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書信傳遞的詩句

關於書信傳遞的詩句

1. 關於書信傳遞詩句

關於書信傳遞詩句 1.關於書信的詩句

落花時 納蘭容若 夕陽誰喚下樓梯,壹握香荑。

回頭忍笑階前立,總無語,也依依。 箋書直恁無憑據,休說相思。

勸伊好向紅窗醉,須莫及,落花時。 虞美人納蘭 愁痕滿地無人省,露濕瑯玕影。

閑階小立倍荒涼。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

薄情轉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紅箋向壁字模糊,憶***燈前呵手為伊書。

使青鳥兮銜書,恨獨宿兮傷離居。李白 西來青鳥東飛去,願寄壹書謝麻姑。

李白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有鷓鴣啼。

李璟 鴻雁向西北,因書報天涯。李白 書無鴻雁如何寄,腸斷催歸作麼回。

向子諲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 此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

晏幾道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陸遊 此情懷、縱寫香箋,憑誰與寄。

柳永 別來憑誰訴,空寄香箋,擬問前歡甚時更。歐陽修 香箋小字寄行雲。

纖腰非學楚,寬帶為思君。晁補之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 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歸燕,銜得雲中尺素書。

李白。

2.關於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1. 壹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唐代:陳玉蘭《寄外征衣》

我寄上壹封簡短的書信,信中每壹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淚,寒氣來到妳身邊的時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沒有?

2.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漢·無名氏《飲馬長城窟行》

呼喚童仆打開木盒,其中有尺把長的用素帛寫的信。

3.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唐·李冶《結素魚貽友人》

尺素像冰雪壹般潔白,結成雙鯉魚的模樣,要想知道心裏想的事情就要打開魚腹看書信。

4.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 《春望》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5.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

壹年壹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遊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麽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6.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唐·韓偓《家書後批二十八》

我寄的書信還沒有到但是我的心早就已經帶到,想念已經在孤城海岸頭。

7.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明·袁凱 《京師得家書》

綿綿的江水有三千裏長,家書有十五行那麽長。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

8. 去憑遊客寄,來為附家書。——唐·杜甫《得家書》

在外遊蕩給家中寄書信,返家就帶上家書。

9.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唐·杜牧《贈獵騎》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出處

10.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宋·陸遊《漁家傲》

流著淚面對這空白的書信紙,心中的思念之情怎麽能壹張紙就能表達出來的,當書信寄出再收到的時候,這已經是明年的事情了。

書信是相隔較遠,暫時見不到面的人們相互交流情感與思想的工具。書信擁有悠久的歷史且世界各國的人們都有使用。書信在人類的交流與溝通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今含義

1、指傳送書劄的使者。書指函劄,信指使人。

《晉書·陸機傳》:"我家絕無書信,汝能賫書取消息不?"

《南齊書·魚復侯子響傳》:"臣累遣書信喚 法亮渡,乞白服相見。"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六:"壹日,公廳肅客,有急足聲。喏雲:某知州府有書信,今且往某州下書,回途卻請回信。"

2、指信劄。

唐王駕《古意》詩:"壹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余鐫'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余執朱文,蕓執白文,以為往來書信之用。"

冰心《晚晴集·空巢》:"雖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們卻是書信不斷。"

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寫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端。

信件還可分為許多種類,如公函、私信、便函、家信、情書等等。

例句

錦字書:李白《久別離》詩:"別來幾春末還家,玉窗又見櫻桃花。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磋。

錦文:馮夢龍《掛枝兒·耐心》:"錦文織就,薄幸回顏。"薄幸,猶冤家,舊時女子對意中人的呢稱。

錦書:唐人劉兼《征婦怨》詩:"曾寄錦書無限意,塞鴻何事不歸來"

錦中書:唐耿湋(wei音圍)《古意》詩:"葉下統窗銀燭冷,含啼自草錦中書。"

家書:宋趙抃(bian音變)《聞嶺外寇梗》詩:"家書萬倍金難得,遠夢幹回路不知。"

家問:《周書·晉蕩公護傳》:"不期今日,得通家問,伏紙嗚咽,言不宣心。"

家報:李漁《蜃中樓·傳書》:"奴家還有壹封家報,妳可差個的當的差役,投到洞庭龍官。"

鄉書: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哭舍妹》:"鄉書甫啟讀末終,涕淚藉嫌素中。"

手劄: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詩:"手禮八行詩壹篇,無由相見但依然。"

手翰: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是以前狀,輒述鄙誠,眷惠手翰還答,益增欣悚"

