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淺析徐渭大寫意花鳥畫風及美學主張

淺析徐渭大寫意花鳥畫風及美學主張

淺析徐渭大寫意花鳥畫風及美學主張

 導語:徐渭大寫意畫風的形成與他坎坷的人生經歷有關,也受到明代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我來分析徐渭大寫意花鳥畫風及美學主張,希望對妳們有幫助。

  [摘要] 明代畫壇奇才徐渭將詩、書、畫融為壹體,以狂草筆法入畫,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滿腔憤懣和激蕩難平的心緒,作品凝結了他孤獨落魄的人生經歷,形成個性鮮明、狂放奇崛的藝術風格,開創了中國花鳥畫大寫意畫風,並對後世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徐渭;大寫意;花鳥畫;美學主張

 明代畫家徐渭有著不同尋常的孤獨落魄的人生經歷,他憑借特有的藝術才華,以酣暢淋漓的筆墨,開創了中國花鳥畫大寫意畫風,將文人畫以畫為寄、抒寫真性情的追求發揮到了極致,並且不同於以往文人畫的文雅、含蓄、靜、淡泊,形成了汪洋恣肆、狂放灑脫的筆墨風格,成為明代繪畫革新的代表。

  壹、狂放潑辣的大寫意畫風

 徐渭可謂明代畫壇的壹位藝術奇才,自幼聰慧,才華橫溢,詩文、書法、繪畫皆有突出成就。但壹生坎坷,命運悲慘,半生奮鬥,終與仕途無緣,空有才華,托足無門。晚年以書畫維持生計,窮困潦倒。多舛的命運使他傷痕累累,孤獨憂憤,他借詩文書畫宣泄自己倍感壓抑的情感和無法施展抱負的痛苦。從他不拘壹格的形式和充滿張力的筆墨中,可以感受到他胸中的積郁和滿腔憤懣。他把這壹切都融入到他的詩文書畫中,形成了個性鮮明、情感強烈的獨特風格。

 徐渭大寫意畫風的形成不僅與他坎坷的人生經歷有關,也受到明代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明代後期,社會矛盾不斷加劇,思想文化領域也呈現出新的變化,尤其是陽明的“心學”思想受到推崇,文化思想領域沖破了程朱理學和封建文化的束縛,重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追求表達自我真情,成為明代中期以後的美學思潮,也成為文人和畫家所信奉的美學趨向。這種具有叛逆精神和崇尚表達真性情的藝術風尚,也影響了徐渭的繪畫思想基礎。

 徐渭的水墨寫意花卉還註意吸收借鑒前人的經驗,對陳淳的寫意花卉,粱楷的水墨減筆,林良的粗筆,以及倪瓚的簡逸等,都研習揣摩,融會貫通,集眾家之所長,又不為傳統所囿,自成壹家。

 徐渭在明代重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的社會思潮影響下,集前人之所長,變革古人的正統畫風,以他全面深厚的學識修養和非凡的藝術才華,加之他坎坷的身世遭遇和憤世嫉俗、孤獨狂傲的內心,最終融合為他狂放不羈、汪洋恣肆的大寫意花鳥畫風。

  二、詩書畫結合的繪畫創作

 徐渭學識修養豐富深厚,多才多藝,詩文書畫樣樣俱佳。《明史文苑傳》記載徐渭“天才超軼”,十幾歲時就仿楊雄文章《解嘲》作了《釋毀》壹文。其文學功底非常深厚,詩文、戲劇都有很高造詣,詩歌創作以七律、七古見長,明代“公安派”領袖袁宏道對其詩文大加贊賞,稱其“明代第壹詩人”。戲劇方面,徐渭是明代中後期影響最大的雜劇作家,創作了雜劇《四聲猿》,被譽為“天地間壹種奇絕文字”。還著有研究宋元南戲的《南詞敘錄》,是我國最早研究宋元南戲的專著。

