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詩詞曲賦文·古意》原文與賞析

《詩詞曲賦文·古意》原文與賞析

《詩詞曲賦文·古意》原文與賞析

韓 愈

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壹片入口沈屙痊。

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夤緣。

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

看這首詩的詩題,頗有些朦朧,其實細味全詩,不過托“古意”以抒今感耳。這種立題法,在唐人詩作中並不少見,此其壹例也。具體地說,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由華山玉井蓮所觸發的壹種美好聯想。

詩人不只壹次地到過華山。其《縣齋有懷》詩“求官來東洛,犯雪過西華”句,《答張徹》詩“洛邑得休告,華山窮絕徑”句,《華山題名》文所記“元和十壹年八月,丞相奉詔平淮右,八日東過華陰,禮於嶽廟,總等八人(詩人亦其中壹人,時任行軍司馬太子右庶子兼禦史中丞),實備將佐”事,又其友鮑溶《夏日華山別韓愈博士愈》詩“別地泰華陰,孤亭潼關口。夏日可畏時,望山易遲久”句等等,均系詩人不只壹次經臨或登臨華山的明證。另據李肇《國史補》雲,韓愈好奇,登華嶽之巔,顧視其險絕,恐栗度不可下,發狂慟哭,甚至欲縋遺書以為訣,後經縣令百計救援,這才得以安然下山。現在華山蒼龍嶺嶺盡處之逸神巖仍赫然摩刻有“韓愈投書處”五字。至於這段記載可信程度怎樣,那卻無關緊要,反正華山給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則是毋庸置疑的。又據《華山記》雲,韓愈登華山蓮花峰,歸謂僧曰:“峰頂有池,菡萏(即蓮花)盛開可愛。”也許,這正是詩人在眾多可以擷取的華山題材中,單單抓住“太華峰頭玉井蓮”這壹頗富神話色彩的景事而入此詩的原因吧。

首句“太華峰頭玉井蓮”挈提全篇,直接切入詠誦之端,不枝不蔓,這正是古體詩的常見起法。太華,即西嶽華山,以其西臨少華山,故稱太華。玉井蓮,據《華山記》雲,“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又據古樂府《提搦歌》雲:“華陰山頭百丈井,下有泉水徹骨冷。”但這兩條材料只說明華山峰頂有池、有井、有蓮花,卻並未言及玉井到底位於何峰。按玉井,在華山中峰即玉女峰,相傳明星玉女曾居是峰,因有是稱。那麽,這和前引《華山記》所雲不就矛盾了嗎?不,這是寫詩,又是“古意”,而不是寫記遊散文,沒有必要那麽言之鑿鑿。第二句“開花十丈藕如船”緊承首句後三字,借用神話傳說極力鋪寫玉井蓮之不同凡俗。據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引《真人關尹傳》及元陶宗儀《說郛·繙古叢編》雲,真人尹喜與老子遊,各坐蓮花之上,花徑十丈,有及生靈香,逆風聞三十裏。“藕如船”雖不見諸傳聞,但因花大而聯想到藕大,亦復貼情近理。以上前兩句,既交代了玉井蓮的所在,又勾勒了其外在品貌。三、四兩句“冷比雪霜甘比蜜,壹片入口沈屙痊”,上承第二句的“藕”字,進壹步從玉井蓮的內質鋪寫其不同凡俗。這裏也暗用壹個神話傳說。清人方世舉註引《洞冥記》雲,有壹種瓜叫龍肝瓜,“生於冰谷,仙人瑕丘仲采食之,千歲不渴。瓜上恒如霜雪,刮嘗如蜜滓。”蓮生玉井,玉井又在“太華峰頭”,且深有百丈,其水自冷;而水冷,蓮下之藕豈能不冷,藕原本潔白,其冷霜雪喻之,又何其貼切!又藕性甘甜,況系仙品,謂其“甘如蜜”,並不過分。至若“壹片入口沈屙痊”,則正從仙人瑕丘仲采食龍肝瓜千年不渴事而來,不過,想象更為豐圓。沈屙,即長久、嚴重而又難治的病。這樣的病,吃壹片玉井之藕即可痊愈,其品格與功效自非壹般藥物所能比,也自非蓮藕中之凡株俗種所可企及者。清人王元啟謂,“通篇從此壹句生情”,誠為深中肯綮之論。以上前四句,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為玉井蓮傳神寫照,並為後四句抒情做好鋪墊。

