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玉華山記》宋.張緡 由宜君縣西南行四十裏,有山夾道而來者,玉華也。
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望之如爨煙,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鳳皇谷,則唐置宮之故地也。
今其尺垣只瓦無有存者,過而覽之,但見野田荒草而榛荊也。其西曰珊瑚谷,蓋嘗有別殿在焉。
珊瑚之北曰蘭芝谷,昔太宗詔沙門玄奘者譯經於此,其始曰肅成殿,後廢而為寺雲。中有石巖嶄然有成,下有鑿室,可容數十人,有泉懸焉,勢若飛雨;有松十八,環其側,皆生石上,高可十尋,端如植筆。
其西且南有崖曰駐鑾,其始入也,雙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處,若視甕。側有泉飛而下,如懸布,如噴珠,其名曰水簾。
稍北,有崖與泉,亦若是而差小焉。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與六人者來遊,乃相與坐石蔭松,聽泉而飲之。
已而,覽故宮以徘徊,問遺事於田老。方囂然不欲歸,而余與六人者,或有官守,或以事牽,其勢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然而,相視有不足之色。余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樂,奇偉之遊,常在乎窮僻之處,而去人跡甚遠,故必為野僧方士與夫幽潛之人所據而有也。
然幽潛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營之,惟佛老之說可以動人,故其徒常獨有力,而危亭廣廈,眺覽之娛,莫不為其所先也。夫以有唐之盛,窮天下之富,建宮於此,隨而廢沒,而杜甫乃其時人,過之且有悲傷之感,至或形於歌詩。
獨寺僧之徒,更相傳而不息,迄於今而尚存,則雖天下之力,亦有屈於此歟?以太宗之賢,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彌傳也;今問諸遺老,無所稱道。而彼玄奘者,特壹浮屠耳;然說者至為荒怪難知之語,以增大其事。
豈人之情常樂於放僻,而易忘於中正哉?又豈物之盛衰廢興亦各有時,而此特其盛時也歟?斯可為之嘆息也。若夫太宗之賢,天下之力,猶不能長有此也,則吾曹可以壹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留為恨哉。
然荒崖窮谷之崎危,廢宮頹址之蕭條,雖累歲月,未嘗有壹二人遊焉,而余與六人者同時而來,亦可謂之盛哉!六人者:余兄子堅、弟山徑,與太原石繼和公美,河東郎幾康伯,溫陵陳說君豫,西河冀上之冠卿也。壬申,熒陽張緡記。
譯文 由宜君縣向西南走四十裏,有山夾道而來,這就是玉華山。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裏有常年燃燒的山石,遠遠望上去(山上)如同有炊煙,但沒有人知道它來自哪裏。
野火谷的西面叫鳳凰谷,就是唐朝建造宮殿的舊地。現在連壹小段墻壹片瓦也沒有保存下來,經過那兒看,只見都是野田荒草,長滿了荊棘。
鳳凰谷的西面叫珊瑚谷,大概曾經有正殿以外的宮殿在那兒。珊瑚谷的北面叫蘭芝谷。
蘭芝谷的中間有塊高而險峻的天然巖石,下面有人工開鑿的石室,可容納數十人,有瀑布從高處垂落,就像從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棵松樹環繞在巖石的周圍,松樹都生長在石頭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著的筆。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駐鑾,我們剛進去的時候,看到雙壁高聳直立,如同削石而成,到了那個地方壹看,就像看到甕壹樣。
旁邊有泉水飛瀉而下,有的像懸掛的瀑布,有的像噴灑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簾。稍微向北,有崖與泉,也像這樣只是規模稍小點。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日,我和六個人壹同來遊玩,就壹起坐在松樹遮蔽下的石上,聽泉聲並品飲泉水。不久,遊覽前代的宮殿而流連忘返,向田間老人詢問舊事。
興致很濃鬧嚷嚷的不想回去,但我與這六人,有的居官守職 ,有的因為有事牽制,那情勢不能久留,就住了壹夜離開了。但是,大家互相瞅著都有不滿足的神色。
我對他們說:欣賞山林泉石的樂趣,奇特壯美的景觀,經常在那些荒遠偏僻、人跡罕至的地方,然而因為人跡罕至,所以壹定被雲遊的和尚、求仙的術士以及隱士壹類人占據並享有。但是隱士知道這些地方優美並喜歡它們,而他們的能力不足以經營這些地方,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學說、教義足以打動人心,所以他們的信徒經常獨來獨往並且有勇力,因而這些聳立的亭子、寬廣的大廈(的建造),登高覽勝的快樂(的享受),沒有不被他們搶先的。