 徐渭在書法方面造詣精深,他的'書法成名早於繪畫,自評其書法為第壹,有“吾書第壹,詩二,文三,畫四”之言,在《題自書壹枝堂貼》跋文中說:“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書,此言亦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其書法學習張旭、懷素、蘇軾、米芾等,集諸家所長,受米芾影響最大,尤以草書最佳,最具個性特色。徐渭的草書運筆超脫,狂放不羈,字形大小參差,渾然天成,筆墨恣肆,章法縱橫瀟灑,草書也是他內心情感的宣泄。

 由於徐渭有著豐富深厚的學識修養,在繪畫創作上詩文書畫互相滲透,相得益彰,將文人畫的抒情性和筆墨情趣發揮得淋漓盡致,形成了其繪畫的藝術個性。

 其壹,詩畫結合,緣物抒情,盡情宣泄胸中郁憤之氣。徐渭畫作上常常題詩,從而深化了畫的意境和思想內涵,詩情畫意融為壹體。最為人們熟悉的《墨葡萄圖》以墨為色,濃墨淡墨隨意交織,墨線勾畫出的葡萄枝條紛繁披下,幹濕濃淡、大小不壹的墨塊表現出葉片,其間以墨點隨意點染出幾串疏密相間、濃淡相融的葡萄果實,晶瑩剔透、新鮮欲滴。畫面上方以草書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詩畫交融,珠聯璧合,相互映襯,抒發了半生落魄、命運坎坷的悲哀,宣泄了懷才不遇、托足無門的孤憤。《榴實圖》以大寫意的筆法畫出壹只飽滿且已綻裂的石榴,上有狂草自題詩:“山深熟石榴,向日便開口;深山少人收,顆顆明珠走。”同樣以題詩增強畫面寓意,借題發揮,表達自己空有才華,無人賞識的郁悶。不僅使畫面構圖完整,更以題詩寄情寓意,意味深長。徐渭以詩畫結合直抒胸臆,不僅表達對命運不公的憤懣,還有對明末黑暗政權的諷刺和對民眾的同情。《黃甲圖》中題詩“稻熟江村魚正肥,雙鰲如戟挺青泥;若教紙上翻身看,應見團團董卓臍。”暗喻橫行壹世的正是如東漢奸臣董卓之流。在《墨花圖卷》中題詩“老夫遊戲墨淋漓,花草都將四時雜;莫怪畫圖差兩筆,近來天道夠差池。”大膽指責明代政權。

 其二,突破了傳統文人畫的題材局限。《雜花圖卷》是他長卷水墨大寫意花卉傑作,其間牡丹、石榴、菊花、荷花、梧桐、芭蕉、紫藤、梅花、水仙、南瓜、豆角、葡萄、竹枝等,四季花果樹木13種。使花鳥畫的題材大大拓展,無論清淡幽雅的梅蘭竹石,還是平凡普通的四季花果,都成為他個性和激蕩難平的胸臆的物化。

 其三,以狂草用筆融入大寫意筆法,氣勢奔放,豪邁瀟灑。將草書筆法融入花鳥畫,正是徐渭狂放奇崛畫風的特點之壹。元代畫家趙孟大力提倡“以書入畫”,為文人畫家所接受,明代之前主要以楷書、隸書、行草入畫,至明代後期更為提倡以草書入畫,認為草書的書體更富於變化,更具有表意能力,也更為文人畫家青睞。他的《雜花圖卷》便以狂草筆法入畫,筆墨淋漓瀟灑,以疏密、濃淡、疾徐、抑揚的構圖和筆墨,形成起伏跌宕的韻律節奏。徐渭深知書畫相通的道理,並認為寫意畫的發展得益於草書,他曾說:“蓋晉時顧、陸輩筆精,勻圓勁凈,本古篆書家相形意,其後張僧繇、閻立本,最後乃有吳道子、李伯時,即稍變,猶知宗之。迨草書盛行,乃始有寫意畫,又壹變也。”他也自認為其寫意花鳥畫得之於自身書法修養,草書的寫意性與大寫意相得益彰,使他的寫意花鳥畫具有了大刀闊斧、縱橫自如、沈雄健拔的特色,書畫相濟,將水墨大寫意花鳥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代張岱在《跋徐青藤小品畫》中說:“今見青藤諸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媚躍出,與其書法奇崛略同。昔人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余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道出了徐渭書畫的***通性。

