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題·韶華
唐代:李商隱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二十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三十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四十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譯文:
八歲小姑娘喜歡偷偷地照鏡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畫成長眉了。十歲到野外踏青,想象著荷花做自己的衣裙。二十歲開始學彈箏,套在手指上的銀甲壹直沒脫下來。
三十歲時,要避免見到男性,連最親的人也不能見,這時她可能在猜想何時出嫁吧。四十歲時,她背對著秋千,在春風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2、千秋歲·數聲鶗鴂
宋代:張先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凝殘月 壹作:孤燈滅)
譯文:
數聲杜鵑的鳴啼,又報告爛漫春光將要雕謝。惜春人更想將那殘花折。怎奈何雨雖輕柔風卻猛烈,正趕上這梅子發青的暮春時節。看那永豐坊的柳樹,在無人的園中整日撒飛絮如飄雪。
切莫把琵琶的細弦撥動,我深深的哀怨細弦也難傾瀉。天如有情不會老,真情永不會滅絕。多情的心就像那雙絲網,中間有千千萬萬個結。中夜已經過去了,東方未白,尚留壹彎殘月。
3、除夜作
唐代: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壹年。(霜鬢 壹作:愁鬢)
譯文:住在客棧裏,獨對殘燈,睡不著覺。不知什麽緣故,詩人的心情變得十分淒涼悲傷。在這除夕之夜,想象故鄉人思念千裏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壹歲,新添不少白發啊。
4、蒹葭
唐代: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風吹若何。
暫時花戴雪,幾處葉沈波。
體弱春風早,叢長夜露多。
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譯文:蒹葭面對摧殘不能夠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風吹著該怎麽辦。只是在極短的時間裏盛開花朵,很快葉子就會沈入水中。在形體柔弱的時候春風拂過都嫌來得早,在生長成密叢時夜裏的寒露又多了。即使衰敗後花葉搖落,還擔心歲月虛度。
5、壹剪梅·堆枕烏雲墮翠翹
宋代:蔡伸
堆枕烏雲墮翠翹。午夢驚回,滿眼春嬌。嬛嬛壹裊楚宮腰。那更春來,玉減香消。
柳下朱門傍小橋。幾度紅窗,誤認鳴鑣。斷腸風月可憐宵。忍使懨懨,兩處無聊。
譯文:
烏黑的長發像烏雲堆砌在枕上,發間的翠翹也已經歪落。午睡間突然被驚醒,望著滿眼卻只是春色的溫紅軟綠。輕柔優美的人兒,哪經得起又壹春的歲月煎熬。
只怕,人老珠黃玉減香消。 柳樹下的紅門伴著小橋。多少次等到天黑點上蠟燭映紅了窗子,多少次誤以為是他打馬經過。斷腸呀,風花雪月可憐無盡長宵。忍著萎靡的樣子,卻又,十分無聊。
2. 四十不惑的全句是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就能夠自謀生路,有自己的生活見解,能夠獨自生活了。
四十不惑,指人在四十水就能夠對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有壹個客觀準確的認識,不會在因為壹些無能為力的事情而苦惱。
五十知天命指人在五十歲的時候已經知道生命的意義,知道這個世界的意義,知道這個宇宙的意義,此時,也了解了生命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循環。這個層次不在恐懼死亡。
3. 古代人生四十歲的感悟詩句1.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飲酒·十六》魏晉·陶淵明
翻譯:行年漸至四十歲,長久隱居無所成。
2.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魏晉·曹操
翻譯:壹邊喝酒壹邊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郁長久填滿心窩。
3.歲月忽如流,行年向不惑。——《和陶淵明飲酒詩》宋·滕岑
翻譯:歲月消逝,如流水壹般,我的年紀也接近四十。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論詩五首·其二》清·趙翼
翻譯: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芳百世。
5.壹曲新詞酒壹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浣溪沙·壹曲新詞酒壹杯》宋·晏殊
翻譯:作壹首詞曲喝著壹杯美酒,想起去年同樣的季節還是這種樓臺和亭子。
4.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匯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幹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壹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繈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誌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5.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這是古時候形容年齡的別稱,從小到大分別為: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繈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叠”。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老人
:
耋dié
(形聲。從老、至聲。本義:年老。古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同本義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東漢·許慎《說文》
則大耋之嗟。--《易·離》。馬註:"七十曰耋。"
使率壹二耋老而綏焉。--《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禮。--《禮記·射義》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壽);耋壽(指高壽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聲。從老,毛聲。本義:年老)
同本義。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又如:耄兒(老人和兒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學(年耄碩學之士);耄聵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1333365656535(年老糊塗);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歲的年齡;高齡、高壽);耄儒(老儒)。
年老昏亂
耄期倦於勤。--《書·大禹謨》
又如:耄思(思緒紛亂);耄耄(紛亂貌);耄亂(謂年老昏亂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憒);耄聵(年老糊塗);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