手啟:《三國演義》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親母,時常饋送物件,必具手啟。徐母亦作手啟答之。"

3.關於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1、《京師得家書》明代:袁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釋義:

綿綿的江水有三千裏長,家書有十五行那麽長。

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

2、《秋思》唐代: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釋義:

壹年壹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遊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麽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釋義: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妳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釋義: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妳就繞著妳的郴山流得了,為什麽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4.古代有關用信件傳遞愛情的詩句

古代用信件傳遞愛情詩句如下:

《飲馬長城窟行》 漢 無名氏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結素魚貽友人》 唐 李冶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

《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秋思》 唐 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家書後批二十八》 唐 韓偓

四序風光總是愁,鬢毛衰颯涕橫流。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

《京師得家書》 明 袁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得家書》 唐 杜甫

去憑遊客寄,來為附家書。

今日知消息,他鄉且舊居。

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

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

二毛趨帳殿,壹命侍鸞輿。

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

涼風新過雁,秋雨欲生魚。

農事空山裏,眷言終荷鋤。

《贈獵騎》 唐 杜牧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漁家傲》 宋 陸遊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壹萬三千裏。

寫的家書空滿紙!

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裏。

《端州江亭得家書》 唐 李紳

雨中鵲語喧江樹,風處蛛絲飏水潯。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

《蝶戀花》 宋 趙令畤

尺素重重封錦字。

未盡幽閨,別後心中事。

佩玉采絲文竹器。

願君壹見知深意。

環玉長圓絲萬系。

竹上斕斑,總是相思淚。

物會見郎人永棄。

心馳魂去神千裏。

《蝶戀花》 宋 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

睡裏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沈魚,終了無憑據。

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5.形容書信傳情的詩句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流紅記》 唐時儒生於佑見禦溝中漂壹脫葉,拾起壹看,上有題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心想這壹定是宮人作的,因思成病。於是在另壹紅葉上題了兩句: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 他將葉丟進禦溝的上遊,讓它流入宮中。

後於佑寄食於貴人韓泳門館,韓泳待他很好,將宮中放出的宮女韓夫人許與於佑為妻。婚後韓夫人在於佑箱中發現題詩的紅葉,大驚,說這是她題的詩。

並說,她事後也在溝中拾得壹題詩的紅葉。拿出壹看,正是於佑所題。

二人認為這是紅葉為媒,壹時傳為佳話。

6.古代書信傳遞的古典有哪些

烽火傳軍情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黃耳傳書: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後比喻傳遞家信。

弄盞傳杯:弄:酒宴中戲弄;盞:淺而小的杯子;傳:傳遞,傳送。指酒宴中互相斟酒。青鳥傳信:青鳥:傳說中受西王母役使的神鳥,後借指傳遞信息的使者。比喻使者傳遞信息。

魚傳尺素: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壹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風箏通信 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制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於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事的勝利。

竹筒傳書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用竹筒傳書的故事。

竹筒傳書的故事,得從隋文帝開皇十壹年(590年)說起,那年十壹月,南方各地紛紛發生叛亂,為了平定叛亂,穩定江山,隋文帝緊急下詔,任命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前去討伐。

楊素率領水軍渡江進入江南,接連打了好幾個勝仗,收復了京口、無錫等地,士氣非常旺盛。於是,楊素壹鼓作氣,率領主力部隊追蹤叛軍,壹直追到了海邊。面對綿延的山脈和茫茫的大海,楊素壹面命令大部隊就地駐紮,壹面指派行軍總管史萬歲率領軍隊兩千人,翻山越嶺穿插到叛軍的背後發動進攻。

史萬歲率部猛進,轉戰於山林溪流之間,前後打了許多勝仗,收復了大片的失地。當他想把勝利的戰況向上級匯報時,卻因交通的阻絕和信息的不暢而無法與大部隊取得聯系。壹日,他站在山頂臨風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狀隨風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壹節竹子,把寫好的戰事報告裝了進去,封好後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幾天後,有壹個挑水的鄉人看到了這個竹筒,便打撈起來打開壹看,發現了史萬歲封在裏面的報告,便按報告上的提示將它送到了楊素手中。史萬歲壹去無音訊,不知生死,為此楊素正焦急不安,忽見鄉人送來報告,大喜過望,立即把史萬歲部隊接連取得勝利的戰況向朝廷作了報告。隋文帝聽到喜報,龍顏大悅,立即提拔史萬歲為左領軍將軍。然後,楊素率領大部隊,繼續乘勝追擊反隋散兵,沒用多久,就徹底平定了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