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2015考研專業課: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2)?

2015考研專業課: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2)?

名詞解釋:

11.《史記》

12.鴻門宴

13.《史記》三家註

14.《漢書》

15.樂府

16.《孔雀東南飛》

17.《古詩十九首》

18.建安風骨

19.建安七子

20.竹林七賢

答案:

11.《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西漢司馬遷著,***壹百三十篇,為我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約於漢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間(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後其書有缺,元帝、成帝間褚少孫補撰《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日者列傳》等篇,又附綴武帝天漢以後史事。司馬遷職居史官,據《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之書,利用國家收藏的文獻,再加以實地采訪的資料,取材豐富。記事起於傳說的黃帝,迄於漢武帝,***三千年左右,尤詳於戰國、秦、漢。體裁分傳記為本紀、世家、列傳,以八書記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脈絡,為後世各史所沿用。其中《陳涉世家》肯定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和《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述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都是本書的優點。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在文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12.鴻門宴: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占秦都鹹陽後,派兵守函谷關,不久項羽率四十萬大軍攻入,進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準備消滅劉邦。經項羽叔父項伯調解,劉邦親至鴻門會見項羽。宴會上,範增命項莊舞劍,欲乘機刺殺劉邦,項伯也拔劍起舞,常以身掩護。最後樊噲帶劍執盾闖入,劉邦始得乘隙脫險。這壹段史實由於司馬遷《史記》的精彩描述而流傳不衰,成為後代小說、尤其是戲劇的優秀素材,不斷在舞臺上搬演。

13.《史記》三家註:《史記》唐代以前的三家重要的註本,分別是裴骃的《史記集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

14.《漢書》:東漢班固撰,我國第壹部紀傳體斷代史。創始於其父班彪繼《史記》而作的《後傳》,彪死,班固整理補充,撰成本書。其中八表和《天文誌》未成稿,由班固的妹妹班昭和馬續續成。本書體例大略與《史記》相同,惟改書為誌,廢世家入列傳,並創《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誌,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準繩。本書有十二紀、八表、十誌、七十列傳,***壹百篇,分壹百二十卷。它敘述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二百二十九年的斷代歷史。本書包舉壹代,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資料。其精華在於對西漢盛世各類人物的生動記述,由此地展示了西漢盛世的繁榮和時代風貌。其中李陵、蘇武的傳記酣暢淋漓,悲壯沈郁,可與《史記》名篇媲美。《漢書》的筆法嚴謹有法,形成了與《史記》截然不同的風格。

15.樂府:“樂府”有二層含義:壹是指古代音樂官署,“樂府”壹名始於秦。秦及西漢惠帝時均設有“樂府令”,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哀帝時廢除,從此樂府機構消失。東漢的黃門鼓吹署的職能大體相當於樂府。二是詩體名。魏晉以後,把樂府所唱的詩也稱“樂府”,於是樂府便由機構的名稱變為壹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後人因此把詞和散曲也叫做樂府。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按照音樂的不同,將樂府詩分為十二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這個分類為後人所遵從。漢代樂府詩的精華是民歌,它們大多保存在《樂府詩集》的《相和歌辭》中。

16.《孔雀東南飛》:此詩最早見於陳朝時每個人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題作《古詩無名人為焦仲卿妻作》,後人常取此詩首句,稱為《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中最長的敘事詩,也是中國敘事詩的代表作。它講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禮教迫害而被迫分離,最終雙雙殉情的愛情悲劇,深刻揭露和鞭斥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罪惡,對詩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贊揚。詩的結尾以幻想的形式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予以描繪和歌頌。作品展現了很高的敘事技巧,人物刻畫曲盡其妙:劉蘭芝的貞剛、焦仲卿的溫厚、焦母的霸道、劉兄的勢利,無不入木三分。此外,個性化的對話和恰如其分的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情節雙線交叉,結構謹嚴,剪裁得當。它的出現標誌著漢樂府中的敘事詩發展到了高峰。本篇在《樂府詩集》中屬《雜曲歌辭》。

17.《古詩十九首》: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壹個標題,包括東漢末無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詩。非壹人壹時之作,但因其相似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而被編輯在壹起。其題材不出乎遊子思婦的離情別思與失意士人的羈旅愁懷、坎懍之悲。其主題緊緊圍繞著人生短暫和對死亡的憂懼而展開,詩人或渴望青春愛情,或渴望功名和物質享樂,從努力實現人生不朽到滿足於耳目口腹之欲,都是為了達到戰勝死亡的目的。其藝術表現手法既繼承了詩、騷的比興傳統,又吸取了漢樂府五言詩的長處。總之,哀婉、感傷、憂懼和狂放的情感以及沈重的人生哲理思索及其率真的表達,都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故劉勰稱其為“五言之冠冕”。

18.建安風骨:又稱建安風力、漢魏風骨,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繼承《詩經》、漢樂府優秀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壹方面在詩篇中真實地描寫漢末的大動亂、大分裂,表現對民生疾苦的關切同時又在詩歌中抒發統壹天下、建立偉業的雄心壯誌。詩歌的情感基調慷慨悲涼,語言自然明白十分流暢,成為後世詩歌創作推崇的榜樣。南朝梁批評家劉勰的《文心雕龍》和鐘嶸的《詩品》,都反復推崇建安時期的文風。唐陳子昂也盛贊“漢魏風骨”,李白並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贊賞詩句。

19.建安七子:“七子”之稱見於曹丕《典論?論文》,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位詩人。他們都親身經歷了漢末動亂,有壹定的政治抱負,因此在創作上表現出壹些***同特征。其中,除孔融年長,去世又早,其散文雖沿襲東漢文人的老路,但卻能以氣運詞,反映了建安時期文學的新變化。其他六人則年齡接近,是鄴下文學活動的參與者,既具有建安風骨的時代特征,又具有各自獨立的個性特征。王粲被譽為“七子之冠冕”,劉楨的五言抒情詩成就亦較為突出。

20.竹林七賢:是正始中期以後形成的林下談玄的名士文人群體。《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間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瑯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三國誌?魏誌?嵇康傳》裴松之註引)他們發言玄遠,任性放達,飲酒服藥,表現出超凡脫俗的人生趣味,以及對壹種自由自在、閑適愉悅、心與道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七賢的政治立場和處世方式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學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推薦閱讀:

2015考研專業課: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1)

考研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考研考點內容、不清楚考研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xl/