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菜為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又名香蒲、甘蒲、蒲筍、蒲芽、蒲白、蒲兒根、蒲兒菜等,“老濟南”則稱之為蒲草。它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上,就有不少關於蒲的記載,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陳風·澤陂》)、“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大雅·韓奕)……這都說明在古代人們就將竹筍和蒲菜視作上好的蔬菜了。西漢漢賦大家枚乘在《七發》中,為晉太子開列了壹系列菜單,其中就有壹道“芻牛之瘦,菜以筍蒲”的名菜,即用小牛的瘦肉,與竹筍、蒲菜壹同烹煮,那味道鮮美無比。北魏時山東壽光籍的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說:“蒲根菜,《周禮》以為菹,謂蒲始生,取其中心入地者蒻,大如匕柄,正白,生啖之,甘脆。”他認為蒲菜生熟食之皆美。明人王世懋在《瓜蔬疏》中也說:“蒲筍、蘆筍皆佳味,而蒲筍尤佳。”對蒲筍之美作了充分肯定。
濟南有水面廣闊的大明湖和眾多的灣塘,水清土肥,這為蒲菜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自古以來蒲菜便成為濟南的特產,被譽為“美蔬”。清代濟南鄉賢王賢儀在其《轍環雜錄》中寫道:
“歷下有四美蔬,春前新韭,秋晚寒菘,夏蒲茭根,冬畦苔菜。”民國初年出版的《濟南快覽》中也說:“大明湖之蒲菜,其形似茭,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數省植物菜類之珍品。”這可謂對濟南蒲菜的最高評價。濟南人有此天賜的“珍品”,固然喜之愛之,用它做成種種美味佳肴,如鍋塌蒲菜、蝦子炒蒲菜、蒲菜炒肉、奶湯蒲菜等都以其特殊的鮮美,特有的風味,讓人百食不厭,回味無窮。尤其用奶湯和蒲菜烹制成的“奶湯蒲菜”,脆嫩鮮香,清淡味美,素有“濟南湯菜之冠”的美譽,早在明清時期便極有名氣,至今盛名猶存。來濟南旅遊的人,無不對這道菜慕名品嘗。上世紀30年代,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曾在濟南作短暫逗留,對濟南蒲菜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文章中寫道:“只有蓮蓬、蒲菜的味道,的確還鮮。”青少年時期曾在濟南求學的著名詩人臧克家也曾深情地回憶說:“逛過大明湖的遊客,往往到岸上的壹家飯館裏去吃飯。館子不大,但有壹樣菜頗有名,這就是:蒲菜炒肉。濟南的烤整豬,蒲菜炒肉,我都嘗過,至今皆有美好的回憶。寫到家鄉的菜,心裏另有壹種情味,我的心又回到了故鄉,回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
蒲菜不但可以做成美味佳肴,也可成為普通百姓喜愛的“大眾食品”。如老濟南人都熟悉的“老牛筋”、“面疙瘩”,就是蒲菜制成的特色食物。對濟南掌故頗為熟悉的秦若軾先生曾對這兩種食物做過專門介紹。他在文章中提到,“老牛筋”是蒲菜地下根塊上長的根須,形狀像壹根白色的手指粗細的鞭子,拉不斷,嚼不爛,就像牛筋似的。將它放進嘴裏咀嚼,咽下汁肉,吐出堅韌的殘渣,其味甜中微苦,清涼爽口,深受孩子們歡迎。“面疙瘩”為蒲菜的地下塊莖,深棕色,外面長著短短的毛須,將其蒸熟後可食。過去濟南有專門做“面疙瘩”賣的。店主將蒲菜的葉莖剪去,留下帶毛須的塊莖。將塊莖上的滓泥洗凈,然後上鍋蒸熟,即成“面疙瘩”。將蒸熟的“面疙瘩”放進竹籃裏,便沿街叫賣。顧客買好後,賣者便用壹把短把的小鐮刀,將賣出去的“面疙瘩”厚實的外皮削去,並從中間切開,交給買主。削去皮的“面疙瘩”其色雪白,又甜又面。再蘸上白糖吃,其味賽過栗子。
除食用外,蒲菜還有多種用途。它的花形似壹根海綿棍子,俗稱蒲棒,過去沒有蚊香時,人們常用點燃曬幹的蒲棒來驅蚊,效果頗佳。曬幹的蒲葉還可以編織成涼席、蒲包、蒲鞋等生活用品。此外,蒲菜還具有清熱涼血、利水消腫等功效,可用它治療孕婦勞熱、胎動下血、口瘡、熱痢、淋病、水腫等多種疾病。
正因為蒲菜用途廣泛,所以過去大明湖等地方廣為種植。湖民們劃著小船,初夏到湖中采挖嫩蒲,深秋到湖中收割蒲草。滿載豐收和歡樂的小船往來穿梭於湖上,跟采蓮船壹樣,也成為大明湖上的壹道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