五、六兩句“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寅緣”,直抒詩人必欲得之而又不能得之的遺憾心情。上句先壹揚,用“不憚遠”即不怕遠來坐實“欲求之”的真誠和殷切;下句又壹抑,但恨青壁千仞,無路可登。青壁,像墻壹樣直立的山巖稱壁,即懸崖峭壁之謂也,以其呈青蒼色,故稱青壁。宋人魏懷忠註本錄韓醇(亦宋人)註引《選琴賦》雲“丹崖險巇,青壁萬尋。”夤緣,本指登高爬山時借以攀援的葛藤之類,這裏用如動詞,就是攀登的意思。這兩句抑揚跌宕之間顯出詩人思致。其實,“太華峰頭。並非不能上去,亦非詩人未曾上去,前引李肇 《國史補》和《華山記》可證。詩人說“青壁無路難夤緣”,蓋激詭之辭。因為詩旨不在記遊,而是借端抒感,原不必節外生枝,寫如何艱於攀登。藝術的真實不沾沾於生活的真實,此亦壹例也。結尾兩句 “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點明詩旨,表達了詩人渴望玉井蓮能夠廣植人間亦即渴望美好事物能夠廣布人間的思想感情。上句化用杜甫《鳳凰臺》詩“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句句意,唯不露痕跡耳。即然“青壁無路難夤緣”,善於聯想的詩人自然要想到“安得長梯”,前後聯系何其妥溜! 下句和 “七澤”,即司馬相如 《子虛賦》所雲古楚國之雲、夢等澤,後世沒為陸地,其境相當於今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洞庭湖周圍壹帶地區。因蓮生沼澤池塘,故以“下種七澤” 以代遍植人間。值得玩味的是,不但 “下種七澤”,還要 “根株連”。也就是說,在讓玉井蓮廣植人間的同時,還要讓它們根深葉茂,欣欣向榮,互相關連。同壹句詩而有加倍進層的藝術效果,正見詩人善於造句。

這首詩的詩意大體已如前析,但此詩既以 “古意”為題,是否還另有寄寓呢? 回答應該是旨定的。前引宋人韓醇評曰:“觀公詩意有興寄,其曰 ‘古意’,旨深遠矣。”又清人蔣抱玄評曰:“雖非登山紀事,亦有感慨而發,不是絕對古意。”此二說不為無見,問題是究竟寓有何意。清人方世舉註謂此詩蓋為唐憲宗信仙采藥而作,並引 《新唐書》所載元和十三年曾詔天下求方士事: “李道古因皇甫镈薦山人柳泌,言天臺多靈草,上信之,以泌權知臺州刺史。十四年泌至天臺,采藥歲余,無所得而懼,舉家逃入山中。”方註還說: “此詩托言太華,以比天臺; 托言蓮藕,以比靈草;深入天臺,故曰 ‘不憚遠’;卒無所得,故曰“難寅緣”也。其曰 ‘我’者,經傳指君之義例也。”方註此說,無論從註釋的角度來看,還是從鑒賞的角度來看,恐怕都有穿鑿附會之嫌。倒是清人王元君 “蓋欲人君膏澤下流”說,還有真見地。因為就詩人的政治態度、思想傾向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來說,謂此詩寓有此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詩人是關心人民疾苦的,他在 《赴江陵途中寄贈王十二補闕李十壹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詩中就說: “上陳人疾苦,無令絕其喉。”但是,在 “我欲進短策,無由至彤墀” ( 《歸彭城》) 的情況下,也就只好托古意以諷君王了。可惜由於沒有可資稽考的本事材料,就不宜指說太實。仇兆鰲 《杜詩詳註》註及杜甫 《鳳凰臺》詩時說: “解杜者,詩中本無寓意,而必欲傅會時事,失於穿鑿;詩中本有寓意,而必欲抹殺微詞,謂之矯枉。”此話頗得析詩三昧,正可作為賞析此詩時的借鑒。

清人朱彜尊謂此詩 “總以誕事誕語結構”,這話毫無貶意,正切中了此詩藝術構思的特點。華山是道教聖地之壹,留下了許多雖雲虛誕卻又非常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詩人從眾多的這種神話故事中擷取玉井蓮這壹具有永久性魅力的美麗傳聞作為諷誦之端,然後展開聯想的翅膀,把其他與詩旨有關的神話故事,也壹並融會到詩句之中,從而藝術地表現了詩人希望美好事物廣布人間的奇思幻想。這種奇思幻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雖然不能實現,但它像作為此詩詠誦之端的神話故事本身壹樣,也具有永久性的藝術魅力。此詩雖系古體,但結構嚴謹,如阪上走丸,壹層緊接壹層,壹句緊接壹句,思致妙如泉湧。詩的後半有起伏,有跌宕,如“我欲”句之與 “青壁”句,“青壁”句之與“安得”兩句,起伏跌宕之中顯出頓挫之致。詩人的風格原以奇崛著稱,這首詩也有奇思幻想,並且融入了幾個神故事,偶而還化用人他人的詩句,但行文並不晦澀,更無刻意求險之譏。全詩散句單行,筆力始終不懈。或謂詩人“七古結處多不精妙,蓋用筆過於剛健”,此詩怕非若是,其結處不惟精妙,而且取境開闊,頗有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