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全文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全文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有二首是宋代詩人陸遊的組詩作品。第壹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渲染出壹種蒼茫靜寂的氣氛,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寫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而終不絕望的千回百轉的心情。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全文如下: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陸遊〔宋代〕

其壹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壹再鳴。

壯誌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其二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壹年。

白話譯文:

其壹

迢迢萬裏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鄰家的公雞喔喔叫個不停。

疾病幾乎把報國壯誌消磨殆盡,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發抱憾平生。

其二

三萬裏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觸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壹年又壹年。

詞句註釋:

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迎涼:出門感到壹陣涼風。

天漢:銀河。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愴(chuàng):悲傷。

三萬裏: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河:指黃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壹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壹尺約合二十三厘米。

嶽:指五嶽之壹西嶽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占領區內。壹說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占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

淚盡:眼淚流幹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

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

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作品賞析:

第壹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渲染出壹種蒼茫靜寂的氣氛,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寫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而終不絕望的千回百轉的心情。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

組詩的第壹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從所見所聞渲染出壹種蒼茫靜寂的氣氛。“壹再鳴”三字,可見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寫“有感”正面。壹個“欲”字,壹個“愴”字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感慨。

要想理解第二首詩,必須理解“五千仞嶽”,於此有人說是泰山,因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嶽之首,歷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為嶽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占領區內。陸遊詩中的“嶽”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遊傳》以及陸遊的詩詞中找到證據。《宋史·陸遊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陜,辟為幹辦公事。遊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從中可以看出陸遊收復中原的策略,就是通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後憑借關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壹樣收復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遊把這麽多心思用在這壹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作的始終的,那麽“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嶽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了。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兩句壹橫壹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出來了。奇偉壯麗的山河,標誌著祖國的可愛,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然而,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沈,對仗工整猶為余事。

下兩句筆鋒壹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壹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盡了。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沈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沈痛。結句壹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幹幹凈凈。

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為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誌。

創作背景:

這組愛國主義詩篇作於公元1192年(宋光宗紹熙三年)的秋天,陸遊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時期,金兵占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心頭棖觸,成此二詩。

作者簡介: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遊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遊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