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瀏覽“閱讀提示”。
註意提取“閱讀提示”中的信息。人教版初中語文新教材在結構、體例和形式上都有諸多創新,其中在每壹課的正文前設計壹小段閱讀提示,可謂匠心獨運,是這諸多創新中的壹個亮點。“閱讀提示”用語不多,大都三、五句話,但每段都是編者根據壹節課的具體內容巧妙設計,精心安排。或創設情境,或勾勒線索,或用設問點出全課的重點,或提出問題引發探究。課前“閱讀提示”欄目的設計,拉近了學生與教科書的距離,使教材變的生動、有趣。學習古詩詞之前,教師要讓學生認真閱讀 此欄目,並準確提煉出閱讀提示中的有用信息。如七年級上冊《夜雨寄北》壹詩的引言,看過後可以知道本詩的主題是訴說離情;看過晏殊《浣溪沙》壹詩的閱讀提示,可知此詩是傷春感時之作;看了《題破山寺後禪院》壹詩的閱讀提示,就能明白該詩的大體意思,為詩文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看懂“文題”。
註意從文題中推測、預知、理解古詩詞的大意。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題直接點明了詩詞的中心及內容,有的文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文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例如:趙翼的《論詩》,從文題壹眼便知,此詩是談論詩文的;張養浩的《潼關懷古》,是作者以潼關的歷史作為線索,懷古傷今的詩作;曹操的《龜雖壽》壹詩,文題中的壹個“雖”字,不看內容就可知道,已經定下了感傷時間易逝、人生不能常在的感情基調。
三、了解“環境”。
包括作家的生活環境、心理環境。註意了解作家的心路歷程即長時間形成的心理環境、經歷。了解當時的生活環境,即當前的境遇、背景。作者及背景知識是學生須了解的。這些是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基礎,學習古詩詞的切入點。沒有這些資料,學生無法理解作者寫作時的感受。了解詩人的生活環境、生平經歷及背景資料,可以深刻地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有助於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古詩詞的創作實際上是詩人的經歷感受、思想情感的表現,每壹首詩都飽含了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感受。學習李煜的《相見歡》時,讓導學生了解李煜的經歷,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達到***鳴,古詩詞的學習,應引導學生查閱作者的經歷,如果我們不了解李清照南渡後的人生經歷,就不能理解《武陵春》中詞人那“載不動”的“許多愁”的真切。了解壹下唐末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對理解《石壕吏》中所反映的百姓愁苦是有幫助的。
四、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