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唐詩三百首的內容簡介

唐詩三百首的內容簡介

內容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311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9首、李白詩33首、王維詩29首、李商隱詩24首、孟浩然詩14首。

是仿《詩經》三百篇(***305篇,若含有目無詩者***311篇)之作,從前是家弦戶誦的兒童詩教啟蒙書,所以比較淺顯,讀者容易接受,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原序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問題亦不乏,即其選詩遠不如明人《唐詩選》質樸闊達且涉及軍事層面;另外,杜甫的秋興八首都被閹割,所幸詠懷古跡還是五首。

編者

編者孫洙,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夫人徐蘭英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

孫洙編選唐詩,是依據沈德潛(1673年—1769年)《唐詩別裁》及王士禎(1634年—1711年)《古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為主,雜以其他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的題材廣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邊塞軍事、宮閨婦怨、酬酢應制、宦海升沈、隱逸生活等。

但《唐詩三百首》也有壹些遺珠,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樂府》以及皮日休、李賀等人的作品,未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向來有幾種註釋本流行,其中以陳婉俊的補註較為簡明。朱自清著有《唐詩三百首讀法指導大概》壹文,近人金性堯根據《唐詩三百首》重新加註。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早在唐代,流傳的唐詩選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種,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和版本的唐詩選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簡去繁的原則,從中選取了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輯錄而成《唐詩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難以全讀;此後 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別裁》,收錄詩壹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於是,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壹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祖籍安徽休寧。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壹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

後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

編選這本書是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壹,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

《唐詩三百首》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書的題目有的說脫胎於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的說取自“詩三百”,說法各不相同。 《唐詩三百首》被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

後世影響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巔峰時期的那個黃金時代令人神往。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靚麗的風景線。

唐詩與宋詞、元曲並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奇跡。唐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歷朝歷代的文人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範。

公元7世紀,孫季良開始編纂唐詩選本,至辛亥革命前,壹千二百余年間,每二年即有壹本唐詩選本問世。眾多選本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賞,成為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壹。

《唐詩三百首》以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的精美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範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中國人的心理構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人們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可見《唐詩三百首》影響之大。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