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清代中期興起的陜西刀客是壹個什麽樣的群體?

清代中期興起的陜西刀客是壹個什麽樣的群體?

關於“刀客”,最早出現在陜西巡撫葉伯英的奏折:

“鹹豐五年陜西省奏定章程,嗣後拿獲刀匪,其罪犯軍流,均與應得本罪上加壹等定擬”。

由此可見,陜西刀客的興起,最遲應在鹹豐五年以前,或者更早壹些。

當時的陜西,流傳著這樣的詩歌:

同州刀客昔無之,

近日成群市上嬉。

夜間作賊日間睹,

大夥橫行官不知。

清中後期,天災連連,人禍不斷,老百姓走投無路,壹部分破產失業的農民和城市小工業者,以及被地主惡霸壓迫陷害走投無路、或逃避追捕的人們,憤起反抗,鋌而走險,於是,在陜西關中壹帶就出現了“刀客”這種浪跡民間、行俠仗義的武裝力量。

刀客是當地風行的壹種俠義組織,以其成員帶壹種產自臨潼關山鎮的“關山刀子”而聞名,這種刀長約3尺、寬不及2寸、形制特別,極為鋒利。

所以老百姓們把他們稱之為“刀客”。

“關中刀客”們秉承了秦漢以來關中下課崇尚自由、嫉惡如仇、行俠仗義的傳統、言必信、行必果、堅守自己的承諾,不為金錢所動,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為遭受鄉村土豪魚肉欺淩的柔弱百姓抱打不平、拔刀相助。

比如蒲城刀客王改名,就是壹個典型例子。

王改名(1830-1865),從小苦練武藝、膽量過人、武藝超群。他20歲的時候手刃殺父奪母的同鄉惡霸,從此做了“刀客”。

王改名經常鋤強扶弱,劫富濟貧,深得當地百姓稱道。他經常帶著的武器,被稱之為“狗娃炮”,威力強大,甚是有名。

由於王改名武藝高強,好打抱不平,處事公道,被同輩推為首領,在蒲城縣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投奔他的人也越來越多。

他聚眾駐守在蒲、富、臨、渭四縣交界處的鹵泊灘南井家堡,堅壁深壕、備有火器,以防官兵進攻。當地百姓拒交糧賦,都受其領導。

王改名儼然占據了蒲城半壁江山,和官府分庭抗禮。蒲城縣官府調集兵力追剿他,王改名不敵,便逃到四川。

後來蒲城知縣朱大源抓了他母親威逼王改名,得知他的藏身之處,便讓官差偽裝成玉器商與他接近,趁機刺傷。

在搏鬥中,朱大源率快役及營兵趕到,王改名力竭被擒,慷慨就戮。

刀客王改名具有“關中刀客”的典型特點。

首先他出身窮苦,冤仇在身,武藝高強,有正義感,處事公平,好打抱不平。

其次,他是蒲城縣得到重刀客公認的領袖人物,敢於和官府對抗,雄踞壹地,公道斷案,深得百姓稱道。

三是影響力有限,僅限於蒲城壹地,和其他縣的刀客缺乏聯系,勢單力薄,經不住官府的鎮壓,難以持久。

關中大部分的刀客皆是如此。

而刀客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發揮過重大作用,特別是在辛亥革命中。

雄踞黃河灘壹帶的朝邑刀客嚴孝泉連同渭南刀客李兆祥、曹育生等,組成了三個刀客營,作為先鋒由大慶關渡河,迅速光復晉南各縣,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物資裝備,使陜軍擺脫了經濟困難。

渭南刀客嚴紀鵬率渭南刀客千余人參加了第二次東征潼關,立了頭功。

富平刀客受井勿幕、胡景翼影響較大,多數刀客都參加了胡景翼創建的“渭北復漢軍”,對保衛西安威鎮渭北起了巨大作用。

關中刀客在辛亥革命之後,逐漸消失,但刀客形象、刀客精神、刀客情結成為關中社會性格的棱角,刀客文化依然長流不息,流淌在關中人的心田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