憑借唐朝的強盛,耗盡天下的財富,在此修造宮殿,隨後就廢棄湮沒了,而杜甫就是那個時代的人,經過那兒尚且有悲傷之感,以致用詩歌表現出來。唯獨寺裏的和尚這類人,交替相傳而不停息,直到現在還留存下來,(這樣看來)即使擁有整個天下力量的帝王,也有不如這些和尚的地方麽?憑借唐太宗的賢能,使國家達到太平盛世的美好境況,(他的事跡)應該時間過得越長而流傳得越久;現在向老人詢問太宗的政績與往事,卻沒有聽到什麽贊揚的話。
而玄奘只是壹個和尚罷了,但是講述玄奘故事的人甚至用荒誕怪異的話,來誇大他的事。難道喜歡放誕偏邪是人之常情,而容易忘記中正之道嗎?又難道事物的盛衰興廢也各有它的時運,而這段歲月只是佛教的興盛時代麽?這真值得為此嘆息啊。
像唐太宗這樣賢能,擁有天下的能力,尚且不能長期擁有這些,那麽我們這些人可以看壹眼就滿足了,又何必因為不能長久地留在這兒而遺憾呢?但是荒涼幽深險峻的崖谷,廢棄倒塌蕭條的宮殿遺址,雖然過了很多年,沒有壹兩人來這裏遊玩,而我與六人同時而來,也可稱得上是盛事了。
2. 遊東坡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遊東坡
陸遊
十九日早,遊東坡。自州門而東,岡壟高下,至東坡則地勢平曠開豁。東起壹壟頗高,有屋三間。壹 *** 曰“居士亭”,亭下面南壹堂頗雄,四壁皆畫雪。堂中有蘇公像烏帽紫裘橫按筇杖是為雪堂。堂東大柳,傳以為公手植。正南有橋,榜曰“小橋”,以“莫忘小橋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無渠澗,遇雨則有涓流耳。舊止片石布其上,近輒增廣為木橋,覆以壹屋,頗敗人意。東壹井曰“暗井”,取蘇公詩中“走報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齒,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與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覽觀江山,為壹郡之最。
十九日早晨,在東坡遊玩。從州門向東,岡壟高低,到蘇東坡則地勢平曠開朗。東起壹塊高地很高,有三間屋子。壹處壟頭昂起,稱為“居士亭”,亭下面向南壹間屋子很雄偉,四壁都畫雪。堂中有蘇東坡像,戴著黑帽穿著紫皮大衣,橫按竹杖,這就是雪堂。堂屋東面有壹棵大柳樹,傳說認為是東坡親手種植。正南面有座橋,上面寫“小橋”,因“莫忘小橋流水”的句子命名。其下最初沒有渠道,遇到下雨就有涓涓的細流淌出。原來只是壹塊石頭放在它上面,最近就增加修了壹座木橋,上面蓋了壹所屋子,很有些衰敗感覺。東面有壹口井,稱為“暗井”,出自蘇東坡詩中“走報暗井出”的句子。泉水冰涼使牙齒感到寒冷,只是不很甜。又有壹座“四望亭”,正與雪堂相對。在高山上,縱觀山河,是壹郡中(風景)最好的地方。
3. 墻的古文意思墻qiáng[名]
(1) (會意。從嗇,從土。“嗇”有節儉收藏的意思。壘土為墻,意在收藏。本義:房屋或園場周圍的障壁)
墻,垣蔽也。——《說文》
無逾我墻。——《詩·鄭風·將仲子》
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
止如堵墻。——《尉繚子·戰威》
老翁逾墻走。——唐·杜甫《石壕吏》
(2) 又如:墻闕(院落;門庭);墻宇(房舍,住宅;喻指人的氣度);墻籬(藩籬,籬笆);墻東(比喻隱居不仕,以避亂世);土墻;圍墻
(4) 門屏
而在蕭墻之內也。——《論語·季氏》。按:蕭墻之內,指國君塞門之內,喻內憂
(5) 又如: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
(6) 古代出殯時柩車上覆棺的裝飾性帷幔]。如:墻合(即官懸);墻柳(出殯時覆蓋在柩車上的裝飾性帷幔)
4. 求翻譯 文言文這兩句話出自曾鞏《瀛州興造記》,以下是譯文,後附《瀛州興造記》全文及其詳細註釋和譯文,均為原創,供妳參考。
原句 1、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 2、公開示便宜 使有攸處 遂行倉庫 經營蓋障。
譯文 1、(其余)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舊貌(原先的樣子)。 2、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
註釋 詳見後附部分的詳細註釋。 附錄: 瀛州興造記 曾鞏 原文 熙寧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壞城郭屋室,瀛州為甚。
是日再震,民訛言大水且至,驚欲出走。諫議大夫李公肅之為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曉,訛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公開示便宜,使有攸處,遂行倉庫,經營蓋障。
雨止,粟以石數之,至壹百三十萬,兵器他物稱是,無壞者。初變作,公命授兵警備,訖於既息,人無爭偷,裏巷安輯。
維北邊自通使契丹,城壁樓櫓禦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為故。公因災變之後,以興壞起廢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請於朝,力取於旁路之羨卒,費取於備河之余材,又以錢千萬市木於真定。
