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裏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
八月裏秋深,狂風怒號,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沈落到池塘和窪地裏。南村的壹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
我嘴唇幹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著拐杖,獨自嘆息。壹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壹樣黑,深秋天空陰沈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壹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壹點兒幹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壹樣不停地往下漏。
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壹樣?
唉!什麽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擴展資料: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壹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這首詩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真實的記錄了草堂生活的壹個片段。末段忽生異境,以切身的體驗,推己及人,進壹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壹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這種非現實的幻想建立在詩人許身社稷,饑溺為懷的思想基礎上。
而博大胸懷之表現,則使作品放射出積極的浪漫主義光輝。全詩語言極其質樸而意象崢嶸,略無經營而波瀾疊出,蓋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任何壹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
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裏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
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他也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裏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壹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並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百度百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