩詞既要有作者的切身體會,又必須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時又要喚起讀者的首肯與***鳴,這才是真感情。唐朝詩仙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此詩僅有20個字,但千百年來壹直被人們傳頌不衰,究其根源,就是以情感打動人心。眾所周知,此詩是詩人於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寓居在湖北安陸時所作。壹個客居他鄉的詩人,白天因為應酬奔波忙碌,沒有時間去想那些別情離愁。可是,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面對眼前月色如霜的秋夜,心頭怎麽不會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呢。觸景生情,思鄉情懷,由然而生,使得詩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的確,今夕何夕,月色如霜,除了天上掛著壹輪皎潔的圓月,地下灑滿如霜的月光,四周悄然寂靜。此時無聲勝有聲,有壹股無法抗拒的情感,在詩人的胸中奔流湧動,使他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其實,此詩的高明之處,就是詩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從而,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壹幅“月夜思鄉圖”,把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和盤托出,活脫脫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怎麽不會令讀者為之動容?
詩人創作格律詩詞,是為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和展現格律詩詞藝術風格的魅力。當然,格律詩詞的藝術風格,可以通過詩人的文化涵養和獨特秉性予以塑造。但是,詩人的思想情感,即不可見又不可聞,比如同壹件事,在不同的時間和氛圍裏出現,在不同的詩人筆下流露,所表現的形式就千差萬別。唐朝詩聖杜甫《春望》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首詩的思想情感,就是壹個典型實例。我們欣賞這首詩,首先必須了解此詩的時代背景。據史料記載: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軍壹舉攻陷大唐京城長安。同年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自己獨自去投奔肅宗,不料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帶到了長安。叛軍見杜甫官卑職微,未把他囚禁。次年三月,杜甫面對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百感交集,揮筆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歷久不衰的五律《春望》詩篇。有評論家評論此詩“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詩的前四句寫春城亂後的破敗景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詩人因思念親人而又消息不通的愁苦境況,充溢淒情。全詩沈著蘊藉,真摯自然。特別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詩人因戰火連續不斷,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令人慨嘆。而這種迫切的心情,恰恰又是人們心中的***同想法。因此,很自然就會在人們心中引起***鳴。
其實,我國古代詩詞經典名篇中,無不飽含濃厚、深沈、真摯的感情。唐朝詩聖杜甫的“三吏”、“三別”詩篇(“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是指:《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就是以詩人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融進詩中,真實感人,催人淚下。詩人對官僚統治階級,壹針見血地進行“冷嘲”、“熱諷”;對社會不公平現象,壹唱三嘆的“質問”、“譴責”,使人仿佛至今仍能聽到詩人當時憤憤不平的吶喊聲!此外,《古詩十九首》被譽為“語短情長”。是以情感打動讀者的曠世佳作;兩漢樂府被譽為“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也就是說,其創作主體皆有感而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思想性;陶淵明《歸園田居》被譽為“悠然閑適”。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繪田園風光的同時,巧妙地在其間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情操;李白《早發白帝城》被譽為“欣喜歡快”。詩人把自己遇赦後愉快的心情,與江山的壯麗多姿和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壹體來表達;孟郊《遊子吟》被譽為“感恩母愛”,是壹首歌頌母愛的千古絕唱。詩人用明白如話的語言,以清新樸素的筆觸,勾勒出慈母為遊子縫制衣裳的場景,抒發了遊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崔護《題都城南莊》是壹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此詩緣起於“門”,又緣盡於“門”,詩人巧妙運用“人面”和“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在同時、同地、同景而“感受不同”的映照對比,來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引發故事的敘述和情感的抒發;還有,賀鑄《鷓鴿天·重過閶門》是詩人對亡妻刻骨銘心的懷念。