既集,乃築新城,方十五裏,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
先時,州之正門,弊在狹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
周而覽之,聽斷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廩,貨有深藏,賓屬士吏,各有寧宇。又以其余力為南北甬道若幹裏,人去汙淖,即於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積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工;其竹葦木瓦之用,積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
蓋遭變之初,財匱民流,此邦之人,以謂役巨用艱,不累數稔,城壘室屋未可以復也。至於始作逾時,功以告具。
蓋公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如是之敏。事聞,有詔嘉獎。
昔鄭火災,子產救災補敗,得宜當理,史實書之。衛有狄人之難,文公治其城市宮室,合於時制,詩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敗,與鄭之火災、衛之寇難無異。公禦備構築不失其方,亦猶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從父兄適與軍政,在公幕府,乃以書來,屬予記之。予不得辭,故為之記,尚俾來世知公之嘗勤於是邦也。
註釋 1、《瀛州興造記》:曾鞏,生於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舉進士,任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
英宗時為實錄檢討官。神宗二年(1069)出為越州通判,轉知齊州、滄州等地。
元豐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為史館修撰。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壹,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其古文理論主張先道而後之,其文自然淳樸,不甚講究文采,但講究法度。
曾鞏的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為議論文和記敘文,風格古雅平正,章法嚴謹,長於說明。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代表作有《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論歷代治亂得失,感慨深切。
《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傾吐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文風質樸,縱橫開闔。《宋史?曾鞏傳》評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
卓然自成壹家,可謂難點”。曾鞏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詩,現存詩400余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樸,與其文似。
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成就最高,如《西樓》、《城南》、《詠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鮮明,稱得上宋代近體詩中寫景佳作。曾鞏所作《瀛州興造記》記述了古瀛州熙寧六年七月大地震後的修建情況,其文敘而嚴謹,樸實無華,是研究河間歷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曾鞏曾鞏任滄州知州。此前曾鞏先後在齊、襄、洪、福等許多地方任知州,頗有政聲。
曾鞏在來滄州任職之前就對河北,特別是滄州壹帶的百姓給予了殷切的關註。那是在熙寧元年(1068)的時候,河北數十州連續發生地震,樓宇、民居大多倒塌,死傷的人很多。
受災最嚴重的是瀛州(今河間)壹帶。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發生了水災。
當時還在京都的曾鞏作《救災議》,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規大力扶持災民生產自救的建議。當時,曾鞏的壹位堂兄在瀛州任職,曾鞏通過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災的情況,寫了《瀛州興造記》,記述了瀛州知州李肅之在大地震時的救災表現。
當時,瀛州發生地震,謠言四起,民眾驚恐欲逃。知州李肅之派人到各處安撫勸解,制止了傳言。
