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卞之琳詩賞析

卞之琳詩賞析

卞之琳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註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壹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卞之琳的新詩廣泛地從中國古詩和西方現代派詩吸取營養,自成壹格,充滿智慧的閃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國文壇"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為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面。現在就跟著豌豆醬來領略下大師的作品吧!

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妳。

明月裝飾了妳的窗子,妳裝飾了別人的夢。

? "天天下雨,自從妳走了。" ?

"自從妳來了,天天下雨。" ?

兩地友人雨,我樂意負責。

第三處沒消息,寄壹把傘去?

我的憂愁隨草綠天涯:安於巢嗎?

人安於客枕?想在天井裏盛壹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幾寸。

? 設想妳自己在小病中(在秋天的下午) ?

? 望著玻璃窗片上?

? 灰灰的天與疏疏的樹影 枕著壹個遠去了的人 ?

? 留下的舊枕,

? 想著枕上依稀認得清的 ? 淡淡的湖山?

? 仿佛舊主的舊夢的遺痕 ? 仿佛風流雲散的 ?

? 舊友的渺茫的行蹤,?

? 仿佛入往事在褪色的素箋上 ?

? 正如歷史的陳跡在燈下?

? 老人面前昏黃的古書中 ? 妳不會迷失嗎?

? 在夢中的煙水? ?

我個人非常喜歡卞之琳的詩作,喜歡她在詩中蘊藏的人生哲理,喜歡她在詩中創設的美好畫面和意境,喜歡她在詩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讀他的詩,讀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來自古代的才子,沐浴過歐洲文化之雨,又來到了現代中國,用天賦的手撥響了白話詩的語言與格律的弦,發出似曾相識又非同凡響的音韻。《斷章》是卞之琳詩作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同時也是引起極大的討論和爭議的詩作。《斷章》這首詩選自《魚目集》,寫於1935年10月。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起先只是壹首詩中的四句,因只有這四句詩人感到滿意才保留下來,自成壹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壹首詩,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詩是這樣的:?

?妳站在橋上看風景 ?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 ?

? 明月裝飾了妳的窗子 ? 妳裝飾了別人的夢?

精簡的四句話,描寫了四個鏡頭,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緒,帶給讀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讀《斷章》,品讀出不同的韻味,有著不同的感受。?

?學者、翻譯家李健吾認為,這首詩是在“裝飾”兩個字上做文章,認為“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裏卻埋著說不盡的悲哀”,此詩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蘊含著無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卻不以為然,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壹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妳)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妳)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著重在相對上。”由此段答辯看來,詩人的主要意圖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相對關系。當我們細細品讀《斷章》的時候也能夠體會到其中蘊藏的深刻哲理:?

?人可以看風景,也可以成為風景,人生可以互相裝飾;明月可以裝飾妳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裝飾別人的夢,由這層去理解的話,我們就能夠發現這首詩中蘊含的唯物辯證法的道理,世間主客體本來就是相對的,宇宙萬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關的。?

?短短35字的壹首小詩,朦朧中帶有深意,表現出壹種哲理化的情感體驗,蘊含壹種朦朧復雜、不易道明的況味,詩人的高超的表現技巧不得不令人佩服。?

可是當很多學者包括詩人自己都把《斷章》看作是壹首意蘊艱深的哲理詩,從哲學角度詮釋此詩的時候,我卻被詩中美麗的畫面,朦朧的意境給吸引著,感覺詩作言有盡而意無窮,明白的話中有著觸動人心的落寞感情,給我帶來了無盡的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