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典詩詞文化博大精深,未來真的會走向消亡嗎?

古典詩詞文化博大精深,未來真的會走向消亡嗎?

看到這個標題,肯定很多人都會以為我大言不慚,危言聳聽。但妳只要細想壹下就會知道,我所說的確實是不爭的事實,或者終將會成為事實,並且這壹天不會離得太遠。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詩詞作為古代的文體,它有著自己的局限性,這種文體在當今時代已然不再使用,也沒有幾個人有能力寫出像唐詩宋詞般精彩的古典詩詞來。在當代中國,妳幾乎難以找到壹位真正的詩人。現代詩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古典詩詞呢?

詩的發展源遠流長,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來看,詩應該在西周就已經存在了,以四言詩為主,《古詩十九首》則是五言詩,到《楚辭》以六言為主,再到漢賦以七言為主,又經漢樂府到魏晉南北朝民歌(如《木蘭詩》),至唐代又有近體詩乃達到頂峰,後又經宋元明清時期,其地位為其他文體所替代,逐漸勢弱,但壹直沒有中斷。直到現代,白話文盛行,已無人再寫古典詩(古體詩和近體詩)。發展脈絡大體如下:《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以此為界限劃分古典詩和現代詩)→現代詩、新詩。

詞的發展也是類似。詞始於南梁,形成於唐代,五代十國後開始興盛,至宋代達到頂峰。元詞上承兩宋的余緒,雖成就難以繼盛,但出現了許多詞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明代詞依然處於衰微之中。到清代重又繁榮(比較有名的詞人當屬納蘭容若)。清之後,詞便已徹底衰落。直至今時今日,已無人能寫古詞。

所有事物都是盛極而衰,衰極而逝,詩詞歌賦也不例外。所以在當代這種背景下,古典詩詞文化將不可避免的走向衰弱乃至消亡。現在的所謂文人、作家也已很少談詩、作詞,即便談詩作詞,那人所作所談也基本上是當代詩詞,而不是古典詩詞。更何況壹般的人眾呢?全中國有那麽多老師在教授學生詩詞,也有那麽多的學生在學習詩詞,但往往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雖然每個人都能順利的背上幾篇課文,卻寫不出半句像樣的五言絕句來。近幾十年來,也沒聽說有哪個人出了壹本古典詩集詞集,也沒見哪位文人墨客寫出壹首有名的七言絕句來。寫詞作詩是需要遵循嚴格的法則的,不但要平仄相對,講究押韻,有時候更要引經據典。不像現代詩,幾句話稍稍斷句,便可稱作詩或詞。

現如今,古詩詞,乃至詩詞,似乎已成為小眾文化了,成為了壹小部分人用來消遣光陰的愛好。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在社會,是在網絡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所熱衷的似乎永遠是追不完的熱點和層出不窮的遊戲。無論是在哪個平臺,肯閱讀壹篇詩詞賞析類文章的人數似乎永遠也無法跟閱讀時事熱點,社會娛樂的人數相提並論,猶如壹箭之入大海。如果妳在人前興致勃勃的談論詩詞,估計會被四周的人投以奇異的目光。如果妳竟然壹本正經的寫起詩來,有幾人會認為妳不是故作姿態,裝腔作勢,乃至賣弄文采呢?這壹切的現象都在說明壹個問題,那就是古詩詞所代表的文言文化已離我們越來越遠,它的消亡幾乎是可以預見的。

妳們可能會認為我在胡說八道,杞人憂天,但這的的確確是我內心的壹些擔憂!有人說三十年後我們的後代將會找不到工作。這句話是真是假還需要時間的驗證,但三十年後中國還有幾人在創作古典詩詞,還有幾人能夠流暢的閱讀古文呢?就算那樣的人還有,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出色呢?時至今日,此大勢已定,妳我都已無能為力!但我們仍然可以坦然以對:逝去的就讓它逝去吧,消亡的註定要消亡,如果它已不屬於這個時代,又何必覺得可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