他命令軍隊加強警備,維持治安。結果,全城“人無爭偷,裏巷安輯。”
地震之後,又下起了大雨,糧食物資暴露在外面。李肅之親自指揮查看,使糧食物資得到妥善處理。
曾鞏的文中說,李肅之“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由於曾鞏的推介,李肅之受到了朝廷嘉獎。
讀曾鞏的《瀛州興造記》,我們看到了李肅之這樣恪盡職守的官員形象,也看到了河間人民在災難到來時,由壹開始的慌亂,到後來的理智守法的表現,看到了這個詩書傳承之地,百姓們的文明素質。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河北連續發生了嚴重的地震,河南開。
5. 欄詩文言文原文及翻譯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壹首北朝民歌,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南朝的《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木蘭詩》講述了壹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戰鬥的精神。
譯文
嘆息聲壹聲接著壹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麽?問木蘭在惦記什麽?(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麽,也沒有在惦記什麽。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征兵,那麽多卷征兵文冊,每壹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裏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木蘭詩原文及翻譯。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麽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裏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壹起打仗的夥伴,夥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壹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註釋
1.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
2. 當戶(dāng hù):對著門。
3.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麽。
憶:思念,惦記
6. 軍帖(tiě):征兵的文書。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6. 黃庭堅的《次韻梨花》翻譯次韻梨花
宋-黃庭堅
桃花人面各相紅,不及天然玉作容。總向風塵塵莫染,,輕輕籠月倚墻東 。
1.詩名:次者,不及之意。梨者,犁的通假字。“次韻梨花”即“次雲犁花”,其意為次等人沾花惹草。
2.“桃花人面各相紅,不及天然玉作容”。花季少女美不勝收,上等之人當以事業為重。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此謂也。
3.“總向風塵塵莫染,,輕輕籠月倚墻東 ”。把握自我莫染風塵,牽正日月自強不息。
以上簡答粗略,不到之處還請自我完善。
草根道人
7. 東癡先生傳文言文翻譯《東癡先生傳》譯文:
先生初名元善,字長公,因仰慕嵇叔夜的為人,就改名叫徐夜,字嵇庵,又字東癡。世世代代都是濟南郡新城縣人。徐先生的曾祖父是守吾公徐準,明朝萬歷年間考中的進士,做官做到了雲南布政使。當時有“山東四君子”的說法,守吾公就是這四君子中的壹個。東癡先生是我的叔祖也就是有考功職銜的季木先生的外孫,年少時在外祖家讀書,受外祖家風氣熏陶,從束發(十五歲左右)起就擅長寫詩,受到外祖季木先生的喜愛。二十九歲時,遭逢社會動蕩(指清兵入侵壹事),母親在混亂中死去,於是放棄了在學校學習以應對科舉的事,在系水東岸隱居。住著幾間茅屋,以蘆葦做墻,以艾草為席,座位上凝滿了灰塵,而先生坦然自若。順治辛醜年(1661年),到錢塘遊玩過壹次,經過孤山,拜訪林和靖故居,又渡過浙江,溯流而上到了桐廬,登上嚴子陵釣臺,在謝臯父墓前祭奠壹番,徘徊良久,賦詩而返。又過了十三年,也就是康熙癸醜年(1673年),因赴老友的約會,往西遊覽宛鄧壹帶,回來後就不再外出。到了康熙戊午己未間(1677年到1678年),有詔令尋求隱居的高士,高士們都像魚鱗壹樣密密麻麻地聚集到京城。主管部門打算讓東癡先生應詔,先生以年老多病堅決推辭了。