詩人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敘寫自己對亡妻的懷念,那哀痛欲絕的情感流露,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詩人對民族統壹大業的強烈渴望和壯誌難酬的沈痛義憤。詩人被調任鎮江知府後,再也無法領兵作戰、馳騁疆場、收復失地,但詩人心中的愛國情懷依舊,登臨北固亭,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的佳作。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詩人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此詞是詩人結合寫景和懷古來抒發感情,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思想情感。上闋描寫赤壁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下闋刻畫周瑜形象,傾註了詩人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意。最後借“壹樽還酹江月”表達自己的感慨。全詞意境開闊,感情奔放,語言生動形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陸遊《釵頭鳳·紅酥手》這首詞是陸遊寫自己的愛情悲劇。這首詞記述了詩人與原配妻子唐琬離婚後的再次相遇場景,表達了他們眷戀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發了詞人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的淒楚心情……諸如此類的古典詩詞名篇,無壹不是詩人飽含著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親人、對朋友、對生活、對愛情、對未來的真摯情感之寄托,詩人以濃厚的思想情感來開啟讀者的心扉,陶冶人們的情操,凈化人類的靈魂。清代著名文藝理論家和語言學家劉熙載在《詩概》中說:“詩可數年不作,不可壹作不真。”,說的就是這種真情實感。
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國既是詩歌大國,又是詩詞王國。歷朝歷代的詩人以漢語言文字創作出來的古典詩詞精品,是中華民族的文藝瑰寶和文學精華。然而,縱觀當今詩壇,做詩的人比看詩的人多。這是因為,國內大多數專家、學者、詩人,壹味追慕西方現代派,挖空心思營造駭人聽聞的句子和炮制令人難以領會的意象,詩中既無痛苦也無歡樂。因而,這股歪風或多或少也影響到了創作格律詩詞的群體,使他們在創作格律詩詞時,只註重“崇洋媚外”或“圈子效應”,作品沒有真情實感,內容四平八穩,語言虛假、生硬,形容詞、動詞堆壘泛濫,缺乏藝術感染力。尤其在煉字、煉句、煉意上,漫不經意,見獵心喜。
“激情釀佳句,義憤出詩人。”只有把格律詩詞作品寫得真情、深情、癡情,這樣才能打動人心、感動讀者;這樣才能深入人心、垂範後昆。
註:此文於2013年3月5日載《長白山詩詞》第2期(總第108期)。
淺談格律詩詞的意境營造
涉足格律詩詞創作多年,感覺比較難掌握的就是如何去營造格律詩詞的“意境”這個問題。古人有句俗語雲:“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詩貴意境,可見“意”在詩中是如何的重要。因此,也可以證明,古代詩人對“意境”的重視程度。那麽,何謂意境?意境是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它是格律詩詞作品中所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並以整體形象出現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和詩意,以及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
在此,筆者欲借用壹個與論文題目無關的故事來佐證,作者在創作格律詩詞時必須註重營造意境的重要性。宋徽宗趙佶是位才子,精通琴棋書畫,是壹位藝術皇帝。若論治理國家大事,他算不上是個好皇帝;若論文學藝術成就,他卻是個文壇領袖。他壹生酷愛書畫,在談詩論畫方面,見解獨到,令人折服。有壹次,他想遴選出壹位有成就的畫師進宮伴駕,就出了個“深山藏古寺”畫題,大考天下畫師。聖旨壹下,畫師們紛紛奉旨應試。令宋徽宗大跌眼鏡的是,在收回的試卷中竟是些寫實的答題:有的在山腰間畫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畫在叢林深處,有的只畫出古寺的壹角或古寺的壹段殘墻斷壁……就在宋徽宗感到失望之時,有壹幅畫深深地吸引了他,並將此畫用紅筆欽點為“魁首”。那這幅畫究竟好在哪裏呢?其實,這幅畫的高明之處,就是那位畫師在意境營造的巧妙構思,他敢於打破常規,避開古寺不畫,重點突出壹個“藏”來構圖營造意境。諸位請欣賞這幅畫:只見在崇山峻嶺之中,壹股清泉飛流直下,跳珠濺玉。泉邊有壹個老態龍鐘的和尚,壹瓢壹瓢地舀著泉水往水桶裏倒。其實,這幅畫的意境就在這個挑水的老和尚身上,只有他才能夠含蓄地把“深山藏古寺”這個題目表現得淋漓盡致。試想,壹位年邁的和尚下山挑水,那古寺壹定是在深山之中,畫面上看不見,這就把“藏”字表現出來了。這位畫師之所以選擇老和尚下山挑水這壹角度,就是為了使畫面含蓄,啟發讀者的聯想。像這幅意境深邃的畫,不奪魁才怪呢。言歸正傳,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是壹首描述羈旅遊子的巔峰之作,以其意境高遠而被人們千百年來壹直傳唱不朽。這首小令全文僅僅二十八個字,卻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十壹個意象構成,看似雜亂無章,實則經過作者精心布置,巧妙安排,使得壹個個孤立的景物,經過藝術手段加工提煉,使之有機地串聯在壹起,構成了壹幅蕭瑟、蒼涼的畫面。面對此情此景,令人倍感淒涼,怎不讓人悲從中來,怎不讓人撕心裂肺,怎不讓人肝腸寸斷啊!真可謂情景交融,意境悠遠。
