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粥有關的詩句如下:
1、唐·李商隱《評事翁寄賜餳粥走筆為答》
粥香餳白杏花天,省對流鶯坐綺筵。 今日寄來春已老,鳳樓迢遞憶秋千。
2、唐·儲光羲《吃茗粥作》
當晝暑氣盛,鳥雀靜不飛。念君高梧陰,復解山中衣。 數片遠雲度,曾不蔽炎暉。淹留膳茶粥,***我飯蕨薇。 敝廬既不遠,日暮徐徐歸。
3、唐·白居易《新沐浴》
形適外無恙,心恬內無憂。夜來新沐浴,肌發舒且柔。
寬裁夾烏帽,厚絮長白裘。裘溫裹我足,帽暖覆我頭。
先進酒壹杯,次舉粥壹甌。半酣半飽時,四體春悠悠。
是月歲陰暮,慘冽天地愁。白日冷無光,黃河凍不流。
何處征戍行,何人羈旅遊。窮途絕糧客,寒獄無燈囚。
勞生彼何苦,遂性我何優。撫心但自愧,孰知其所由。
4、春唐·崔櫓《日即事》
壹百五日又欲來,梨花梅花參差開。行人自笑不歸去, 瘦馬獨吟真可哀。杏酪漸香鄰舍粥,榆煙將變舊爐灰。 畫橋春暖清歌夜,肯信愁腸日九回。
5、唐·白居易《清明日送韋侍禦貶虔州》
寂寞清明日,蕭條司馬家。留餳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欲別能無酒,相留亦有花。南遷更何處,此地已天涯。
2.求和粥有關的詩句上聯:清濁不言,原形舍去方成正果
下聯:浮沈壹笑,大塊消弭始得甘糜
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陸遊
明才子解縉雖官居高位,但每逢水旱荒年,經常煮粥而食。曾寫有《感詠詩》雲:
水旱年來稻不收,
至今煮粥未曾稠。
人言箸插東西倒,
我道匙挑前後流。
捧出前堂風起浪,
將來庭下月沈鉤。
早間不用青銅照,
眉目分明在裏頭。
詩句對粥之稀薄抓住不放,多方發揮,足見其思路廣而開掘深。把個粥稀寫得惟妙惟肖,如端手上。近人有《嘲薄粥詩》寫道:
薄粥稀稀水面浮,
鼻風吹起浪波秋。
看來好似西湖景,
只少漁翁下釣鉤。
薄粥稀稀沈碗底,
鼻風吹起浪千層。
有時壹粒浮湯面,
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打油屬前詩翻版,味道大不如前。但其最後兩句奇想突發,也算難得。《戒庵漫筆》還載有另壹首《煮粥詩》雲:
煮粥何如煮飯強,
好同兒女熟商量。
壹升可作二升用,
兩日堪為六日糧。
有客自須添水火,
無錢不必問羹湯。
莫言淡薄少滋味,
淡薄之中滋味長。
這壹首淡而有味,且頗通民情,值得壹讀。
3.唐代詩人金湯粥湯陽人的孟浩然歷史是什麽孟浩然,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盛唐時期著名田園派詩人,著有《孟浩然集》10歲與弟弟讀書學劍23歲遊歷鹿門山,作《題鹿門山詩》,形成自己獨特詩風清淡自然,以五言詩見長,後隱居鹿門山25-35歲遊歷結仕,漫遊長江流域,結交朋友,認識了後來的宰相張說和詩仙李白等好友38歲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同年與王維和李白結為忘年之交40-45歲,遊歷人間,盡情山水47歲進後來的宰相張九齡幕府,不久因病返鄉48-49歲,病臥襄陽,病情逐漸加重50歲,王昌齡看望他,以為醫治已好,喝酒言歡,卻引發舊疾去世。
4.關於唐朝大詩人盧仝詳細資料和他的詩句盧仝tóng〈形〉(約795-835) 唐代詩人,漢族,範陽(治今河北諑縣)人 。
“初唐四傑”之壹盧照鄰的嫡系子孫。祖籍範陽(今河北涿縣),生於河南濟源市武山鎮(今思禮村),早年隱少室山,自號玉川子。
