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古代書信的詩句

關於古代書信的詩句

1. 描寫古人書信往來的詩句

1、《寄外征衣》唐代:陳玉蘭

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壹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釋義:

妳守衛在邊關,我卻在吳地,涼颼颼的西風吹到我身上的時候,我正在為妳而擔憂。

我寄上壹封簡短的書信,信中每壹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淚,寒氣來到妳身邊的時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沒有?

2、《寄令狐郎中》唐代:李商隱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壹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釋義:

妳是嵩山雲我是秦川樹,長久離居;

千裏迢迢,妳寄來壹封慰問的書信。

請別問我這個梁園舊客生活的甘苦;

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馬相如。

3、《寄王琳》南北朝:庾信

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

獨下千行淚,開君萬裏書。

釋義:

身在玉門關外道路竟如此遙遠,翹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現在激動地流下千行熱淚,只因為拜讀了您萬裏寄來的手書。

4、《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見寄》唐代:柳宗元

三日柴門擁不開,階平庭滿白皚皚。

今朝蹋作瓊瑤跡,為有詩從鳳沼來。

釋義:

柴門多日緊閉不開,

門前石階鋪滿了白雪皚皚。

如今有人把瓊玉般的積雪踏碎,

是友人從京城給我寄了詩來。

5、《鐘陵禁煙寄從弟》唐代:李中

落絮飛花日又西,踏青無侶草萋萋。

交親書斷竟不到,忍聽黃昏杜宇啼。

釋義:

(柳)落絮紛飛如花般的飄落,日頭又已西偏,獨自外出踏青,只有草長得密密稠稠。

寄給(近親、好朋友)親戚朋友們的書信竟也音信全無,我又怎麽敢在黃昏的時候聽那杜絕的啼鳴呢。

2. 與書信有關的詩句

古代書信的“美稱”河北 張木軍“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這是大詩人杜甫《春望》中的詩句。信,滿載著深情厚誼,使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如同面聚,因而顯得特別珍貴。

自古以來,書信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給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稱,賦予了美好的情趣。“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多麽美妙的詩句,多麽動人的情境!魚肚子裏真有“尺素書”嗎?古人的書信常用潔白的絹來寫,長壹尺左右,稱為尺素,故書信即稱尺素書。

潔白的尺素常結成雙鯉之形,古樂府詩有道:“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

因此,“雙鯉”為書信的代稱。前面引詩中的“烹鯉魚”並非真烹,不過是壹種生動的比喻罷了。

蘇武牧羊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縛在雁足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信又常常合稱“魚雁”,例如古詩有“長江不見魚雁書,為遣相思夢入秦”。

在紙發明以前,古人除用絹、帛寫信外,還以竹片、木片作為書寫材料,稱為簡、劄、牘,故書信有時又稱“書簡”、“書劄”、“書牘”或“簡劄”、“簡牘”。簡劄的長度和素絹壹樣,都取壹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牘”、“尺翰”、“尺書”等等美稱。

紙發明以後,人們制作了壹種小巧精美,專門用來題詩和寫信的紙張——“箋”,並以此作為書信的代稱。晏殊有詞道:“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

——李清照。

3. 關於書信的詩句

落花時 納蘭容若 夕陽誰喚下樓梯,壹握香荑。

回頭忍笑階前立,總無語,也依依。 箋書直恁無憑據,休說相思。

勸伊好向紅窗醉,須莫及,落花時。 虞美人納蘭 愁痕滿地無人省,露濕瑯玕影。

閑階小立倍荒涼。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

薄情轉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紅箋向壁字模糊,憶***燈前呵手為伊書。

使青鳥兮銜書,恨獨宿兮傷離居。李白 西來青鳥東飛去,願寄壹書謝麻姑。

李白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有鷓鴣啼。

李璟 鴻雁向西北,因書報天涯。李白 書無鴻雁如何寄,腸斷催歸作麼回。

向子諲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 此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

晏幾道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陸遊 此情懷、縱寫香箋,憑誰與寄。

柳永 別來憑誰訴,空寄香箋,擬問前歡甚時更。歐陽修 香箋小字寄行雲。

纖腰非學楚,寬帶為思君。晁補之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 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歸燕,銜得雲中尺素書。

李白。

4. 誰有關於書信的詩句

古代書信的“美稱”

河北 張木軍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大詩人杜甫《春望》中的詩句。信,滿載著深情厚誼,使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如同面聚,因而顯得特別珍貴。

自古以來,書信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給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稱,賦予了美好的情趣。“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多麽美妙的詩句,多麽動人的情境!