我國格律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被中國歷朝歷代的各個階層的人士所喜愛和推崇,除人們被格律詩詞自身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外,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還是它的“意境”可以令人陶醉其中,愛不釋手,欲罷不能。明朝藏書家、刻書家朱承爵在《存餘堂詩話》記載:“做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當然,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最具代表性的格律詩詞意境營造的頂尖高手,有李白的豪放灑脫,杜甫的沈抑頓挫,白居易的淺易曉暢,王維的清新淡遠,李商隱的纏綿悱惻,高岑的雄渾悲壯,蘇軾、辛棄疾的豪邁壯闊,柳永、李清照的婉約清麗等,無不體現出詩人的獨特秉性和作品的脫俗境界。
的確,意境是詩人在創作格律詩詞過程中所表達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的產物,並使之達到渾然壹體的藝術境界。格律詩詞創作離不開意象和意境,因為意象指的是審美的廣度,而意境指的是審美的深度。所以說詩人在創作格律詩詞過程中,所選擇的意象只是做詩的第壹步,也是創作格律詩詞的基礎,而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的融洽,才是達到格律詩詞的藝術境界的真正目的。常常聽到詩詞界的專家、學者、詩人,談論他們在創作格律詩詞時的切身體會,或曰:“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或曰:“詩言誌,誌貴高遠”,或曰:“激情釀佳句,義憤出詩人”。所有這些,都是為詩中的“意境”服務的,借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懷。由此可見,格律詩詞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的自然融合,是主觀與客觀統壹的產物,也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人李白眼中的景物“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都是意象,詩人把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壹幅融情於境、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生動畫面。至此,有人會說,詩人李白筆下勾勒出的這幅《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畫面好像非常直觀,表面上看不出詩人李白送別友人那種依依不舍的眷念。如果讀者細細品味,就會感覺到詩人李白給讀者留下的想象空間是:孤帆消失、只剩下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送別之人,其中的離愁別情是何等的孤獨感和蒼涼感。從而,表達詩人李白送別友人的那份深情摯意。再如,賀鑄《青玉案》的結句“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詩人賀鑄將“青草、柳絮、雨水”這三個意象,巧妙地組成壹個整體,藝術地回答“試問閑愁都幾許?”全詞虛寫相思之情,實則抒發詩人賀鑄在政治上的不得誌,通過這些“閑愁”,非常婉約地表達在詩文裏。可謂立意新奇,能引起讀者的無限想象。
俗話說:“工夫在詩外”。其實,這就是格律詩詞意境營造的奇特效果。詩人陸遊的詩詞全集《劍南詩稿》(卷七十八)載:《示子遹》,詩曰:“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數仞李杜墻,常恨欠領會。元白才倚門,溫李真自鄶。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詩為六藝壹,豈用資狡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詩人陸遊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做詩不要在辭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而應該到生活中廣泛涉獵,開闊眼界,註重詩的內涵和意境,將“物境”、“情境”和“詩境”溶為壹體,升華到最美好的境界。這就是“功夫在詩外”的真正含義。
關於詩的意境,早在唐朝時就有人把它分為“三境”和“三格”。三境,即:物境,為下等;情境,為中等;意境,為上等。三格,即:用事,為下格;用氣,為中格;用意,為上格。所謂格律詩詞的“三境”:壹是物境。即實境,屬下格。詩人僅僅是在描寫景物,用語質實,沒有形象,缺乏空靈。二是情境。即感受,屬中格。詩人已將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了強烈的情感體驗之中,將意象融為壹體。就是說把客觀事物理解了,體驗到了,化為個人感情,經過醞釀加工寫出來。三是意境。即境界,屬上格。詩人是將物境、情境都融化為自己的意識、情感,升華到最美好的境界。
總而言之,意境是詩人的個性和生命。詩人在創作格律詩詞過程中,壹定要挖掘“物境”的精神實質,體驗“情境”的真情實感,營造“意境”的忘我境界。也就是說,創作格律詩詞要註重意境的營造,將妳對物景的所見、所想、所感,升華到物我兩忘的最高境界,這樣創作出來的格律詩詞,必定是壹首盡善盡美的好詩。
註:此文2013年5月9日入編“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