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梨園國潮之地方曲種

梨園國潮之地方曲種

?

說到戲曲京劇、楚劇、漢劇、黃梅戲等等都讓人們喜聞樂見,但相對來說我比較更鐘於地方曲種,說到地方曲種要數仙桃人的花鼓戲了,這些曲種來源於民間,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說到壹輩的60後、70後壹代,都是受過傳統戲曲的影響。記得小時候文化館裏總會聽到傳統藝人表演評書、戲曲類節目。據《沔陽州誌》載,沔陽花鼓以壹種戲曲形式出現在民間藝術舞臺上,是在1796——1820年的清代嘉慶年間。沔陽花鼓戲發源於沔陽通順河壹帶和襄河壹帶,形成於沔陽、天門地區。

而沔陽花鼓戲卻是最受當地人喜聞樂見了。最常見的是村與村之間的某處場地上會搭起戲臺,男女老少都攜帶上小椅凳,不辭辛勞地趕到那去看大戲,可見大家對戲的鐘愛程度,不僅僅是湊熱鬧,可能是更多地與戲中人物悲歡離合的情感而***鳴。

每當壹個大幕拉下之時,觀眾感知的是主人公的情感發展的曲折過程,讓他們揪心或時哭時笑,得到情感的施放,看來這也許就是演員的藝術魅力所在。

仙桃花鼓戲的唱腔主要來源於當地的沔陽民歌,小曲和漁鼓、道情音樂。很多唱腔滲透著民歌音調、有些仍保留著民歌原形,同時也吸收了某些越劇、漢劇、沙灘小曲的音調和曲牌,豐富了本劇種的唱腔、其聲腔有高腔、圻水、打鑼、四平四大主腔和九十多種小調、戲劇臺詞不用韻白、而是采用當地人民的口頭語、歇後語、具有主動、明快、黝默的藝術風格。

如原沔陽花鼓戲團的知名藝人程蘭亭琢磨的"六步″、"八段"、"十神"的摘花表演、形象地表現看、聞、聽、摘、刺、攀、打、放、紮等姿態。記得少時對於《站花墻》戲曲的印象蠻深,裏面的摘 花表演更是活靈活現,現在看來這舞臺上的表演真是融合了藝人的百般技巧。

有時壹種高超的表演能夠獲得觀眾心靈上的高度感知與認可。

摘花是荊州花鼓優秀傳統戲《站花墻》中的壹種表演特技,是這折戲中的表演精華所在,具有荊州花鼓戲的藝術特色。名老藝人程蘭亭十四歲開始學藝,在六十多年的藝術實踐中,他除了在其它藝術上有所造詣外,摘花藝術是他的壹絕。 後來又有漢川縣田二河的壹個很有聲望的文人,看了他表演的摘花後,寫下壹副“蘭香十裏路,亭茗壹朵雲”的對聯,來贊美他的高超技藝。

這種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塑造人物講究真實,敢於突破、不拘壹格、極大地豐富了劇種的表現力,表現了沔陽花鼓戲的藝術特色而獲得當地老鄉的鐘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