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描寫鹿醒來的詩

描寫鹿醒來的詩

肖春

唐萌浩然

春天的早晨,我輕松地醒來,

我周圍到處都是鳥兒的歌唱。

但現在我記得那晚,那場風暴,

我想知道有多少朵花被打破了。

[翻譯]

春天,不知不覺,天亮了。

打擾我酣睡的是唧唧喳喳的鳥。

昨晚,風雨不停,

吹落了多少美麗的春花?

[欣賞]

《春曉》是壹首珍惜春天的詩。看似很口語化,但既有優美的韻味,又有跌宕起伏。作者用“我不知道——知道;“知-不知”句式向讀者展示了春光。我不知道早晨,但我知道鳥兒在黎明歌唱;我知道春風和春雨的光顧,但我不知道我失去了多少。詩人就是這樣用反復曲折的句式來描寫美好的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明快、清澈明朗的語言描繪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表達了詩人心中萌發的濃濃春意,淡而濃墨,美而深情,給人留下的不是鳥鳴之意,而是落花的無窮魅力。

脫離插頭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明月。

長征還沒有回來。

但是龍城會飛過來,

不要教呼瑪翻陰山。

[譯詩]

秦漢至今,明月依舊照邊關。

去長城參軍的人還沒回萬裏。

如果現在有李光這樣的將軍鎮守邊境,

那我們就不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欣賞]

這是壹首邊塞詩。秦漢的月亮依然皎潔,依然照耀著今天的邊陲,而萬裏出征的將士卻難覓蹤影,永遠葬身異鄉。在深情中,暗示當時邊防多災多難,表明詩人對長期防守的將士的深切同情。第壹句用的是“秦嶽”和“漢官”的互文,跨越時代,自有蒼勁蒼涼之氣。然後詩人從士卒無法生還的悲劇中寫出了對“龍城飛將”的期待,融抒情與議論於壹體,直接表達了戍邊將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家衛國的雄心壯誌,充滿了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偉大的寫作,擊中地板!同時,這兩句話具有諷刺意味,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領無能的不滿。全詩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詩境瑰麗深遠。它的確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傑作。

涼州宋

唐·王翰

葡萄酒夜光杯,

想喝琵琶,馬上抓緊。

當妳醉在沙灘上時不要笑,

古代有多少人打過仗?

[譯詩]

精致的酒杯裏裝滿了酒,士兵們正準備舉杯痛飲。遠處傳來琵琶聲,催他們上馬出發。士兵們喝醉了,躺在戰場上。別笑,從古至今有多少軍人打仗,能從戰場上平安回來!

[欣賞]

邊境地區寒冷艱苦的環境,緊張動蕩的駐軍生活,讓邊塞士兵很難得到壹頓歡聚宴。不難想象,我是多麽幸運地遇到了如此激情和激動的心情,以及喝酒買醉的場景。這首詩就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酒;杯,相傳為周穆王時代,西湖用白玉精制而成的玻璃杯,似“明夜燈”,故稱“夜燈杯”;樂器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戰場”“戰役”之類的詞。這壹切都表現出濃厚的邊陲色彩和軍營生活的味道。

詩人用激昂的筆觸、鏗鏘的音調、炫目的文字,定下了這壹開篇的第壹句——“夜光杯葡萄酒”,仿佛大幕突然拉開,在人們面前展現了壹場色彩斑斕、光彩奪目、香氣四溢的盛宴。這壹幕給人驚喜和興奮,營造氣氛,為全詩的抒情定調。第二句開頭的“想喝”二字,渲染了這場美酒佳肴盛宴的非凡誘人魅力,表現了將士們豪爽開朗的性格。就在大家“想喝酒”的時候,樂隊奏起了琵琶,宴會開始了。快速歡快的旋律仿佛在催促戰士們舉杯暢飲,讓原本熱烈的氣氛壹下子沸騰起來。這首詩改變了七言絕句常用的音節,采用了“上二下五”的句法,進壹步增強了感染力。這裏的“趕”字,有人說是趕著開始,似乎很難和下面聯系起來。有人解釋為:推,喝還是喝。這也不符合軍人奔放的精神狀態。“馬上”這個詞往往會讓人聯想到“開始”。事實上,在西域的胡人中,琵琶最初是在馬上演奏的。《琵琶馬上催》是刻意渲染歡快盛宴的場景。