先生年少時寫文章,受到《史記》、《漢書》、《莊子》、《離騷》的影響,擅長寫哀艷(指淒切而華麗)之辭;寫的五言詩與陶淵明相似,巉刻(指詩文風格清峭瘦硬)之處更象孟郊。中年以後,在田廬隱居,與社會遠遠地隔絕,喜歡描寫山林河湖的樂趣,稱道農家生活的情致,都是些世外之語,儲光熹、王維以下的詩人難以企及。康熙癸醜(1673年)年春,我與已故的西樵、東亭兩位兄長到他住的地方拜訪,看到他住的是三間老屋,雨下時間長了就漏水,像要倒塌的樣子。我就給新城縣令寫了封信,信中說:以前元道州(元結,字次山,曾任道州刺史)推薦處士張季秀,請縣官給張季秀建造十多間草房,給他幾十畝水田,免除他的徭役,從而叫士人知道廉恥。又,楊君謙《蘇談》壹書中記載中峰和尚的草堂,說馮海粟和泥,趙松雪(趙子昂)搬運,中峰塗泥墻壁,吳地人到今傳為美談。如今徐先生並日而食(指三兩天才能得到壹天的糧食),簞瓢屢空(指家中常常斷糧),所住的壹畝地,與蓬藋鼪鼯***有。先生如果能登門拜謁,捐助修建草堂的資財,繼元次山、馮海粟、趙松雪三君子之後,也是壹個佳話。
又過了十年,先生七十歲了,更加貧窮。我在京城多次寄信給他,向他索要他的詩稿,先生每每謙遜地推辭。只好就我的書箱中所藏的二百余首詩刻印了。東癡先生本來是可以流傳千載的人啊,流傳他的詩,就是為了流傳他的人啊。又過了二年,他去赴朋友之約,死在了德安。
東癡先生形貌瘦削而精神清朗,望上去就像溪畔之松、驚露之鶴,他的書法與虞永興(即虞世南,因賜爵永興縣子,因稱 “虞永興”)相似,他在村裏與我們兄弟交往得尤其好,因而記下他的大概情形。
漁洋山人王士禛撰
8. 文言翻譯《登西臺慟哭記》全文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魯郡公在南劍州地方設立辦事機構,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軍在他麾下。明年,在漳江邊上與他分手。又過了壹年,公因事路過張睢陽廟和顏杲卿駐軍處常山壹帶,慷慨悲歌,後來終於沒有辜負自己的諾言,追隨諸先烈遊於黃泉。如今他的遺詩都留在人間,可以為證。
我自恨自己壹死之後只能空著兩手與魯郡公相見於地下,幸而還偏偏記得與他分別時的言語,每當想到這些情景時,就會在夢中重溫壹遍。有時遇到山水林池臺榭及雲霞草木,與我們分手時的情狀恰巧想像時,就令我徘徊留連仔細察看,悲痛異常而不敢哭泣。又過了三年,我經過吳縣——吳縣是公早年辦公的府治所在地,對著姑蘇臺第壹次為魯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後,我再次在越王臺哭他。又五年之後即今天,我在嚴子陵釣臺又設祭大哭。
昨天,我與友人甲、乙及丙四人相約,第二天聚會。中午,雨還沒停,我們在江邊雇了條船;然後上岸,瞻仰嚴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邊僧房內休息。但見壞墻枯井,好像進入墳墓當中。回到船中,與船夫壹道置辦了祭祀用具。過了壹會,雨停下,我們登上西臺,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後下拜,跪下行禮。祝誦完畢後,又大哭三聲,然後再下拜,起立。這時我又想起自己年輕時,經過這裏壹定要來祠堂瞻拜。起初來的時候,是跟隨先父壹起來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對山河大地,風雲人物,依戀不舍,如有所失。於是又對著東方哭拜不止。這時,有雲從南邊飄來,陰濕郁結,雲氣罩住了林木,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氣氛。我用竹如意敲著石塊,制作了楚歌來招他的魂,歌詞是:“魂靈啊,妳早上要飛往何方?晚上歸來時,關塞壹片昏黑。妳化為朱鳥雖然有了嘴,卻能吃到什麽?”歌畢,竹如意與石塊俱已碎裂了,於是大家就相對感嘆。我們又登上東臺,把青石撫摸壹遍,然後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過而感到驚奇,說:“剛才有巡邏船在此經過,我們何不移舟別處?”因此就搖船到河中心,設酒舉杯相勸,各自作詩來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飛風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裏又寫詩懷古。到了明天,風雪更大了,我就與甲在江邊分手,僅與丙兩人壹同歸去。走了三十裏,又隔了壹夜方始到家。
這以後,甲寄來書信與賦別的詩歌,信中說:“這天風急浪高,船夫拼命搖櫓,耽擱了很久才渡過河。過河之後,真疑心有神靈在暗中相助,以顯示這次聚遊的偉觀。”我說:“唉!自從阮籍死後,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沒有哭聲了。這事是否有神靈相助當然不能確知,但這次聚遊確實是件壯舉。我們僅能賦詩作文來表達情懷,實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經想模仿司馬遷作《秦楚之際月表》的體例作《季漢月表》。現在也許沒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後代人壹定會了解我的用心。這裏我應當把此事記下來,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將來把它附在記載季漢事跡之後。
今天是先父登嚴子陵釣臺後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臺這年是乙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