他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後遷居洛陽。
家境貧困,僅破屋數間。但他刻苦讀書,家中圖書滿架。
仝性格狷介,頗類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壹種雄豪之氣,又近似韓愈。是韓孟詩派重要人物之壹。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壹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有所思 當時我醉美人家,美人顏色嬌如花。
今日美人棄我去,青樓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蟬鬢生別離,壹望不見心斷絕。 心斷絕,幾千裏,夢中醉臥巫山雲, 覺來淚滴湘江水。
湘江兩岸花木深,美人不見愁人心。 含愁更見綠綺琴,調高弦絕無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為暮雨兮為朝雲。 相思壹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月蝕詩 東海出明月,清明照毫發。朱弦初罷彈,金兔正奇絕。
三五與二八,此時光滿時。頗奈蝦蟆兒,吞我芳桂枝。
我愛明鏡潔,爾乃痕翳之。爾且無六翮,焉得升天涯。
方寸有白刃,無由揚清輝。如何萬裏光,遭爾小物欺。
卻吐天漢中,良久素魄微。日月尚如此,人情良可知。
悲新年 新年何事最堪悲,病客遙聽百舌兒。 太歲只遊桃李徑,春風肯管歲寒枝。
常州孟諫議座上聞韓員外職方貶國子…… 忽見除書到,韓君又學官。死生縱有命,人事始知難。
烈火先燒玉,庭蕪不養蘭。山夫與刺史,相對兩漓岏。
幹祿無便佞,宜知黜此身。員郎猶小小,國學大頻頻。
孤宦心肝直,天王苦死嗔。朝廷無諫議,誰是雪韓人。
何事遭朝貶,知何被不容。不如思所自,只欲涕無從。
爵服何曾好,荷衣已慣縫。朝官莫相識,歸去老巖松。
力小垂垂上,天高又不登。致身唯壹己,獲罪則顏朋。
祿位埋坑阱,康莊壘劍棱。公卿***惜取,莫遣玉山崩。
誰憐野田子,海內壹韓侯。左道官雖樂,剛腸得健無。
功名生地獄,禮教死天囚。莫言耕種好,須避蒺藜秋。
酬願公雪中見寄 積雪三十日,車馬路不通。貧病交親絕,想憶唯願公。
春鳩報春歸,苦寒生暗風。檐乳墮懸玉,日腳浮輕紅。
梅柳意卻活,園圃冰始融。更候四體好,方可到寺中。
出山作 出山忘掩山門路,釣竿插在枯桑樹。當時只有鳥窺窬, 更亦無人得知處。
家僮若失釣魚竿,定是猿猴把將去。 除夜 衰殘歸未遂,寂寞此宵情。
舊國餘千裏,新年隔數更。 寒猶近北峭,風漸向東生。
惟見長安陌,晨鐘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 儺聲方去病,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後人。 村醉 昨夜村飲歸,健倒三四五。
摩挲青莓苔,莫嗔驚著汝。 冬行三首 蟲豸臘月皆在蟄,吾獨何乃勞其形。
小大無由知天命, 但怪守道不得寧。老母妻子壹揮手,涕下便作千裏行。
自顧不及遭霜葉,旦夕保得同飄零。達生何足雲, 偶然苦樂經其身。
古來堯孔與桀跖,善惡何補如今人。 長年愛伊洛,決計蔔長久。
賒買裏仁宅,水竹且小有。 賣宅將還資,舊業苦不厚。
債家征利心,餓虎血染口。 臘風刀刻肌,遂向東南走。
賢哉韓員外,勸我莫強取。 憑風謝長者,敢不愧心茍。
賃載得估舟,估雜非吾偶。 壯色排榻席,別座誇羊酒。
落日無精光,啞暝被掣肘。 漕石生齒牙,洗灘亂相掫。
奔澌嚼篙杖,夾岸雪龍吼。 可憐聖明朝,還為喪家狗。
