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江郎寫的最後壹首詩

江郎寫的最後壹首詩

江淹的《恨賦》《別賦》是千古絕唱。

如果說江淹的《恨賦》《別賦》是千古佳作,那麽他的還筆之夢就是壹個異想天開的想法。他深諳國王的專家思維,寧願被後人以“江郎智窮才盡”的美名嘲笑,也不願被自己的文筆燒傷。他曾對他的弟子說:“當妳快樂時,妳必須富有。我功名立竿見影,我要回到曹來兒身邊。”(《梁書》),這也許是他做夢的真正原因。事實上,江郎是什麽時候人才枯竭的?江淹寫完還是聰明!

在昏厥於啟東元年,崔出於自尊而造反。叛軍圍攻首都,士紳官僚紛紛加入叛軍。只有江妍不肯生病。崔失敗後,人人都佩服江淹的智慧。後來蕭炎帶兵造反,士紳們有了前車之鑒,大家都安心了,而江淹脫下原來的官服去了蕭炎。蕭炎獲勝,並為梁高祖武稱帝。江郎被梁武帝重用,官至左丞,高官厚祿,大權在握。正是在這場靜悄悄的運動中,江郎表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聰明才智,這顯然不是“江郎的才能已經耗盡”。有趣的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認為《江郎枯竭》是對歷史的誤讀。

從古至今,中國文人對社會問題壹般有三種心態:壹是不寫,因為無意為之;二是故意寫而不寫透;三是知道不寫不方便。毫無疑問,江淹也經歷過這三種心態和意境,最後為了生活的舒適而不再寫作。但是,無論如何,這種心態下的人格是扭曲的。但這並不是江淹的恥辱,專制制度註定了文人自身的悲劇。當然,在這種悲劇中,往往也不乏喜劇。所以,今天總有人喜歡扯出壹些古人來取笑。就像成語“江郎黔驢技窮”壹樣,似乎後人都在取笑江郎。他們壹點也不知道,是江郎在取笑那些取笑了他1500多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