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敘述上,傳統現實主義作家經常將自己的情感流露在人物的壹舉壹動當中,對故事有明顯的好壞評判。而現代派作家在這方面反對這種做法,認為作家應該以客觀的態度進行敘述。
在表現手法上,現實主義作家的手法不如現代派作家豐富。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小說中象征、影射、隱喻的現象越來越多,而意識流等創作手段也是現代派的重要特征。至於現實主義作家,我想我們初中就已經學了那些基本的表現手法。
綜上可以看出,現代派小說比傳統小說難懂(有點廢話)。哪壹種更好,或者喜歡哪壹種,我想僅僅是個人的偏愛問題。
西方現代派 現代派文學從什麽時候算起?
現代派文學開始的年限應在什麽時候?這是多年來中外眾多評論家爭論不休的問題。
以美國詩人E?龐德為化表的人認為,中世紀以後五、六百年的文學都可稱為現代派。美國批評家愛德蒙?威爾遜在其名著《阿爾克塞爾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為現代派文學的起點。美國批評家西利爾?康諾利等人認為1880年應作為現代派的起點。《現代傳統》的編者、研究喬伊斯和葉芝的專家理?艾爾巴和查?費德爾遜則認為現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為合理。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專家大都支持丹麥著名批評家勃蘭克斯的觀點,認為1890年才是現代主義的真正開始。我國著名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哀可嘉先生說:“我覺得還是選擇壹個對它們說來是折中的時間——1890年作為現代派文學的上限為好。”
然而,我們認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正式開始時間應該是1857年,即第壹個比較典型的象征主義者波德萊爾的第壹部典型的象征主義詩歌惡之花問世的那壹年。我們這樣說是因為:壹、《惡之花》是第壹部典型的象征主義作品,也是第壹部全面沖破傳統的詩歌藝術、開創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問世,標誌著象征主義的興起、現代派文學的正式出現。二、《惡之花》是後來壹百多年裏出現的各種現代派文學流派和著作的總根源,在大多數現代派的作品裏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和痕跡。三、《惡之花》具有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壹部典型的現代派文學作品。在題材上,現代派文學企圖挖掘作者自己的內心世界。《惡之花》第壹次實行了筆觸的大轉移,深入到了詩人的內心深處,同時還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描寫;在藝術技巧上,現代派廣泛運用暗示、象征、烘托、對比、意象等手法,以發掘人物內心的奧秘,而這正是《惡之花》的主要藝術特征,詩人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史登堡的“對應論”,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辦公世界能互相感應、契合。詩人可以運用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正是這種強調用有物質感的形象通過暗示、烘托、對比、渲染和聯想的渠道來表現的方法,後來就成為象征派詩歌以及整個現代派文學的基本方法。四、繼波德萊爾《惡之花》之後,在1890年以前出現了魏爾倫的《詩的藝術》(1884)、蘭波的《醉舟》(1871)、瑪拉美的《牧神的午後》(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義詩篇,而且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了壹個前期象征主義流派。1898年以前,這幾位詩人相繼過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征主義的末端,而不是開始。從以上事實,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征主義興衰的壹個完整的過程。這個40年的歷史,是整個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總源。把現代派文學史的上限劃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現代派文學的下限是什麽時候?
中外不少評論家認為,西方現代派文學到1970年左右就結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劃在1970年。對此,我們也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法國的存在主義直到1980年薩特離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薩特離世後,它在美國尚有余波,更何況,它已滲透到在歐洲、美洲、拉美洲出現的許多現代派文學裏。新小說派領袖羅布——格裏耶至今仍在創作和宣傳他的觀點,而且因為另壹位新小說派大師克洛德?西蒙於1985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法國再次出現了“新小說派熱”。吸收了歐美各現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現代派文學,如魔幻現實主義等正方興未艾。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亞?馬爾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如此說來,現代派文學雖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樣盛行,但仍有著強烈的余波。而且是不是會出現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