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出自哪首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出自哪首詩

原文

使(1)至塞上(2)?

王維唐

單車(3)欲問邊,屬國(4)過居延。

征蓬(5)出漢塞,歸雁(6)入胡天。

大漠孤煙(7)直,長河(8)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9),都護(10)在燕然(11)。

註釋

1.選自《王右丞集箋註》。此詩是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出使邊塞時所作。

2.使:奉命 出使。

3.單車:壹輛車,這裏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問邊:慰問邊防。

4.屬國:典屬國的簡稱。漢代稱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為典屬國,這裏詩人用來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5.居延:故址在現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壹帶。

6.征蓬:飄飛的蓬草,此處為詩人自喻。

7.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

8.歸雁:因季節是春天,雁北飛,故稱"歸雁入胡天"。

9.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

10.長河:黃河(但也有人認為不是黃河,而是其他的東西)

11.蕭關:古關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12.候騎:騎馬的偵察兵。王維出使河西並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

13.都護:唐代邊疆設有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這裏指前敵統帥。

14.燕然:燕然山,即現在蒙古國境內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1.選自《王右丞集箋註》。此詩是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出使邊塞時所作。

輕車要前往哪裏去呢?出使地在西北邊塞。像隨風而去的蓬草壹樣出臨邊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壹樣進入邊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煙挺拔而起,長長的黃河上西下的太陽圓圓的。到了邊塞,只遇到留守部隊,原來守將們正在燕然前線。

[編輯本段]重點

「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句是描繪出塞外雄奇壯觀的獨特風光:烽火臺上燃起的壹道孤煙在廣闊的沙漠上沖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黃河映襯落日之殘紅。直,寫出了孤煙之高;圓,寫出了落日之低,以十分工整的對仗將塞外開闊鮮明、氣勢雄偉的景象描繪的入木三分。

但,也有人說“大漠孤煙直”這句不真實。因為在大漠上,煙雲升到壹定高度時就會橫過來。所以,這句話是詩人的憑空想象。

[編輯本段]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此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壹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並說明邊塞的遙遠遼闊。“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於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後壹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壹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後枝葉幹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這壹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飖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鬥爭有關。壹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於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詩在表現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於詩人,是正比,而“歸雁”於詩人則是反襯。在壹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壹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五、六兩句寫景描繪了邊陲打磨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壹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壹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壹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壹絲雲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壹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壹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壹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壹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

另壹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壹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壹座山頭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壹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於選取這樣壹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於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壹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壹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麽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壹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壹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壹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壹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裏用壹“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壹個“圓”字,壹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裏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壹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裏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王維詩人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壹類似李氏父子,另壹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禦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壹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壹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沈,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後壹度家於終南山,後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業,遂與好友裴迪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藥佯為喑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後,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絕造詣最高,同時其他各體也都擅長,這在整個唐代詩壇是頗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凈秀雅,為明七子所師法。七古《桃源行》、《老將行》、《同崔傅答賢弟》等,形式整飭而氣勢流蕩,堪稱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與其山水詩的風格相近。

王維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頌德的應制詩、阿諛奉承的唱和詩和直接宣揚佛理的作品。它們的內容多不足道,語言亦多陳詞套語,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數名篇佳句,如“雲裏帝城雙風闕,雨中春樹萬人家”(《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氣象高華,體物細致,亦為人所稱道。王維詩《少年行》插圖 選自明代萬歷集雅齋刻本《唐詩七言畫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