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與生物有關詩句

與生物有關詩句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妳東南西北風.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 飛鳴聲念群.

誰憐壹片影, 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 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 鳴噪自紛紛.

鷓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 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 花落黃陵廟裏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 苦竹叢深日向西.

鸚 鵡?

裴夷直?

勸爾莫移禽鳥性,?

翠毛紅嘴任天真.?

如今漫學人言巧,?

解語終須累爾身.

見鸚鵡戲作?

王安石?

雲木何時兩翅翻,?

玉籠金鎖祗煩冤.?

直須強學人間語,?

舉世無人解鳥言.

《詠蠶 》

蔣貽恭

辛勤得繭不盈筐,

燈下繅絲恨更長.

著處不知來處苦,

但貪衣上繡鴛鴦.

《孤雁》 崔塗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註釋]

1、之:往.

2、失:失群.

3、渚:水中的小洲.

4、矰:(zēng)

[評析]

這是壹首詠孤雁的詩,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壹聯寫同伴歸盡,唯爾獨去,寫“離群”切題.二聯寫孤雁神態,先寫失群原因,再寫失群後的倉皇.三聯寫失群之苦楚.盡管振羽奮飛,仍然是只影無依,淒涼寂寞.四聯寫疑慮受箭喪生,表達詩人的良好願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為此詩“字字珠璣,沒有壹處是閑筆;而且余音裊裊,令人回味無窮,可稱五律詩中的上品.”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註釋]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飲露的.這裏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壹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裏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評析]

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壹飽.後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胡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壹目了然.實屬“詠物”佳絕.

墨梅

我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

[註釋]

1. 墨梅:水墨畫的梅花.

2. 洗硯池:寫字、畫畫後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裏化用這個典故.

[簡析]

這是壹首題畫詩.墨梅就是水墨畫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壹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裏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誌.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壹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壹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壹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壹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壹,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壹“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壹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壹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壹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壹語破的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