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就是王維寫的壹首五言律詩。詩壹開始“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讓人想到空曠、靜謐。王維受其母的影響較深,佛教講究“四大皆空”,在詩人的眼裏,壹切勝景浮名都不過是壹“空”而已!傍晚十分,壹切都迷蒙起來,淅淅瀝瀝的秋雨過後更是壹片清冷的秋意!也是為全詩定下了恬
淡、清新的感情基調。同時暗點了時間、地點。
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是入聲,“照”是去聲。聲調由低斂而趨向高放,與月亮逐漸鋪灑松林的景況相容。下句前四字全為齒音,末尾“流”字是舌音,發音由細碎而圓轉,讓人仿佛聽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經石上的潺潺之聲,像優美的奏鳴曲壹樣響起,在空曠遼遠的山間傳得很遠很遠!詩人眼中的明月不似蘇東坡筆下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般豪邁奔放,卻是疏疏朗朗地從松葉之間傾瀉下來,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數壹數!“照”寫出月光傾灑的情態。“流”字卻化出了聲音。這不能不說詩人精當的煉字功夫。在詩人的筆下,不僅勾勒出了壹幅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還呈現出山水畫難以表現出的動態美、聲音美,這是由於他在音樂方面的造詣,因此詩人更能精確的感受到自然山水音響的協奏。
詩的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從上聯的所見之景寫到所聞之景。先是聞到竹林中傳來的陣陣歡聲笑語,再帶出浣紗女子歸來的情景;蓮葉翻滾,傳來漁舟蕩水之聲,原來是漁人乘著月夜去捕魚。他們從不同側面寫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樸實、勤勞的品質。這種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符合當時的生活實際,也陡添了詩的情趣和意味,激發了讀者的興趣和聯想。在靜寂的秋夜雨後,卻透露出壹種濃濃的生活氣息。的確,人是壹切景物中的點綴。人的出現,會使原本美麗的畫面更加增添壹種靈動、飛揚的色彩和情調。“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種以動寫靜的寫法,更襯出山林的“空”和“靜”。
清人王國維說得好“壹切景語皆情語”,也有人說“壹片自然景色,便是壹個心靈的世界。”詩人筆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凈、靜寂。正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外化。由於母親的影響,人生的挫折和屈辱,王維常將自己的身心沈浸在佛教的精神王國中,以求得超脫。佛教有所謂通過“禪定”“止觀”的方式來體悟佛禮的做法。它要求人們屏棄雜念,唯存壹念於所觀照的物境。久而久之,就可以達到安適、自如、明凈的狀態。“審象於靜心”就是指這種通過凝神靜觀以體悟佛禮的方法。由於詩人的心境極為淡泊、寧靜,不含任何雜念,所以壹草壹木,壹泉壹石,皆能打動詩人的心,所見的所聞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諸於詩,則是空靈清凈、平淡之境。
詩的尾聯,詩人大發感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春草就隨它衰敗吧!如此清幽、恬靜、淡遠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孫去靜靜地欣賞品味,其實這是詩人借《楚辭·招隱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誌趣和追求。
經過我們的分析、品讀,我們發現“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王維筆下的景其實就是 詩人心靈的物化,只有借助外物來表現自己內心的情感,讀來才會覺得韻味悠長,含蓄雋永,打動人心。
王維——《送別》
年代:唐
作者:王維——《送別》
內容: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作者
字摩詰,河東人。工書畫,與弟縉俱有俊才。開元九年,進士擢第,調太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歷右拾遺、監察禦史、左補闕、庫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安祿山陷兩都,維為賊所得,服藥陽喑,拘於菩提寺。祿山宴凝碧池,維潛賦詩悲悼,聞於行在。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責授太子中允,遷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寧薛諸王附馬豪貴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得宋之問輞川別墅,山水絕勝,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篤於奉佛,晚年長齋禪誦。壹日,忽索筆作書數紙,別弟縉及平生親故,舍筆而卒。贈秘書監。
註釋:
飲君酒:勸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裏。
歸臥:隱居。
南山陲:終南山邊。
賞析:
這是壹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深,含義深刻。詩的開頭兩句敘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歸隱原因——“不得誌”。五、六句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否定。
全詩寫失誌歸隱,借以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雲,自尋其樂之情,詩的後兩句韻味驟增,詩意頓濃,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王維《終南別業》鑒賞
277000山東省棗莊八中 石禮國 李秀芳
原詩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註釋
①終南,指終南山。②陲:邊境;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作者簡介
王維,字摩詰,父親早死,母親篤信佛教。從開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寶三年(743),王維先隱終南山,晚年又在陜西藍田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職務可謂不小。其實,由於政局變化反復,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艱險,便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他吃齋奉佛,悠閑自在,大約四十歲後,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這首詩描寫的,就是那種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
譯 文
中年以後厭塵俗喧囂,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邊陲。興致來了,獨自壹人前往欣賞這美麗的景色,這種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樂。隨意而行,不知不覺,竟走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下來,看那悠閑無心的雲興起漂遊。偶然間遇見山林中的壹位老者,自由交談說笑毫無拘束,忘了回去的時期。
文體知識
本詩屬於近體詩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壹。近人俞陛雲在《詩境淺說》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壹片化機之妙。”
名句點擊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裏算哪裏,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了下來,是心情悠閑到極點的表示。雲給人以悠閑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通過這壹行、壹到、壹坐、壹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閑適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為後代詩家贊賞。近人俞陛雲在《詩境淺說》中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壹片化機之妙。”這是很有見地的。再從藝術上看,這二句詩真是詩中有畫,天然便是壹幅山水畫。毋怪《宣和畫譜》指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及‘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以其句法,皆所畫也。”詩句有隨遇而安的理趣。
名句運用
類似本詩描寫雲的詩句有陶潛《歸去來辭》中的“雲無心以出岫”,王勃《滕王閣詩》中有“閑雲潭影日悠悠”等。
難句解析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實不止遇見這林叟是出於偶然,本來出遊便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行到水窮處”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實在是貫穿上下,成為此次出遊的壹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的遇合”,更顯出心中的悠閑,如行雲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跡毫無拘束。它寫出了詩人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
拓展積累
頷聯“興來每獨往,勝事自知” 中“獨往”,寫出詩人的勃勃興致;下壹句“自知”,又寫出詩人欣賞美景時的樂趣。詩人同調無多,興致來時,惟有獨遊,賞景怡情,能自得其樂,隨處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會其趣而已。壹個“空”字透露出來的不是消極、悲觀、失望之情,而是那種自得其樂的閑情逸致。可謂“空”字不空、詞“空”意豐。王維運用“空”字的詩句還有:
《鹿柴》中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桃源行》》中有:“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鳥鳴澗》中有:“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過香積寺》中有:“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即時練習
(1) 首聯“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中的“道”指什麽?
(2)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二句深為後代詩家贊賞。請就其某壹方面鑒賞。
參考答案參見上面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