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夏天古詩最好的10首

夏天古詩最好的10首

1、幽居初夏。2、別儲邕之剡中。3、江夏別宋之悌。4、江村。5、夏夜追涼。、觀刈麥。7、晚晴。8、山亭夏日。9、四時。10、采蓮曲

1、幽居初夏

宋代:陸遊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壹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午甌茶。

譯文:

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樹陰下小徑幽幽。

湖水滿溢時白鷺翩翩飛舞,湖畔草長鳴蛙處處。

新茬的竹筍早已成熟,木筆花卻剛剛開始綻放。

當年相識不見,午時夢回茶前,誰人***話當年?

2、別儲邕之剡中

唐代:李白

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裏香。

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

譯文:

向妳打探問去剡中的道路,妳舉手示意遙指東南方的越地。乘船由揚州而南下,長長的流水壹直通向會稽。

溪水清澈,掩映著叢叢綠竹,水明凈如鏡,映著荷花的倒影,傳出陣陣清香。與君辭別前往天姥,抖盡石塵我將高臥於秋日的霜露之中。

3、江夏別宋之悌

唐代:李白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

人分千裏外,興在壹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

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

譯文:

楚地之水清澈見底,似若空無,直與遠處的大海相連。妳我將遠別於千裏之外,興致卻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

谷鳥天晴時不停地鳴叫,江岸之猿卻向晚而哀號。我壹生從不流淚,現在卻泣涕不止。

4、江村

唐代:杜甫

清江壹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譯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裏,村中的壹切都顯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白鷗相親相近,相伴相隨。

老妻正在用紙畫壹張棋盤,小兒子敲打著針作壹只魚鉤。只要有老朋友給予壹些錢米,我還有什麽奢求呢?

5、夏夜追涼

宋代:楊萬裏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譯文:

夏天的中午,天氣炎熱,想不到夜晚還是那麽熱。打開門,到月光下去站壹會兒吧。

這時,遠處的竹林和樹叢裏,傳來壹聲聲蟲子的鳴叫,壹陣陣清涼的感覺也迎面飄來。可是,這並不是風,或許就是大自然寧靜的涼意吧?

6、觀刈麥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農家很少有空閑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夜裏刮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

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水,相互跟隨著到田間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他們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梁上烤曬著炎熱的陽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又見壹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

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壹個破筐。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因為繳租納稅,家裏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饑腸。

現在我有什麽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壹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余糧。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7、晚晴

唐代: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註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譯文:

壹個人深居簡出過著清幽的日子,俯瞰夾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飽受雨水的浸淹,終於得到上天的憐愛,雨過天晴了。登上高閣,憑欄遠眺,天高地迥,夕陽冉冉的余暉透過窗欞。越鳥的窩巢已被曬幹,它們的體態也恢復輕盈了。

8、山亭夏日

唐代: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壹院香。

譯文:

綠樹蔥郁濃陰夏日漫長,樓臺的倒影映入了池塘。水精簾在抖動微風拂起,滿架薔薇惹得壹院芳香。

9、四時

魏晉:陶淵明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

譯文:

隆冬過去,壹泓春水溢滿了田野和水澤夏天的雲變幻莫測,大多如奇峰驟起,千姿萬態秋月朗照。

明亮的月光下,壹切景物都蒙上了壹層迷離的色彩冬日高嶺上壹棵嚴寒中青松展現出勃勃生機。

10、采蓮曲

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壹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