詩中的三四句是酒席飲酒勸酒。以前有人覺得這兩句話是“要心胸寬廣,要心酸。”還有人說:“假裝酗酒,極其可悲。”雖然用詞不同,但都離不開壹個字“悲”。後來在三四句的基礎上,尤其是最後壹句,用深沈、悲涼、感傷、反戰等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就比較有用了。說“古代有多少人打過仗”,顯然是言過其實。清代石步華說過這兩首詩:“悲語讀之易,戲謔語讀之妙,士子易懂。”(《我仆講詩》)這句話對我們頗有啟發。為什麽「容易讀悲傷的文字」?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恐怖,也不是在表現對軍旅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在感嘆生命的逝去。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盛宴的場景:士兵們聽著歡快刺激的琵琶聲,真的是興高采烈。過了壹會兒,他們都有點醉了。可能有人要放杯子,然後座位上有人喊:妳怕什麽?喝醉了,就是在戰場上喝醉了。請不要笑。“古代有多少人打過仗?”我們不是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這三四句正是飯局上勸酒的話,卻不是悲情。雖然他們有些“可笑”,但也為喝醉找到了最具環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上戰場》表現出的不僅僅是豪爽、開朗、激動的感情,還有視死如歸的勇氣,這與豪華宴會所表現出的熱烈氣氛是壹致的。這是壹場歡樂的盛宴,場面和意境絕不是壹兩個人喝酒借酒澆愁。其明快的語言和起伏的節奏所反映出的情緒是奔放而狂熱的;它給人壹種令人振奮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是盛唐邊塞詩的特點。這首詩被人們傳誦了千百年。

柴璐

唐王圩

空山上似乎沒有人,

然而我想我聽到了壹個聲音。

陽光進入樹林,

從綠色的苔蘚中反射給我。

[譯詩]

空山裏,看不見人,只隱約聽到遠處有人說話的聲音;陽光回照,光線照進森林深處,反射在青苔上。

[欣賞]

這是王維後期山水詩的代表作─「輞川別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寨村是輞川的地名。

這首詩描繪了傍晚柴璐附近空山深林的寧靜景色。第壹句“空山上似乎沒有人”,首先是正面描述空山。王維似乎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但在不同的詩裏,它所表達的境界是不壹樣的。“雨後空山,立秋夕”(《山居秋夜》),著重表現雨後的秋山;“人閑時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觀鳥溪》),重在表達春山夜晚的寧靜與美好;空山上似乎沒有人,另壹方面,側重於山的空靈與寧靜。因為沒有人去看,這座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似乎是空無壹物的,就像遠古時代的大地壹樣。“不見人”體現了“空山”的意思。

如果只看第壹句,妳可能會覺得很平常,但是在“空山上似乎沒有人”後面跟著“然而我覺得我聽到了壹個聲音”,就出乎意料了。“但聞”這個詞挺有意思的。壹般情況下,寂靜的空山雖然“不見人”,但並不寂靜。鳥兒的鳴叫,昆蟲的鳴叫,風的沙沙聲,水的潺潺聲交織在壹起,天籟之音其實很豐富多彩。然而現在這壹切都是寂靜的,只是偶爾有聲音,卻沒有人影(因為山深林密)。這個“人聲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是局部的、暫時的“響”,反映的是整體的、長期的空虛。越是空曠的山谷,越是空曠;空山越多人聊,越寂寞。人聲響起後,空山又回到了寂靜的境界;而且因為剛才人們的聲音響起,此時的空虛感更加突出。

從上面描寫空山三四句話再描寫深山老林,從聲到色。密林深處已經漆黑壹片,林中樹下的青苔凸顯出密林深處陽光的不足。寂靜和黑暗,雖然分別與聽覺和視覺相關,但在人們的壹般印象中,往往屬於同壹範疇,所以安靜和靜謐往往是聯系在壹起的。按照《自然》的說法,寫森林深處的黑暗時,應該著重描寫它看不見太陽,但這兩句話是專門寫射進森林深處,映在青苔上的。乍壹看,妳會覺得這斜斜的霞光給黑暗的森林深處帶來了壹縷光明,給林中的苔蘚帶來了壹點溫暖,或者給整個森林深處帶來了壹點生意。但如果仔細欣賞,會覺得無論是從作者的主觀意圖還是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剛好相反。盲目的黑暗有時會讓人意識不到它的黑暗,但當壹抹余輝射進黑暗的森林深處,斑駁的樹影映在樹下的苔蘚上,那壹小片光影與無邊的黑暗形成的鮮明對比,讓森林深處的黑暗更加突出。尤其是這種“回光返照”,不僅無力,而且短暫。壹抹余暉在壹瞬間消失後,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黑暗。如果我們說壹兩句空寂無聲有聲音對比;然後三四句是以光明對抗黑暗。全詩就像在大部分冷色的畫面上加了壹點暖色,讓冷色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態美和壯美是自然界中兩種類型的美,沒有淡雅和輕盈之分。但清靜近乎空靈,隱逸略寒,表現了作者審美趣味不健康的壹面。同樣關於“空山”的寫作,也側重於對寧靜美的表達。《山居秋夜》色彩鮮明,寧靜的基調中漂浮著壹種平和寧靜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命力;《鳥歌鑒》雖然描寫了春山的寧靜,但整體意境並不冷清空靈。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歌唱,都有春天的氣息和夜晚的寧靜。而《柴璐》卻不可避免地寒冷和空虛,盡管它並不孤獨。

王維是詩人、畫家和音樂家。這首詩體現了詩、畫、音樂的結合。寂靜無聲,暗沈黑暗,壹般人很容易感知;但是有聲音的寂靜和有光的黑暗卻較少被註意到。正是由於詩人獨特的畫家和音樂家對色彩和聲音的敏感,他把握住了空山人的聲音響起,深林重見光明的那壹瞬間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寧靜境界。而這種敏感與他對自然的細心觀察和專註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