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霽
山雀松,梅粉柔。
丹清有約,千年指白頭。
給…作註解
①山鳥:指白頭翁。可惜:矜持自負。
趙霽(1082—1135),即宋徽宗,宋代畫家。他在位期間,政治黑暗腐敗,生活奢靡,勒索百姓錢財,激化社會矛盾。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汴京城,他和兒子趙桓被擄到北方。紹興五年(1135),死於吳國成(今黑龍江依蘭)。他是壹個多才多藝的畫家,熱愛書畫,和書法家黃庭堅壹樣,創造了自己的“瘦金體”。他擅長畫花鳥,色彩均勻,濃艷典雅,造型生動細膩,深受黃、等畫家的影響。東塘說他:“惠宗愛畫,作花鳥、石、人物,入妙品,作墨花鳥石,偶有神往。”歷代皇帝都會畫畫,惠宗也能做到最好。“他擴建宮廷畫院,培養繪畫人才,命人編纂《宣和樸樹》、《宣和畫譜》,收集歷代書畫,編成《宣和瑞蘭集》,為宋代書畫藝術的繁榮發展作出了壹定的貢獻。現存作品有《梅拉的鳥》、《芙蓉的金雞》、《聽歌》、《祥龍的石頭》等。有些可能是研究院的人做的。
根據對現有文物的考察,最早寫題畫詩的是趙霽。在趙霽以前的題畫詩中,只有畫被用作詩歌的對象,它們被題寫在畫卷的開頭和結尾,或者寫在單獨的紙上。趙霽選擇畫面的留白,以薄金題寫詩句,為畫意所用,真正將詩、書、畫三種藝術融為壹體,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形成統壹的藝術整體。這不僅把中國的題詩創作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也把中國畫藝術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從此,中國的詩、書、畫以三位壹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趙霽的藝術實踐極具審美價值和歷史意義,在中國詩、畫、書法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趙霽的這首自題詩是打開畫家心靈的壹把鑰匙,也是欣賞梅拉鳥類的壹把鑰匙。詩的前三句直接描述了畫面上的花鳥。屏風上的白頭翁,歇息在臘梅芬芳的枝頭,自由安詳,無憂無慮,又有些自負。畫不能表現“鳥鳴”的聲音和內容,而趙卻用“憐而逸”的詩句來補畫,描寫白頭翁洋洋得意的神情,讀者仿佛聽到了它的歌聲。屏幕上臘梅正在綻放,粉色的蕊露在外面,擺弄著它溫柔的姿態,散發出清新的香味。詩人用“農”字形象地傳達了蠟梅的魅力。
詩的後半部分源於鳥名“白頭”。古詩“白頭偕老”(潘嶽《金谷詩話》)表達了朋友之間忠貞不渝的友誼,這種友誼將會持續到永遠。“丹青”是古畫中常見的顏料。因為顏色不易消亡,是友誼和忠誠的隱喻。阮籍《詠懷詩》:“丹青有智,相忘不了”。趙季雲把阮籍的詩變成了詩,說朋友們許下了堅定的諾言,於是他指著白頭翁,表達了自己千百年不變的心。全詩巧妙地運用雙關語來表達其在梅拉山畫鳥圖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