魚肚子裏真有“尺素書”嗎?古人的書信常用潔白的絹來寫,長壹尺左右,稱為尺素,故書信即稱尺素書。潔白的尺素常結成雙鯉之形,古樂府詩有道:“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因此,“雙鯉”為書信的代稱。前面引詩中的“烹鯉魚”並非真烹,不過是壹種生動的比喻罷了。

蘇武牧羊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縛在雁足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信又常常合稱“魚雁”,例如古詩有“長江不見魚雁書,為遣相思夢入秦”。

在紙發明以前,古人除用絹、帛寫信外,還以竹片、木片作為書寫材料,稱為簡、劄、牘,故書信有時又稱“書簡”、“書劄”、“書牘”或“簡劄”、“簡牘”。簡劄的長度和素絹壹樣,都取壹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牘”、“尺翰”、“尺書”等等美稱。

紙發明以後,人們制作了壹種小巧精美,專門用來題詩和寫信的紙張——“箋”,並以此作為書信的代稱。晏殊有詞道:“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

參考資料:

語文專頁報

5. 關於書信的詩句有哪些

1、《京師得家書》明代:袁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釋義: 綿綿的江水有三千裏長,家書有十五行那麽長。

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 2、《秋思》唐代: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釋義: 壹年壹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遊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麽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釋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釋義: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妳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釋義: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

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妳就繞著妳的郴山流得了,為什麽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6. 急

《飲馬長城窟行》

——漢·無名氏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結素魚貽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家書後批二十八》

——唐·韓偓

四序風光總是愁,鬢毛衰颯涕橫流。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

《京師得家書》

——明·袁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得家書》

——唐·杜甫

去憑遊客寄,來為附家書。今日知消息,他鄉且舊居。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二毛趨帳殿,壹命侍鸞輿。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涼風新過雁,秋雨欲生魚。農事空山裏,眷言終荷鋤。

《贈獵騎》

——唐·杜牧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漁家傲》

——宋·陸遊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壹萬三千裏。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裏。

《端州江亭得家書》

——唐·李紳

雨中鵲語喧江樹,風處蛛絲飏水潯。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

《蝶戀花》

——宋·趙令畤

尺素重重封錦字。未盡幽閨,別後心中事。佩玉采絲文竹器。願君壹見知深意。

環玉長圓絲萬系。竹上斕斑,總是相思淚。物會見郎人永棄。心馳魂去神千裏。

《蝶戀花》

——宋·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裏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沈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7. 形容書信的詩句

古代書信的“美稱”河北 張木軍“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大詩人杜甫《春望》中的詩句.信,滿載著深情厚誼,使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如同面聚,因而顯得特別珍貴.自古以來,書信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給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稱,賦予了美好的情趣.“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多麽美妙的詩句,多麽動人的情境!魚肚子裏真有“尺素書”嗎?古人的書信常用潔白的絹來寫,長壹尺左右,稱為尺素,故書信即稱尺素書.潔白的尺素常結成雙鯉之形,古樂府詩有道:“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因此,“雙鯉”為書信的代稱.前面引詩中的“烹鯉魚”並非真烹,不過是壹種生動的比喻罷了.蘇武牧羊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縛在雁足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信又常常合稱“魚雁”,例如古詩有“長江不見魚雁書,為遣相思夢入秦”.在紙發明以前,古人除用絹、帛寫信外,還以竹片、木片作為書寫材料,稱為簡、劄、牘,故書信有時又稱“書簡”、“書劄”、“書牘”或“簡劄”、“簡牘”.簡劄的長度和素絹壹樣,都取壹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牘”、“尺翰”、“尺書”等等美稱.紙發明以後,人們制作了壹種小巧精美,專門用來題詩和寫信的紙張——“箋”,並以此作為書信的代稱.晏殊有詞道:“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