  三、“不求形似求生韻”的美學主張

 徐渭沒有專門的繪畫理論著作,其美學主張散見於他的詩文題跋和各種評論中,也體現於他的創作實踐中。徐渭的藝術創作重視抒寫性情,他筆下的形象都飽含著他的痛苦和滄桑,他的繪畫、詩文、書法創作,無不流露著他內心的孤憤和情感的率真。

 徐渭強調藝術的獨創性。明代後期,印刷出版業開始發達,各種畫譜紛紛出現,如梅譜、竹譜、翎毛譜、石譜等,徐渭不願創造力因此受到束縛,《題畫梅》壹詩正體現了他對獨創性的重視:“從來不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且看千萬樹,東風吹著便成春。”“從來不看梅花譜”並非完全排除前人優秀傳統,而“信手拈來自有神”與徐渭的“不求形似求生韻”異曲同工。

 徐渭追求“不求形似求生韻”“舍形而悅影”的美學主張,“不求形似求生韻”體現了他對藝術造型的觀點,由此也更強調了繪畫的寫意性。“世間無事無三昧,老來戲謔塗花卉,騰長刺闊臂幾枯,三合茅柴不成醉。葫蘆依樣不勝揩,能如造化絕安排,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拔皆吾五指栽。胡為乎,區區枝減而葉裁?君莫猜,墨色淋漓雨拔開。”(《畫百花卷與史甥》)從中可見徐渭的創作主張和創作手法。寫意畫不是“枝減葉裁”,也不能“葫蘆依樣”,而要“能如造化絕安排”,徐渭以自然造化為本,不求形似,但得氣韻。他筆下的葡萄、石榴、花果、瓜豆、魚蟹等等,都不追求形似,但栩栩如生,生機勃勃,形象簡潔概括,氣韻生動,信筆揮灑,淋漓酣暢,橫塗豎抹,渾然天成。“筆有未到而意已足,形有不備而神已全”。徐渭不是僅關註自然物象的外在形象,而是更註重於物象內在的本質和精神內涵,以及創作主體的內心世界和個性意趣的抒發。不僅傳達出物象的神韻,也達到了文人畫追求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最高境界。

 徐渭的詩文及書畫評序中,有他關於藝術形象的美學觀點,如對“影”的認識,可參看他的畫竹詩《寫竹贈李長公歌》:“山人寫竹略形似,只取葉底瀟瀟意。譬如影裏看叢梢,那得分明成個字。”可見在繪畫中善於表現“影”;還有在觀畫中欣賞“影”,在《夏圭山林圖卷》題跋中,評價夏圭“蒼潔曠迥,令人舍形而悅影。”贊夏圭山林圖能使觀者忘掉山林之形而獲得山林影的美感享受。徐渭還強調“本色”,創作要見“真性情”,要直抒胸臆,這些也都成就了他的大寫意畫風。

 徐渭把宋元文人畫理論中強調書寫主觀意趣的傳統與明代後期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吸取宋元文人畫及粱楷、林良、陳淳等人的長處,將狂草筆法融入大寫意,以狂怪奇拙的形態,突破了題材的局限,作畫常常隨性所至,信手拈來,跌宕跳躍,脫略形似,並以墨氣淋漓滋潤的潑墨,盡情表達了他內心壓抑悲憤的強烈情感。他開創了花鳥畫大寫意畫風,完成了寫意花鳥畫技法的變革,使其後的花鳥畫家為之膜拜,如石濤說“青藤筆墨人間寶”,鄭燮說 “奇哉,造物無不有畫工獨出青藤手。青藤作畫能通神……”並說自己願為“青藤門下牛馬走”。後世畫家朱耷、石濤、揚州八怪的家及海派畫家,直至現代齊白石、李苦禪等人,無不受到他的影響,從中可見徐渭的創造力和大寫意花鳥畫風給後人的啟發和激勵。

  [參考文獻]

 [1]蘇東天.徐渭[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2]單國強.中國美術明清至近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明]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5]徐建融.元明清繪畫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6]薛永年、邵彥.中國繪畫的歷史與審美鑒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