通運隔南溟,債利拄北鬥。 揚州屋舍賤,還債堪了不。
此宅貯書籍,地濕憂蠹朽。 賈僎舊相識,十年與營守。
貧交多變態,僎得君子不。 利命子罕言,我誠孔門醜。
且貴終焉圖,死免慚狐首。 何當歸帝鄉,白雲永相友。
不敢唾汴水,汴水入東海。汙泥龍王宮,恐獲不敬罪。
不敢蹋汴堤,汴堤連秦宮。蹋盡天子土,饋餫無由通。
此言雖太闊,且是臣心腸。野風結陰兵,千裏鳴刀槍。
海月護羈魄,到曉點孤光。上不事天子,下不識侯王。
夜半睡獨覺,爽氣盈心堂。顏子甚年少,孔聖同行藏。
我年過顏子,敢道不自強。船人雖奴兵,亦有意智長。
問我何所得,樂色填清揚。我報果有為,孔經在衣裳。
蕭宅二三子贈答詩二十首 內容: 粉末為四體,春風為生涯。願得紛飛去,與君為眼花。
我生天地間,頗是往還數。已效炊爨勞,我亦不願住。
君有造化力,在君壹降顧。我願拔黃泉,輕舉隨君去。
君是輕薄子,莫窺君子腸。且須看雀兒,雀兒銜爾將。
遍索天地間,彼此最癡癖。主人幸未來,與。
5.古代名人是如何吃粥的古人食粥,原因多種多樣,窮人食粥,富人食粥,文人食粥,帝王將相也食粥,食粥又食出很多情趣來。
古人有的是為了變換飲食習慣,養生健身或顯示身份而食粥的。蘇東坡喜愛豆粥,說:“沙瓶煮豆軟如酥。”
有天晚上,蘇與友吳子野遊玩,夜晚甚饑,吳勸之吃白粥曰:“能推陳換新,新粥益胃”。白粥不但能充饑,而且有養生之功效。
南宋詞人劉克莊是“說與廚人稀作粥”,不是無米,是求新換味。南宋詩人範成大吃粥是“鏤姜削桂澆蔗糖,甘滑無比勝黃梁”。
南宋詩人楊萬裏愛煮梅花粥而食:“脫蕊收將熬粥吃。”陸遊更會吃粥,曰:“只將食粥致神仙。”
他認為吃粥可以長壽,可以作神仙,難怪他壹生飽經風霜,還活到86歲高齡。古代宮中食粥則是隆重的禮遇。
那個“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漢宣帝,詔令儒生誦讀《楚辭》時,“每壹誦即與粥”。唐朝皇帝也以“防風粥”賜給文人學士,據說白居易有幸吃過,“食之口香七日”。
關於帝王食粥也頗有逸趣:晉元康九年,惠帝司馬衷時,“天下荒饉,百姓餓死,帝聞之,曰:‘何不食肉糜?’”糜者,粥也。老百姓米都沒有,何能吃粥。
吃慣了肉糜的惠帝卻說老百姓沒米粥吃,為什麽不去吃肉粥?壹言而貽笑天下。而更多的古人食粥,是出於無奈,為了填飽肚子,延續生命,度饑荒以待豐年。
宋朝範仲淹,早年家貧,在外求學多年,每天就是兩餐米粥充饑,“斷機劃粥”傳為佳話。清朝龔自珍贊之曰:“家貧誌不移,貪讀如饑渴。
劃粥僧舍中,學問得淵博。”清人趙翼的《檐曝雜記》有兩首《白粥詩》,其壹曰:“天旱年來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
人言箸插東西倒,我道匙挑兩岸流。捧出堂前風起浪,交來庭下月沈鉤。
早間不用青銅照,眉目分明在裏頭。”其二曰:“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熟商量。
壹升可作兩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
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讀來令人心酸。
想那趙翼也曾在朝為官,後辭官治學,始能接近民眾,由此能見其當時家境窘迫;而普通老百姓呢,簡直就無法生活下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啼饑號寒,苦不堪言,粥恐怕也沒得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