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寫作於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助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壹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尤其是詩中很多精典的詩句,情真意切,文字哀艷,感情真摯飽滿細膩,為全詩增色不少,使之成為真正的"千古名篇"。
《長恨歌》中都有那些精典詩句呢?
正如題主所說,《長恨歌》中是有很多精典詩句的。諸如:"回頭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壹身";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等。
為什麽《長恨歌》中會有如此多的精典詩句呢?
農夫認為,除了詩人在寫作《長恨歌》時已經三十四歲,正值盛年,而且是在已考中進士後的五年後,在詩歌創作方面已有相當經驗和技巧,文字功底已相當成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和詩人自已親身經歷過的,壹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悲慘遭遇有重要關系。
白居易十壹歲時,因避家鄉戰亂,隨母將家遷至父親白季庚任官的所在地壹壹徐州符離。在那裏結識了壹個被他小四歲的女子。此女名叫陳湘靈,長得活潑可愛,懂音律,會詩詞。於是倆人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白居易19歲時,湘靈15歲,情竇初開,倆人便開始了初戀。
貞元十四年,白居易二十七歲,為了家庭生活和自已的前程,他不得不離開符離到江南他叔父處。在路上他寫了《寄湘靈》,《寒閨夜》,《長相思》等三首詩。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對於湘靈的深情思念之苦。
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歲考中進士,回符離住了10個月,懇切地向母親乞求和湘靈結婚,卻被封建等級關念極重的母親拒絕了,理由是門不當戶不對。直到貞元20年,白居易在京城長安當了校書郎,因舉家要遷至長安,再次含淚乞求母親要和湘靈結婚時,不但仍遭到拒絕,而且還堅決不準倆人見面。直到白居易37歲時,在母親以死相逼下,才勉強和壹個姓楊的女子成了家,當時湘靈已33歲,可憐還是獨自壹人。
結束語
白居易寫作《長恨歌》時,是在婚前的幾個月之前。所以詩人在《長恨歌》中,借寫唐,楊倆人的愛情悲劇故事,實質是寄托著自已對於湘靈姑娘的內疚和思念。是自已真情實感的流露,所以才會如此的感人。尤其是詩的末尾四句: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可以說完全是詩人自已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